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胃化湿方对胃肠道肿瘤术后肠道功能的改善作用

来源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yiecuif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分析中药和胃化湿方对胃肠道肿瘤术后肠道功能的改善作用.方法:随机抽取2019年1月—2020年1月间在本院接受诊疗的94例胃肠道肿瘤手术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对照47例术后予以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47例术后予以和胃化湿方治疗,2周后对比两组中医证候疗效、胃肠功能恢复情况、胃肠道黏膜屏障及肠道微生态水平.结果:观察组治疗后中医证候总有效率为95.74%,高于对照组的78.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首次排气、全流恢复、首次排便、腹胀消失及肠鸣音恢复的时间均比对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肠脂肪酸结合蛋白(I-FABP)为(53.53±5.96)μg/L,D-乳酸水平为(2.50±0.61)mmol/L,分别比对照组的(58.96±5.11)μg/L及(3.15±0.78)mmol/L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肠道乳杆菌数量为(8.83±1.01)lgCFU/mL,双歧杆菌数量为(9.15±0.86)lgCFU/mL,分别比对照组的(7.90±1.12)lgCFU/mL及(8.66±1.05)lgCFU/mL多,而观察组的肠球菌数量为(6.25±0.92)lgCFU/mL,比对照组的(6.68±0.99)lgCFU/mL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和胃化湿方治疗胃肠道肿瘤患者术后的效果显著,有助于改善患者胃肠功能,促进胃肠功能恢复,并改善胃肠道黏膜屏障及肠道微生态水平.
其他文献
目的:探究动力型支具训练在手屈肌腱断裂修复术后患者早期康复中的应用效果及对手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19年12月于天津医院行手屈肌腱断裂修复术的60例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行常规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行动力型支具训练.比较两组患者干预12个月后的肌腱疗效、手握力和捏力、不良事件及生活质量情况;结果:观察组总主动活动度(TAM)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为63.33%,低于观察组(8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
目的:比较虚实结合挂线法与传统挂线法治疗骨盆直肠间隙脓肿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6月—2020年6月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中蒙医院肛肠科收治的36例骨盆直肠间隙脓肿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8例,治疗组行虚实结合挂线法治疗,对照组用传统挂线法治疗,比较两组术后创面疼痛程度、肛门功能Wexner评分、创面痊愈时间、临床总有效率、复发率、患者满意度.结果:治疗组治愈17例,显效1例,治愈率94%.对照组治愈15例,显效2例,有效1例,治愈率83%,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7、
目的:探讨中医外治技术联合快速康复外科(ERAS)理念促进肝胆外科患者康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于2018年8月—2020年10月在我科行腹腔镜手术的患者308例,随机分为外治组156例,对照组152例.对照组行腹腔镜手术+ERAS理念,外治组在前者基础上加用中医外治技术,比较两组患者在术后肠鸣音恢复、肛门首次排气及排便时间、疼痛评分、住院天数、相关并发症等方面的差异.结果:外治组术后肠鸣音恢复、肛门首次排气排便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术后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行肝脏手术及胰腺手术
目的:观察柴枳平肝汤对功能性消化不良肝胃不和证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对胃肠激素、血清神经肽S受体-1(NPSR1)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月天津市第二人民医院及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脾胃科收治的76例功能性消化不良肝胃不和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采用常规西药联合应用中医药柴枳平肝汤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以及治疗前后的胃肠激素水平和NPSR1水平.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7.37%,显著高于对照组81.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
目的:探讨荜铃胃痛颗粒联合标准四联疗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轻中度肠上皮化生患者的疗效及对患者胃功能、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20年2月我院收治的6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轻中度肠上皮化生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观察组30例,对照组单纯给予标准四联疗法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再给予荜铃胃痛颗粒,4周为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治疗前后观察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及胃镜检查变化情况,抽空腹静脉血,进行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23(IL-23)、肿瘤坏死因子-a(TNF-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