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内涵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

来源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o199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3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所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指被各社区、群体,有时是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以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其他文献
从小接受儒家正统教育的郦道元在对《水经》作注的时候,多以儒家的审美眼光来看待、审视、选择自然界的山、水以及相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因此,《水经注》中
从煤田火区的展示、设计及煤田火区监测这3个角度结合实例分析Google Earth在煤田火区中的应用,为Google Earth技术与新疆煤田火区的治理结合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同时Google Earth技术的应用将会降低煤田火区相应的治理成本。
实地调查和微观比较的结果显示,中国境内的莽人和佤族分别使用的莽语和佤语之间存在很多相同的语言现象。两利,语言的基本词汇在构词方式、表示概念的方法上都有共同点,更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