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导入化学新课

来源 :科教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hua20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导入如果一开始就能紧抓学生的心,引起学生的注意,让学生形成一个欲罢不能的追求目标,那么,教学活动就能够高效进行和有效落实。
  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A
  
  为什么我们的课堂沉闷没有活力?为什么学生对学习越来越提不起兴趣?明明讲得很清楚,为什么还是不懂?怎样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更具吸引力呢?
  其实,良好的课堂导入便是成功的关键。然而,课堂导入又该如何巧妙设计呢?
  1 把握几个导入的原则
  简短的导入要能针对学生的兴奋点,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应注意以下原则:
  第一,导入要有“看”点。“看”点,即要有“好”东西给学生看,导入要有新鲜感、趣呋性,亦或美感。
  例如,“原电池”一节的导入,我曾经利用多媒体课件制作的动画,并配上绘声绘色的讲解,描述了格林太太和她两颗假牙的故事:贵族夫人格林太太,幼年时曾掉了一颗牙齿,换上了不锈钢假牙。最近,在一次车祸中,她不幸又掉了一颗。为了显示她的富有,这次她装了一颗金牙齿。不料,自此以后,她经常失眠、头疼、整日精神萎靡,找遍各大医院也未能查明病因。后来一位化学家给她开了一张处方,才为她解除了痛苦。处方就是“换掉一颗假牙!”为什么换掉一颗假牙就能解除格林太太痛苦呢?
  通过动画的视觉刺激和新奇的故事情节,课堂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眼球,个个津津有味、聚精会神、欲罢不能。
  心理学研究表明:令学生耳目一新的“新异刺激”会有效地强化学生的感知态度,吸引学生的注意指向。机械的重复容易引发疲倦,课堂导入便会没有“看”点,只有不断的结合教学内容,采用新颖的手段和方式,才能不断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发兴奋与兴趣。
  第二,导入要有“疑”点。“疑”点,即课堂导入中的所“看”、所“听”或所“做”,要能引发所“思”,即产生“质疑”。
  如 “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一节教学的导入,配合动画,讲述“死狗洞”的故事:“在一个无风的黑夜,有一个人举着火把,牵着一只小狗进入一座少有人去的山洞中寻宝。突然小狗倒下死了,他便弯下腰,放低火把靠近小狗想看看发生了什么事,更让他吃惊的是,火把也突然熄灭了,吓得他边跑边喊:‘有鬼啦!’……”学生被“死狗洞”故事情节深深吸引,正听得入迷,教师及时让学生讨论,引导学生提出问题:〈1〉小狗为什么会死亡呢,而人却安然无恙?火把为什么会熄灭?〈2〉这可能与哪种气体有关,根据信息,这种气体有哪些性质呢?通过特定的问题情境,将知识融入其中,让学生产生“疑”点,这样的导入,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导入像磁石一样牢牢地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
  第三,导入要有“指”点。“指”点,即指向性,针对性。语言大师莎士比亚说:“简洁是智慧的灵魂,冗长是肤浅的藻饰。”新课的导入更是如此,要通过简洁明快的语言,将全体学生的注意力引向教学内容,而非哗众取宠,不着边际地浪费时间。
  如学习《铁及其化合物》时,我这样引入:目前在我国大约有两亿人得缺铁性贫血,其症状有头晕、乏力、记忆力减退、抵抗能力下降等。既然有这么多症状,那就得补铁。而人体对铁的吸收主要是以二价铁的形式吸收,对三价铁的吸收特别差,所以市面上的补血剂都是亚铁盐。请大家看下面两张图片,一张是琥珀酸亚铁片,即补血药——速力菲。在它的说明书上写有这样一句话:与维生素C同服,可增加本品吸收。另一种呢,也是补血药——复方硫酸亚铁颗粒。它除了含有硫酸亚铁之外,还含有维生素C。那么,维生素C到底起什么作用呢?本导入结合图片,通过教师简洁与精炼的语言,一下就吸引住了學生的眼球,并指向所学的知识。
  2 掌握几种导入的方法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化学的新课导入要因教学内容、教师个人特点不同而选择相应的方法。其常用的方法有:
  2.1 学科特点,魔术表演——实验导入法
  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师也是知识和能力的推销员。教师应该像魔术师一般,巧用道具,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某些章节,教师可以用化学魔术实验来导课,如在《乙酸》的教学中,可采用了这样的实验来导入新课:将一枚生鸡蛋浸泡在36%的醋酸溶液中,一段时间后,学生看到了如同影片《天下无贼》中需经过电影特技处理才有的镜头(同时播放剪辑的影片):蛋壳已被除去,蛋清、蛋黄被蛋壳内的一层薄膜包裹着,清晰可见,这样的实验现象令学生兴奋不已。于是,教师提出问题:“你能猜出该实验中使用的是哪种溶液吗,依据是什么?”然后,教师又追问:“结合上述实验,你能归纳出醋酸的哪些物理、化学性质?”这样的导课,不仅能吸引学生进入特定的教学情境,而且能激发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产生一种有利于教学的心理指向。
  2.2 循事论理,欲罢不能——故事导入法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趣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沉重的负担。”因而,如果在讲授新内容之前,若能通过讲故(下转第207页)(上接第203页)事的形式,将学生注意力集中起来,全面调动学习兴趣,然后引领学生循事论理,学习新课,这样学生学习便会轻松高效。如《乙酸》的教学中,可如下导入:作为烹调五味之首,醋的品种可谓是五花八门(幻灯片展示各种醋的图片)。不知大家可否知道醋的来历?醋在我国历史悠久,民间有句传说“杜康造酒儿造醋”。杜康是传说中黄帝时期的酿酒高手,他的儿子黑塔跟他学会了酿酒技术。而且黑塔更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眼光,他觉得把酿酒后的酒糟扔掉可惜,就把它浸泡在水缸里。到了第二十一日酉时,一开缸,一股酸中带甜的浓郁香气扑鼻而来,这就是最初的“醋”(动画展示‘廿一日酉’组成‘醋’)。借助多媒体技术和教师绘声绘色的描述,学生脸上荡漾着惊喜的神色,全班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并被深深吸引住了。
  2.3 回归生活,活化知识——热点导入法
  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可应用于生活,因此学以致用,可利用新闻、时事等相关的热点问题来进行导课,以活化知识。如:《钠及其化合物》这一节教学时,可利用社会事件导入:2001年7月7日至9日接连三天,广州市珠江河段上惊现神秘“水雷”。7日早上10点多,漂在水面上的一个铁桶内突然蹿出亮黄色的火焰,紧接着一声巨响,蘑菇状的水柱冲天而起。直到中午,这个铁桶又连续爆炸了多次。后来经化学品专家初步认定,铁桶内装的是金属钠。据调查共有8个装满金属钠的铁皮桶漂浮在水面上,其中5个已发生剧烈爆炸,另外3个还未爆炸,怎么处理成了一个很大的难题?如果你是现场专家,你会提出怎样的处理建议呢?知识能学以致用,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学生一下子就对所学内容产生了兴趣,在学生高昂的学习状态下,然后教师再切入正题——钠的化学性质。
  2.4 生动直观,先睹为快——图文实物导入法
  利用展示图片、文字、实物及播放音乐,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诱发了学生积极联想和探究知识的兴趣。例如“胶体”的引入,教师可先收集一些影片,如清晨美丽的森林中鸟语花香、万道金光射到森林中的景象(丁达尔现象),三角洲的形成(胶体的凝聚),黄山晨雾美景、工厂上方浓烟(气溶胶)、烟水晶、有色玻璃(固溶胶)等,在上课时展示给学生看,学生一下就觉得有关胶体的知识特别有意思,自然就形成了想掌握胶体知识的迫切心理。
  2.5 课堂互动,趣味竞猜——诗词、谜语引入法
  引用与化学教学内容有关的文章、诗词、迷语、谚语等,可以起到点明主题,渲染气氛,创设情境的作用,同时,又可以加强学科间的相互渗透,让学生受到美的启迪。如在学习“酯”这一节时,可这样导入:唐代黄巢在《菊花》中写道:“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宋代林和靖在《山园小梅》中描写梅花“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杜甫在《树间》中也写道:“岑寂双柑树,婆娑一树香”。花儿为什么这样香?因为有些花的花瓣中有一种油细胞,能分泌易挥发的酯类物质——芳香油。这样的课堂导入充满诗情画意,让学生觉得耳目一新,自然也就吸引了学生的眼球。
  总之,“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化学课堂教学中,如果一开始就能紧抓学生的心,引起学生的注意,让学生形成一个欲罢不能的追求目标,那么,教学活动就能够高效进行和有效落实。这样,学生不仅想学、乐学,而且更会学,善学。
  
