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梦的指引下走近心灵

来源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学生在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ngineer2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你经常做梦吗?你还记得上一次梦境的情节吗?你做过恶梦吗?如果你对自己的梦境感到好奇,不妨读读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
  《梦的解析》是弗洛伊德最为大众熟知的著作,也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心理学读物。从专业角度来看,它系统地介绍了弗洛伊德对梦的产生、加工机制的研究,是精神分析主义的代表作;而从普通大众的角度说,这本书又让人学会通过分析梦境,加深对自己的了解。
  那么,人为什么会做梦呢?科学家发现,人的睡眠分为眼快动睡眠和非眼快动睡眠两个阶段,并周期性地重复。大多数的人在几小时的深沉睡眠后,非眼快动睡眠就会到来,此时脑部的活动呈现休止状态。而身体虽处于睡眠状态,脑部却轻微地活动则称为眼快动睡眠,此时人就会做梦。清晨到来时,眼快动睡眠的比例增多,也就是说几乎所有人都会一直做梦直到醒来。虽然我们每天都会做梦,但醒来以后大部分的梦马上就被忘记了。有时那些偶然被记下来的梦的片段,内容似乎也是颠三倒四,完全没有逻辑的;不过即使是在杂乱无章的梦中,我们也可以找到一些线索——帮你更了解你自己的东西。这就是情绪。
  根据弗洛伊德的冲突、焦虑和防御机制理论,在清醒的时候,人的种种焦虑会受到自我的压抑而不能被意识感知,因此我们常常不能觉察自己的某些潜在情绪;但在梦境中,自我的控制减弱,各种情绪就会活跃起来,就像我们有时梦到悲伤的事情会哭着醒来,或梦到可怕的东西被吓醒。做梦时的情绪,提供给我们一条直达内心的通道,让我们了解到内心更为真实的想法。
  比如,当你梦到一次重要的考试不及格,梦里你感到忧心忡忡,清醒以后你不必把它当作“不祥之兆”而恐慌不安,因为那其实只说明你对考试感到高度焦虑,做梦时这种焦虑情绪需要被大脑“合理化”,于是就出现了“考试不及格”的情节。再比如梦到至亲至爱的人突然死亡,这并不意味着你希望他们死去。而是因为你非常非常在意他们,为他们可能的离去感到高度忧虑和悲伤,在梦里大脑为了合理释放这些悲伤和忧虑,“编造”了亲人去世的情节。
  某些情况下,即使做梦时自我的防御机制也起着作用,篡改、文饰梦的情节,因此梦境总是显得那么的混乱和不合逻辑。比如你梦到和某个陌生人发生争执,但那个陌生人却长得很像一个熟人。弗洛伊德认为,这是因为你和那个熟人之间存在着某种潜在的冲突,出于对熟人的尊重或爱戴,在清醒的时候你不会承认这种冲突的存在,于是梦里用和陌生人吵架来代替现实中和熟人发生争执,焦虑因此得以释放。梦让我们认识到清醒情况下会被压抑或忽视的情绪和想法,而了解到这些真实的心理活动其实并不是什么坏事,关键在于我们应该正视问题根源,并选择合理的方式来消除种种不良情绪。据说,弗洛伊德本人就通过长年分析梦境进行自我疏导,以保持稳定的心态。
  弗洛伊德认为,即使是完全乱七八糟无章可循的梦,其根源也一定来自于清醒时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尤其是幼年时期的经历。这个科学的结论非常符合唯物论的世界观。但是他对梦境中几乎所有物体都有性象征的论断(例如房间象征女性、枪象征男性),则是有失偏颇的泛性论的产物;另外,弗洛伊德把拉丁语系中单词的组合与联想也考虑到梦的加工过程中,也有一定的文化局限性。
  总的说来,《梦的解析》是一部观点精辟、深入浅出的精神分析主义佳作。无论你对弗洛伊德的理论持肯定还是否定的态度,都不影响你从这本书中了解到梦是怎么一回事,从而学会更好地关怀灵魂。那么,就让我们在梦的指引下,一起走近心灵……
其他文献
精油在动物体内发挥着重要的生理生化作用,但该类物质的稳定性较差。现今,微胶囊技术发展迅速、用途广泛,能较好地提高精油类添加剂的抗逆性。本文就植物精油添加剂在动物生
环境保护是当今时代的主旋律,全方位保护环境刻不容缓。养殖污染作为农业面源污染的最大来源,对水体、土壤、大气等造成很大的影响。养殖污染问题亟需解决。
1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资源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是广西的北大门,隶属广西桂林市。资源县地处越城岭西麓,属于岭南山地的一部分。县域面积1 960km^2,海拔800m以上的中高
以下哪些是你经常有的小习惯呢?它们可是会显露你的性格呦!  1.将手指关节弄得格格作响2.咬指甲的人  3.咬牙切齿的人4.抚弄耳朵的人  5.挖鼻孔的人6.不断摇脚的人  7.咬啃笔杆的人8.扯扭头发的人  9.将口香糖弄得噼啪作响10.喜欢乱涂鸦的人    1.将手指关节弄得格格作响  你满腔热忱及新意念,思想敏锐,喜欢吸引别人的注意。你经常都有值得一听的话要说,或者是一处值得一游的地方要去。
期刊
我们常常是从学习品质来看学生学习困难的形成过程,并认为,学习动机水平低、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学业不良的主要原因,于是教师总想调动这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他们树立积极的自我概念,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养成良好习惯。但是在转化的过程中却发现,单从学习品质方面对学生进行干预时,需要的时间不仅很长而且效果不明显。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笔者在对学困生进行临床心理干预后,找到了一个答案:即引发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