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预设生成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chunx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中,我正在小结《孔乙己》这篇课文:“我们刚才通过分析,了解了细节描写在小说写作中的重要作用,从孔乙己这一面看,小说反映了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对读书人的毒害,控诉了科举制度的罪恶;从民众这一面看,小说揭示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社会对于不幸者的冷酷,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病态。当然其中也有对主人公孔乙己的同情……”“同情什么呀,简直就是执迷不悟!”不知谁冒出这么一句,我停止了小结,大伙都把目光转向了发出声音的位置。
  学生们先是一笑,继而争论起来。看到学生们对刚才这一看法争论纷纷,于是我顺水推舟地说:“那么我们分析一下,主人公是不是执迷不悟,值不值得同情?”
  生1:“孔乙己的确是执迷不悟,要不是虚荣盲目,他怎么会如此穷酸,如此潦倒,最终落得如此的下场呢?”
  生2反对:“不能这么说,他生活在这样的社会,是封建科举制度害了他,叫他怎么办?”
  我马上加以引导:“同学们,我们要畅所欲言,大家都来发表自己的看法。”
  生3:“你看他‘站着喝酒而穿长衫’,明明处于下层,却硬要罩着长衫显示阔绰,糊涂啊!”
  我插上一句:“说得好,他这般模样是有点矛盾。”
  生4:“留心文中的几处细节描写,刻画了孔乙己好喝懒做,还死要面子,自命清高,放不下读书人的臭架子的形象,他至死不悟!”
  生5:“但是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是深广的,千千万万的读书人耗费了青春,就是被这科举制度埋没的。孔乙己是典型,具有一定的社会性。”
  我追问:“这么说,孔乙己的悲剧该由谁来‘买单’呢?”
  生6站起来:“当然是孔乙己啦,他麻木不仁!”
  生7也站起来:“不对,封建科举制度是罪魁祸首!孔乙己只不过是封建科举制度奴役下的可怜的牺牲品,是个被封建社会扭曲了灵魂的‘多余人’。”
  ……
  学生们这些闪烁着思想火花乃至哲理意味的精彩发言,让人真实地感受了这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无穷魅力。这堂课也给我带来了很多的启发。
  一、尊重学生,巧妙引领
  新课程标准中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环境”。课堂不是一个简单进行知识传授的场所,而是学生生命成长最重要的阵地,教师应该尊重他们的想法和看法。学生提出疑问,充分体现了他们大胆质疑的精神。学生是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与兴致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的,学生在提出自己的观点或倾听不同的意见时,他们的智力、思维在接受挑战,当这种挑战来自同学或教师的时候,碰撞会更加激烈和深入。只要教师懂得以爱心和智慧去引领生命,在预设目标的实施中宽容地、开放地纳入始料未及的体验和弹性灵活的成分,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和空间,那么他们奉献给教师的将是无尽的潜力和生命的亮丽,教学才会成为一种艺术,才会呈现出不曾预期的精彩。
  二、预设生成,化解矛盾
  没有矛盾的课堂不是真实的课堂。而分析矛盾解决矛盾需要教师的智慧。从课例来看,上面这堂课是有预设的,看似随意的铺设,却引来学生充满智慧的对话、争论,课堂中呈现的流程和效果是不断生成的。其中一个学生说道:“刚才正反方同学都说得在理,我看大家还是别争了,我也是从资料中了解到‘答案’的,但是当时我不明白,现在我懂了,在那个黑暗腐朽的社会里,处于社会下层的劳动人民的命运可想而知,孔乙己当然难逃厄运。他渴望通过读书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却无法认识这个社会,看透科举制度的本质,摆正不了自己的位置,他为科举耗尽了一生。他努力过,也挣扎过,但无济于事,这是可悲的,还是让我们给点同情吧。”这呈现出一个过程,一个必然的、真实的过程,那就是教师设置了让学生深入思考的疑难问题,利用文本解读中出现的矛盾,带领学生进行探究,终于获得了属于他们自己的认识。
  三、从容器到待燃的火把
  《孔乙己》一课,通过让学生争论,形成了人人参与、自由对话、真诚沟通的学习氛围,开创了学生思维任意驰骋、不断创新的境界。學生通过讨论、争辩,互相促进,共享彼此的思考,交流彼此的见解,感受彼此的情感,达到心灵的感应、思维的共振、理解的共鸣,对文本产生深刻的不同的感悟,实现个体的超越、文本的超越。学生在感受语文材料、感悟语文底蕴的过程中,受到心灵的感动、人格的感化。学生不再是消极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有待点燃的火把,通过探究、质疑、对话、释疑、自主学习,体验到学习的成就感。成功的尝试必将让他们热情高涨,创新的冲动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责任编辑陈剑平)
其他文献
课堂教学活动是学校教育的最基本途径和方式,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多年来,我们在教育理念上一直强调要让学生自主学习,在合作探究中得到知识和发展。但在教学实践上受传统的课堂教学“注入式”的影响,教学中仍然存在“一言堂”教学:教师讲,学生听。究其原因是它始终把学生当作一个装知识的容器,忽视了把学生作为一个有情感、有需求的生命体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之中。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被动中学习是毫无收获的。笔者认为