  参考文献
  [1]胡安华.为有源头活水来——《探究性学习中学习情境创设》主题教研活动纪实.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0(3).
  [2]白建娥.新课改下的“乙酸”教学设计.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9(9).
其他文献
美术课是一门以视觉形象传递情感、表达思想的艺术学科,它是表现美、发现美、创造美的重要形式之一,也是教师落实审美教育的主要途径。然而,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往往更加重视学生对形象的理解,把教学的焦点对准学生创作的过程,而忽略了学生审美情趣的熏陶与审美能力的培养。这样的美术教学倒有些“形而上学”的味道了,只关注到了“形”而忽略了美术教学中最为美丽动人的地方。基于此,笔者在教学中尝试以“体验”入手,从用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党的权威,增强党的权威需要以发展为中心,创新意识形态,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加强对权力的监督与制约.
摘要在教学中,学生是发展的个体,只有学生得到发展,教育才能得到发展。教学活动必须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参与教学,让课堂充满创新活力。在课堂中能有效的激活学生的探究思维,是发展学生素质的有效渠道,也是激活学生学习热情的不二法门。  关键词兴趣探究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在新课改下,要求我们的教学既要转变教育观念,将新课程理念内化为教学的自觉和能力,落实到教学实践中去,同时又针对艺术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找到与之相适应的教学之法。为此,笔者结合新课改、新高考的要求,对历史有效教学进行了一些探索与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3.5文献标识码:A    广东文综高考增加主观试题的改革,必将进一步加大对于思维能力与人文素养这一课改核心理念的考查,这对于历史教学又有了更
摘要中国目前的首要任务是实现由传统的农业国向现代化工业国家的转型,即实现现代化的转换。这必然要求原有的文化模式实现文化的现代化转型。我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学为主干的,因此目前的文化转型问题又可转化为儒学现代化的问题。本文着眼于儒学现代化的困境分析,希望起到抛砖引玉之作用,通过大家的探讨找到出路。  关键词儒学现代化困境文化转型  中图分类号:B222文献标识码:A    儒学现代化的问题是当今学人讨论
摘要本文主要运用走访和文献资料法,通过对浙江省高校跆拳道课程教学现状的分析和思考,提出了高校跆拳道课程应将“终身体育”的观念加以深化,“分层分级”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有待引入和使用,同时需要加强学生对跆拳道文化背景的认识的新思路。  关键词 跆拳道 课程改革 高校  中图分类号:G886文献标识码:A    随着学校体育生活的不断丰富,高校体育教育改革不断地深入。研究和探讨体育课程建设问题已经成为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