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若锦绣口吐莲 巧用言语似光源

来源 :语文建设·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yiyushiy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教学,突出文学性,再现课文本身的感染力,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寓教于“文”,这应成为语文教师的自觉行动。孔子曰:“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为此,我们也可以说:语文教学,“教之无‘文’,行而不远”。枯燥乏味的教学,学生不愿听,又有多少效果可言呢?让文学性回归语文教学,当务之急!
  关键词:文学性 自身素养 创新
  语言是语文教师进行教学的最重要的工具。语言缺少了文采,便如同大地少了阳光,多了些许暗色,少了些许明媚;就象佳肴少放了盐,枯燥乏味,人们便失去了欣赏的乐趣。只有文采的语言,才是教学中的一束光源。它放射着,传递着,感染着每一位倾听者。
  语文教学,突出文学性,再现课文本身的感染力,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寓教于“文”,这应成为语文教师的自觉行动。古人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为此,我们也可以说:语文教学,“教之无‘文’,行而不远”。枯燥乏味的教学,学生不愿听,又有多少效果可言呢?让文学性回归语文教学,当务之急!
  如何才能使语文教学突出文学性呢?我以为,处于语文教学主导地位的语文教师应着重在以下两方面做文章。
  一、自身文学素养的提升
  过去,我们常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具备一桶水。因为,教师素养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优劣。而要让语文教学突出文学性,语文教师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就显得尤为重要。很难想象,一个文学素养低的语文教师也能在教学中突出文学性。
  语文教师提高自身文学素养的途径,不外乎以下几点:
  1.多读书。就是多读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名篇,感受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欣赏作品中的精美语言,领悟作品中的写作技巧。语文课程要使学生有感悟,老师首先就要有感悟;要使学生去体验,老师首先要去体验;要使学生受感动,老师首先要受感动。教学实践让我真切地感受到,在课堂上,只有教师首先热情投入、真情流淌、激情四射,师生之间才能渐次进入以情传情、以心契心、以神会神的学习境界,学生才能受到真正的熏陶和感染,才能体验到语文学习的魅力。无疑,语文的魅力也许首先来自语文教师人文素养的魅力。语文教师不应该再是“工具”式的教书匠,而应该是一个闪烁着人文精神光芒的文化传承者。
  2.多写作。语文教师必须会写作,是谁都不会否认的。平时教学中,每当我有所感悟的时候,就要在时间允许的范围内尽快抒写自己的人生感悟,用独特的视角观察生活,捕捉现实瞬间的闪光和内心细微的波动。文学作品是人类精神、民族文化的载体,是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和审美意义的。所以,在创作之前,就需要我力求在生活中做一个有心人。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就是学生的“教头”和“导演”,要教学生写文章,自己没有一点笔底功夫,想来是不称职的。任何一门课程的教师,都要研究教学理论、探讨教学方法、总结教学经验、提高教学水平,所有这些都离不开写。只有写出文章来,才能互相交流,才能改进教学,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可以说,写教学论文和教学总结对每个教师来说都是少不了的,是应该具备的基本功。语文教师不创作,讲授文学作品就难免会隔靴搔痒。所以,我觉得应该提倡:专科学生学语文,教师既要当教学上的行家,又要当写作上的“杂家”。教学上的行家,这无须多言。写作上的“杂家”,不是说语文教师要“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而是说他们要能写各种文章尤其是文学作品。写作水平没有诗人、作家高不要紧,只要会写就行。吃过梨子的人,方知梨子的滋味。语文教师有了创作经历、经验,讲授课文,才能有的放矢,也才能突出其文学性。