两个不同时代的诗人,因为相似的出身,相似的遭遇,写出了具有相似情感的诗篇。左思的《咏史》(其二)长于比兴,表达直白,是失意中忧愤的喷腔而出,更是压迫下不平的血泪控诉;鲍照的《拟行路难》(其四)抑扬顿挫,含蓄委婉,是逆境中痛苦的长吁短叹,更是落魄中无奈的忍气吞声。  左思是西晋太康时期杰出的诗人。司马家族统治下的西晋是我国历史上比较黑暗的朝代之一。左思出身寒门,因为当时门阀氏族把持朝政,寒门庶族常常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课文《孔雀东南飞》,关于刘兰芝被驱赶回家的起因一直以来有诸多观点,但教材等对刘兰芝及其婆婆焦母的人物评析、悲剧根源的理解已成定论,无论何种观点,都有一个相同之处,即褒扬刘兰芝,贬斥焦母。我以为自己才疏学浅,也不是那个时代的人,对当时的社会状况、习惯不甚了解,未有充分研究,不敢妄加批评其他专家的看法,但我对关于《孔雀东南飞》的不少传统的观点不敢完全苟同。纵观千百年来,中国社会的婆
反观传统的教学,不难发现,教师是整个教学流程的编剧、导演和主角,学生只是处于配角地位,积极而又无奈地配合着我们的教学。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得不到调动,产生厌学的情绪。改变这种积弊深重的现状,恢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还学生以学习的兴趣,语文阅读教学急切地呼唤着全新的教学结构和内容。  对话教学能还给学生以学习的主体地位。所谓对话,作为一种原则往往与民主、平等、包容、坦诚联系在一起;作为一种策略,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学是一门艺术,夸美纽斯认为教学艺术是“一种让人感到愉快的艺术”。语文教学更是如此。艺术的生命在于创造。语文教师在语文讲读教学中,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应以文章的内容、表达形式和学生的实际状况而定。在多年的高中语文教学中,我一直在寻求一种能突破单一呆板的课堂教学模式,我深刻体会到,深入挖掘高中语文教材的文本特色,立足于高中语文教材文本特色的语文教学要能够常教常新,充满创新的活力。
小说是粤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越来越多的高中语文教师开始探索新的小说教学方法,且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遗憾的是,到目前为止仍然有很多教师采用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不利于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更不利于提高高中小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那么,在新课程背景下究竟如何进行高中小说教学呢?下面,我以《项链》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结合留白进行小
苏轼诗云:“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它借琴阐发一种哲理:琴、手指是弹奏出动听音乐的条件,两者相互依存,美妙琴声的出现,有待于两者巧妙结合。课堂上师生对话也类于此,教师的点评要能巧妙地拨动学生的心弦,使其与作品产生共鸣。既不能一味廉价表扬答而不评,也不能评而失当,更不能粗暴打断。要用积极的期望来唤醒学生积极的心态,要用明确的、热情的、思辨的、诗意的点评,让学
莫怀戚先生的《散步》是人教版七年级上第五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这篇只有几百字的文章细读来犹如品茗,唇齿留香,余味悠长;倾听则如听泉,叮咚悦耳,妙不可言;揣摩则如沐三月春风,舒适宜人,美不胜收。一件简单的生活小事,作者何以将它写得饶有兴味、引人深思呢?我将本文的妙处总结为两点:微景蕴深情,小事彰大义。  一、微景蕴深情  《散步》一文对景物描写着墨不多,仅有两处,可在这轻描淡写之中却充满了浓郁的诗情画
导语是一堂课的开场白,导语是教师教学能力和教育机智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体现,导语设计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一堂语文课效率的高低。常态的课堂就像是平静的湖面,而好的导语恰似湖面上投的那一颗石子,能激起层层涟漪,激发学生的思维,给予思想的启迪,引起情感共鸣,提高课堂上的创造性活动,从而收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下面就我本人的语文教学实践谈谈几种导语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一、 对比导入法  在学习《泰坦尼克
中学历史课程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课程,是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传承人类文明的优秀传统,使学生了解和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更好地认识中国和世界。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初步学会以历史的角度观察和思考社会与人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一、结合教学目标 ,寻求进行心理健康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