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尔的新面子和新里子

来源 :中外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pigeig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变脸“刀马旦”
  
  2006年1月4日,英特尔公司面向全球发布新标识。
  惊异、怀疑,或者是赞赏,一时间,各种议论纷纷嚷嚷。
  事实是,英特尔,这个37岁的“老男人”的确开始变脸了。他原来习惯于唱花脸,以刚硬著称,但现在却想当“刀马旦”,开始操练“软硬兼施”的路数。
  新标识虽然沿用了“Intel”这几个字母和外圆弧,但增加了“超越未来(Leapahead)”的主题语。与此同时,英特尔抛弃了IntelInside标识和dropped-e(e字母下沉)标识。
  显然,这个换标举动带有不可否认的革命性。
  有意思的是,当安迪•格鲁夫,这个备受尊崇的英特尔前任首席执行官和现任高级顾问听完了英特尔首席市场官金炳国(EricB.Kim)令人震惊的换标演讲后,并没有表现出他那种“传奇式的愤怒”和“史诗般的痛斥”。虽然金炳国的计划明显与格鲁夫缔造的公司理念背道而驰,但格鲁夫一字一句地说:“这份计划对我震动很大,它饱含英特尔敢于承担风险、纪律严明,以结果为导向的价值观,是我见过的最出色的计划之一。我,将全力支持这个计划。”
  英特尔(中国)公关经理刘婕告诉本刊:1月4日,英特尔所有员工的电子邮箱里都收到了新品牌手册。而刘婕递给记者的名片上已经印上了公司的新标识。
  1月5日,在拉斯维加斯消费电子展会(CES)上,英特尔现任CEO欧德尼公布了英特尔新标识。这绝对是个砸钱造势的计划,因为英特尔将为推广这个新标识,花上足足25亿美元。
  
  “新面子”意欲何为?
  
  英特尔的换标行动被认为是该公司发展历史上里程碑式的事件,那么谁是该事件的谋划者?金炳国。
  金炳国,40出头,韩裔美国人。在2004年11月加盟英特尔之前,金曾担任三星电子执行副总裁,主要负责三星全球市场推广和新业务拓展。2002年,金被《时代周刊》评为年度“全球最具影响力人物”之一。金是一个富有激情和梦想的人,可以说,没有金这个外来户的造梦和力挺,英特尔这头大象是不愿意跳舞的。但是,人们必须清楚,没有欧德尼的支持,金炳国的激情出场很可能被看成小丑的表演。
  “这显然是欧德尼个人意志的延伸,将平台战略转移到整个市场。”ThinkEquity的分析家EricRoss在评价英特尔换标事件时说。英特尔正在将注意力从个人电脑芯片转向更多的“平台”,公司希望使用英特尔芯片的电脑成为个人、家庭、公司或者学校的媒体中心或者网络平台。“英特尔这么做的原因,是想让自己从PC业务转向解决方案供应商。在今后的5年内,移动电话将出现真正的业务增长;今后10年,将可能是消费电子。而英特尔在过去几年内在这两方面的表现确实不尽如人意。”Ross说。
  欧德尼和英特尔历任CEO的技术专家出身都不同,和金炳国一样,欧德尼也是MBA。他的意大利血统和MBA出身使他与他的前任们风格迥异。在格鲁夫和贝瑞特时代,英特尔通过专注于微处理器的研发和大规模制造优势而使竞争对手望尘莫及。而令这两人引以为豪的是:在过去这些年里,从386到奔腾4,英特尔每隔一两年进行一次的处理器技术升级都会给IT业带来新时代。
  较之前任的知足和对技术的专注,欧德尼则显然更有危机感,近年来,电脑增长速度的急速下滑让他预感到了危机的来临。《商业周刊》就曾报道:“过去3年,英特尔年收入的平均增长率为13%。但分析人士指出:英特尔在2006年的增长率将下落至7%,总收入降至422亿美元。与此同时,就利润而言,过去三年每年的利润已平均增加至40%,2006年预计仅上升5%,至95亿美元。”
  对于欧德尼来说,当务之急就是用新的商业模式来遏制颓势。于是,上任不久他就开出了一剂猛药:把英特尔改造成一家市场开拓型的平台化解决方案公司。波士顿咨询公司RaguGurumurthy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这是电脑利润开始明显下滑之前,英特尔和其它公司争抢从新兴领域获得收入的比赛。”
  
  “新里子”怎么改?
  
