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这种方法就是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是当前广受关注的学习模式之一。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 课堂实践
我国已经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正在向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迈进。要完成这一历史任务,必须不断推进教育创新。然而,传统的“传授--接受”的旧观念至今影响着一部分教师,旧的教学观念还是影响着现代的教学;以学生考分高低评价教师的优劣,也使得有些教师急功近利;更主要的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还没被广大教师真正内化并变成自觉的教学行为。事实上,学生的数学学习不应只是简单的概念、公式、法则的掌握和熟练的过程,而应该更具有发现性、探索性和思考性。教师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和思考问题。因为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去发现、探索、思考的问题才会成为学生的真正的问题,期间他们所得到的知识才能真正为学生所掌握。我想推进小学数学教育的创新,首先应大力提倡研究性学习。 我认为在课堂中实施研究性学习应该注重以下几个环节:
一、创设问题情境
“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发现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问题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研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往往来自于充满疑问和问题的情境。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的过程。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明确研究目标,给思维定向;同时产生强烈的研究欲望,给思维以动力。
二、鼓励独立研究
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是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而不是被动接受外界的刺激;学生是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的知识信息进行加工、理解,由此建构起新知识的网络层面。通过学生动手“研究数学”,使他们亲身体验获得知识的快乐。独立研究的目的,不仅在于获得数学知识,更在于让学生在研究的过程中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培养学生的研究精神和创新意识。这个环节是探究性学习的核心部分。
(1).让学生自己收集材料。如教学《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要求各小组在限定的时间内分别写出能被2、5整除的数,比一比哪一组写得多,让学生自己收集所观察的材料,有利于调动学生探究规律的积极性。
(2).让学生自己观察思考。如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在呈现3/4=6/8=9/12后,教师问:上面的等式什么没有变?什么变了?是怎么变的?放手让他们观察思考,通过交流,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发现了分子、分母的变化规律。
(3).让学生自己操作实验。如《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先请学生用12个正方形(每个代表1平方分米)纸片摆成长方形,接着,要求同桌合作用24个正方形纸片摆成长方形,分别记录长、宽和面积的数据,问:长方形的面积跟它的长和宽有怎样的关系?让学生自己通过实验、观察、归纳,发现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
(4).让学生自己尝试解决。如计算45 29时,学生想出了如下的方法:①40 20=60,5 9=14,60 14=74。②45 20=65,65 9=74。③45 30=75,75-1=74。④29 1=30,44 30=74。⑤45 5=50,50 24=74⑥40 20=60,5 9=14,60 14=74。⑦用竖式计算。通过尝试,不仅解决了问题,使学会掌握了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基本计算方法,而且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像第③、④、⑤种方法就具有一定的创造性。
三、注重合作交流
所谓合作交流,是指在学生个体独立研究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小组内或班级集体范围内,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及过程,相互讨论分析,揭示知识规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在合作交流中学会相互帮助,实现学习互补,增强合作意识,提高交往能力。只有适应了合作,才能适应社会。为了提高合作交流的有效性,教师要重视合作技能的培养:1、听的技能:要培养学生专心倾听别人发言的习惯,要能听出别人发言的重点,对别人的发言作出判断,有自己的见解。2、说的技能:要培养学生敢说的勇气,说话时要声音响亮、条理清楚、语句完整,语言简练且能突出重点。3、交往的技能:尊重别人,不随意打断别人的发言,善于采纳别人的意见,给别人有插话的机会,修改、补充自己原先的想法,体会他人的情感,控制自己的情绪。4、策略的技能:学会根据任务性质来决定应该采用的策略,促使合作更加有效。
四、强化实践运用
研究性学习,它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从自身的学习、社会生活、自然界以及人类自身的发展中选取研究课题,以探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时,教师要从知识的传输者变为指导者,成为“平等中的首席”,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变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
五、积极评价体验
评价体验,其主要目的在于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学生主体发展的主要因素有:主动发展的动力和和主动发展的能力。评价体验的主要任务在于增强学生主动发展的动力,提高主动发展的能力。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一是对学生进行独立研究、合作发现、实践运用等学习活动中表现出的自主性、主动性、独创性等主体精神和品质进行肯定,使学生获得主动研究获取知识的情感体验,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动力。 二是要引导学生对研究学习的活动过程进行反思,重点是提炼解决问题、获取新知的数学思想方法和有效策略,使学生对数学思想方法和学习策略有所体悟,并自觉地将思维指向数学思想方法和学习策略上,以提高主动获取新知、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实施数学新课程标准,必须改变旧的教学模式,大力提倡研究式学习,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把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主动研究,主动发展放在首位,善于激发学生主动研究的欲望,创造主动研究的条件,培养主动研究的积极性,让学生爱学、能学、会学,培养出具有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的一代新人。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 课堂实践
