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语如何设计:另类之物与沟通伦理

来源 :艺术设计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nglong2dd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语意学转向或称为“诗性转折”的学科范式转变中,设计越来越被作为话语,以及成为制造话语的方式.本文引介了一种新的设计概念“话语性设计”,以另类之物作为媒介,启发反思与对话、制造公共话语以实现沟通伦理.本文将之理解为一种对设计价值的有效识别框架与意义构建机制,并从四个方面回答了“话语如何设计”这一问题.进而简要梳理了话语从言语现象转变为社会事件的知识脉络,分析了话语与设计的三种关系、指出“通过设计的话语”是话语性设计的主要领域,并从“设计——物——话语——行动”等四个向度分析了话语性设计的构成方式.最后,指出另类之物是实现沟通伦理的关键所在.
其他文献
“扶贫”“小康”“乡村振兴”等关键词作为新农村题材电影表述的视觉符号,展现了“中国化”凝聚性叙事结构,重构了生态乡村与现代交融的视觉图谱.本文以近年来上映的《十八洞村》《秀美人生》和《春天的马拉松》三部影片为例,以“乡愁记忆”为切入口,结合“文化记忆”这一理论视野探讨其本质,即新农村题材电影记忆着什么,记忆的动机是什么,呈现出一个怎样的记忆形态,发挥了怎样的记忆功能、思考社会意义及文化价值.
本文从图像学角度分析沙龙相关主题绘画,并将启蒙学说关于妇女问题的文献史料与沙龙女主人的图像结合起来进行互证研究,分析18世纪法国沙龙女性的时代身体与身份观念转向问题,并探讨其在女性文化近现代转型中的代表性意义.
“衣线绣”是传统鲁绣的别称,因其所采用的双捻合股绣线粗壮似衣线而得名.由于粗壮的绣线多与坚牢的绣底质料搭配,选用艳丽的色彩,表现工整朴厚的图案,传统鲁绣因此不同于平薄细真、色彩细润的顾绣等“南绣”,成为苍劲厚朴、民间特色浓郁的“北绣”代表.从我国各知名绣种普遍“铺针细于毫芒”的趋势及历程看,传统鲁绣作为“衣线绣”稳固传承,反映了传统工艺的地域特色及其所依托的社会历史文化基础;由此,亦可进一步理解自然生态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对传统工艺的塑造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