  事实上,在新面孔公布之前,英特尔早已对它的“里子”大动干戈,而欧德尼最先做的就是组织机构的变革。
  在以前,英特尔的业务部门基本上都是以产品门类的不同来设置的。去年5月,欧德尼上任,立马设立了五大事业部:移动通讯、数字家庭、数字企业、数字医疗以及渠道平台事业部。事业部都被定位于服务平台,英特尔以后将致力于为这五大市场细分领域提供服务。
  新事业部甫一设立,欧德尼随即就将工程师们撵到各事业部去了,而近万名员工也都被安排到了新的岗位。工程师的工作不再是闭门钻研技术,而是围绕应用开发微处理器、芯片组和芯片周边软件,并将它们集中在一起,更好地增强系统性能,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应用体验。很快,工程师们就发现:公司的战略转变其实从当年推出迅驰技术时就已经开始。从那时起,公司就要求工程师对笔记本用户进行广泛深入的消费需求调查。
  不过让他们没有想到的是,2005年8月初,英特尔设在中国上海的渠道平台事业部在全球建立了4家平台定义中心,据说是用于制定基于英特尔技术的本地市场解决方案。
  更有趣的是,这些声言要为新兴市场提供颠覆性解决方案的平台定义中心,甚至配备了大量的当地人种学家、社会学家以及医生。他们的任务是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来推动平台发展。“我们周围奇奇怪怪的人物越来越多了。”上海的一位工程师说。
  刘婕随便列举了两件事以印证英特尔战略定位的转变:一是公司为满足中国和巴西等国家网吧所有者日益增长的IT需求,开发了英特尔主板与管理软件,支持集中监控和维修;二是公司专门为印度农民开发出了在高温、灰尘与不稳定电力环境下使用的农民专用PC系统。
  
  这将是一场战争
  
  “这将是一场战争。”很多业内专家这样评价英特尔的战略转型。
  从英特尔内部来说,谁都知道,格鲁夫现在仍然是公司的灵魂人物之一。这个崇尚“偏执狂才能生存”的“造钱机器”使公司的文化带有很大程度的粗犷气息,而工程师们一直是英特尔的老大,英特尔文化本质上就是工程师文化。
  现在,一切都要变了。这让工程师们难以适应。事实上,很多工程师对公司的变革都表示怀疑,甚至担忧,因为他们失去了方向感。已经有人发牢骚:“如果技术做不好,一切都是表面文章,也不需要大肆宣传。”
  欧德尼要扭转工程师的态度并让他们坚定地跟着他走,谈何容易?欧德尼显然也认识到了这一点,他积极地到其它市场型的公司挖人,仅在去年就招聘了20000名新员工。但是,这种“掺沙子”的做法并不容易取得根本实效。更多人认为:除非在公司内部进行更加有成效的沟通,才能够让员工们相信他,并最终让市场认可他的新政。
  从外部环境来看,AMD、德州电器、高通等公司对英特尔的攻势咄咄逼人。事实上,这些公司在个别领域的技术和市场表现已经超越了英特尔。AMD的CEO甚至难以掩饰自己对英特尔转型的嘲讽。对此,英特尔加大了与苹果、索尼、飞利浦、GOOGLE、诺基亚、三星等公司的合作。
  正如南加利佛尼亚大学的管理学教授JayR.Galbraith所说的那样,对英特尔来讲,真正的问题在于:“当你已经稳居第一的时候,变革确实是非常困难的。”而品牌咨询公司朗涛(LandorAssociates)的首席战略官RussMeyer则将这种困难比喻为“就像是在您驾驶着的飞机上更换引擎一样艰难。”
其他文献
电分相是接触网的关键结构之一。电气化铁道牵引变电所向接触网供电的馈线是不同相的,不同相供电臂在接触网的相交处设置了绝缘结构,称电分相。目前电分相有器件(即分相绝缘器)式
零部件的磨耗量是增在能耗,增加零部件更换率和提高生产运用成本,降低生产效率的重大问题,因此如何提高零部件表面的耐磨性,实施表面改性处理是十分重要的课题。本文介绍了一些表
在技术创新的同时,创意创新正成为创新的升级版本。    比尔盖茨说:好的创意才是价值之源。  佐证这一“理论”的数据是:根据英国学者约翰霍金斯在《创意经济》一书中的论述,全世界创意经济每天创造220亿美元,并以5%的速度递增。  事实上,创意离我们从来就不遥远,软件开发、产品设计、音乐创作、广告等等行业都在创意产业之列。根据霍金斯的定义,“创意经济”就是指从个人创造力、技能和天分中获取发展动力,通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进行ISO9000体系认证已是企业进一步发展的需要,本文对ISO9000体系认证编制程序文件过程中遇到的几个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提出了编制更适宜和有效的程序文件的建议。
侯马北货车修理车间从2005年5月份开始进行转K2提速改造。笔者所在的班组负责落成车空气制动机试验。在实际工作中发现,制动缸活塞行程、闸调器行程变化很大。空气制动机试验
本文主要根据DJ1型交-直-交电力机车的设计、使用情况,提出了应吸取的经验以及国产机车的可借鉴项目.
为实现海绵城市体系建设,在具体操作层面上提出更多的理论支撑和技术实施方案。首先对海绵城市的理念及内涵相关理论进行了辨析,在此基础上对城市绿地土壤的物理性质与海绵城
VTC254-13型增压器是某增压器厂引进吸收国外专利生产的适用于铁路内燃机车柴油机的废气涡轮增压器,具有转速和增压压力高、结构简单紧凑和方便检修的特点,因此在DF4C、DF4D
成功的品牌,无不是用简单的方式表达出了差异性。    “我一生的许多时间都是在超市的通道上度过的……”  艾伦亚当森——这不是个怪人,在差不多20年的时间里,他的工作就是去超市的通道观察客户的产品摆放情况。而如今,他已是全球领先的品牌公司朗涛国际品牌公司纽约公司的总经理。他曾与通用电气、IBM、宝洁、百事、辉瑞、利浦莫里斯等著名公司合作过,并不断出镜美国国家广播公司的著名节目《今日秀》。他的观点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