我国已经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正在向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迈进。要完成这一历史任务,必须不断推进教育创新。然而,传统的“传授--接受”的旧观念至今影响着一部分教师,旧的教学观念还是影响着现代的教学;以学生考分高低评价教师的优劣,也使得有些教师急功近利;更主要的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还没被广大教师真正内化并变成自觉的教学行为。事实上,学生的数学学习不应只是简单的概念、公式、法则的掌握和熟练的过程,而应该更具有发现性、探索性和思考性。教师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和思考问题。因为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去发现、探索、思考的问题才会成为学生的真正的问题,期间他们所得到的知识才能真正为学生所掌握。我想推进小学数学教育的创新,首先应大力提倡研究性学习。 我认为在课堂中实施研究性学习应该注重以下几个环节:
一、创设问题情境
“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发现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问题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研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往往来自于充满疑问和问题的情境。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的过程。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明确研究目标,给思维定向;同时产生强烈的研究欲望,给思维以动力。
二、鼓励独立研究
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是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而不是被动接受外界的刺激;学生是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的知识信息进行加工、理解,由此建构起新知识的网络层面。通过学生动手“研究数学”,使他们亲身体验获得知识的快乐。独立研究的目的,不仅在于获得数学知识,更在于让学生在研究的过程中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培养学生的研究精神和创新意识。这个环节是探究性学习的核心部分。
(1).让学生自己收集材料。如教学《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要求各小组在限定的时间内分别写出能被2、5整除的数,比一比哪一组写得多,让学生自己收集所观察的材料,有利于调动学生探究规律的积极性。
(2).让学生自己观察思考。如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在呈现3/4=6/8=9/12后,教师问:上面的等式什么没有变?什么变了?是怎么变的?放手让他们观察思考,通过交流,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发现了分子、分母的变化规律。
(3).让学生自己操作实验。如《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先请学生用12个正方形(每个代表1平方分米)纸片摆成长方形,接着,要求同桌合作用24个正方形纸片摆成长方形,分别记录长、宽和面积的数据,问:长方形的面积跟它的长和宽有怎样的关系?让学生自己通过实验、观察、归纳,发现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
(4).让学生自己尝试解决。如计算45 29时,学生想出了如下的方法:①40 20=60,5 9=14,60 14=74。②45 20=65,65 9=74。③45 30=75,75-1=74。④29 1=30,44 30=74。⑤45 5=50,50 24=74⑥40 20=60,5 9=14,60 14=74。⑦用竖式计算。通过尝试,不仅解决了问题,使学会掌握了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基本计算方法,而且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像第③、④、⑤种方法就具有一定的创造性。
三、注重合作交流
所谓合作交流,是指在学生个体独立研究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小组内或班级集体范围内,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及过程,相互讨论分析,揭示知识规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在合作交流中学会相互帮助,实现学习互补,增强合作意识,提高交往能力。只有适应了合作,才能适应社会。为了提高合作交流的有效性,教师要重视合作技能的培养:1、听的技能:要培养学生专心倾听别人发言的习惯,要能听出别人发言的重点,对别人的发言作出判断,有自己的见解。2、说的技能:要培养学生敢说的勇气,说话时要声音响亮、条理清楚、语句完整,语言简练且能突出重点。3、交往的技能:尊重别人,不随意打断别人的发言,善于采纳别人的意见,给别人有插话的机会,修改、补充自己原先的想法,体会他人的情感,控制自己的情绪。4、策略的技能:学会根据任务性质来决定应该采用的策略,促使合作更加有效。
四、强化实践运用
研究性学习,它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从自身的学习、社会生活、自然界以及人类自身的发展中选取研究课题,以探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时,教师要从知识的传输者变为指导者,成为“平等中的首席”,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变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
五、积极评价体验
评价体验,其主要目的在于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学生主体发展的主要因素有:主动发展的动力和和主动发展的能力。评价体验的主要任务在于增强学生主动发展的动力,提高主动发展的能力。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一是对学生进行独立研究、合作发现、实践运用等学习活动中表现出的自主性、主动性、独创性等主体精神和品质进行肯定,使学生获得主动研究获取知识的情感体验,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动力。 二是要引导学生对研究学习的活动过程进行反思,重点是提炼解决问题、获取新知的数学思想方法和有效策略,使学生对数学思想方法和学习策略有所体悟,并自觉地将思维指向数学思想方法和学习策略上,以提高主动获取新知、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实施数学新课程标准,必须改变旧的教学模式,大力提倡研究式学习,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把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主动研究,主动发展放在首位,善于激发学生主动研究的欲望,创造主动研究的条件,培养主动研究的积极性,让学生爱学、能学、会学,培养出具有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的一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