  3.多鉴赏。语文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学鉴赏水平,语文教师的职责是教授学生掌握课本中的知识,其中就包括对文学作品和文章的鉴赏能力或欣赏能力。如果语文教师具备一定的鉴赏水平,对教学、对启发学生只会有好处。因此语文教师要不断丰富自己的阅历,“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在自己时间允许的范围内,在出行甚至远行的基础上,配合“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 有了丰富的阅历,便能更为轻松地与文学作品产生情感共鸣。才能以比较专业的眼光去引导学生理解文学作品。这样学生对作品和文章的理解会更深刻,从而对优秀文学作品做到知其然和所以然,帮助学生培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
  二、强化教学中的创造性
  过去,对语文教学,我们过于强调以文为本,亦即不能丝毫脱离教材、教学参考书,过于强调语言基础知识的传授,忽视文学性。这就束缚了语文教师的手脚,使得他们在教学中循规蹈矩,照本宣科,不敢越雷池一步,看到的只是:从各地来的学生基础各异,因为着眼于薄弱的基础,在授课时,一味地强化基础,将课文分析得支离破碎。可想而知,如此缺乏创造性、缺乏对课文整体把握的教学,只能造成文学性、生动性的“缺席”,难以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也产生不了好的教学效果。
  如何强化教学中的创造性,我的看法是语文教师至少要做到:
  1.教学思路新。这是前提条件。思想是行动的指南。教学思路不新,就不可能有教学实践中的创新之举。因此,语文教师要有敢于创新的意识,敢于对已经落伍了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等说:“不!”并以全新的理念指导语文教学中的全方位的创新。
  2.教学语言新。语言是师生灵魂碰撞的媒介。语言对于师生的交往具有本源上的意义。对于语文教学来说,出彩的语言的运用更为重要,要在语文教学中突出文学性,出新的教学语言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在上课之前必须精心备课,吃透教材,使之“烂熟于心”,唯其如此,才有可能形成自己的独到见解,才不会照搬教学参考书,才会创造出富有个性的鲜活的教学语言,告别那种“通过……,描写了……,表现了……”等程式化的教学语言,也才会突出文学性,吸引学生。在讲授评价文学作品尤其是诗歌时,教学语言要尽可能优美。在讲《春江花月夜》时,我力求以诗意盎然的语言拆解:诗人在空灵而神秘的景象中,想到了永恒的明月和代代的人生。在“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追问中,展示了深沉的宇宙意识,表现了对有限,无限,顷刻,永恒的这些奥秘的兴趣。同时诗人在有限,无限,顷刻,永恒的相遇中得到了满意的回答。“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又表现了对人生的执着和赞美。月光与江潮同升,江潮浩瀚,月色恬谧。月光浮于春江之上,滟滟粼粼,闪耀不已,如思妇跳动的心。孤月皎皎悬空,流光似飞霜,心底积蓄了一丝凉意,思更甚,愁更浓,一声叹息,一抹惆怅。人生苦短,却代代无穷;江月永恒却,年年重复。君呀!胡不归?如白云远去的游子哟!可曾知妇在月楼上徘徊。桃花依旧,可人面在何处?……我不敢说,这样的表述有多出色,但至少是自己的感悟、自己的语言。   3.教学方法出新。繁琐的分析、一味的灌输、机械的练习等教学方法已不适合专科学生学语文的要求。作为大学语文教师,要在教学中突出文学性
  提高教学效果,就必须在教学方法上创新,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是一些优秀的语文教师在实践中创造出来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我在教学中“拿来”,为自己所用。我也自创新的教学方法,可以根据不同的文体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或者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比如在讲授路遥的《平凡世界》节选时,我就采用讨论欣赏点评相结合的教学法。先简明扼要地介绍《平凡世界》的故事情节,启发学生用心灵去体验和认识小说所表达的思想和各等人物,人物的思想感情、个性、语言特色等,完成对这篇课文的整体认知。多媒体课件作为辅助性教学手段运用到教学之中,形象直观,有利于在教学中突现文学性。
  《北戴河海滨的幻想》是一篇能让读者得到无穷的心理和艺术上享受的美文,【语段点评】:“……在远处有福的山谷内,莲馨花在坡前微笑,稚羊在乱石间跳跃,牧童们,有的吹着芦笛,有的平卧在草地上,仰看交幻的浮游的白云,放射下的青影在初黄的稻田中缥缈地移过。在远处安乐的村中,有妙龄的村姑,在流涧边照映她自制的春裙;口衔烟斗的农夫三四,在预度秋收的丰盈,老妇人们坐在家门外阳光中取暖,她们的周围有不少的儿童,手擎着黄白的钱花在环舞与欢呼。”返璞归真的自然和谐的世态,徐志摩寄寓它无限的心灵的慰藉。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有了“远处的人间,有无限的平安和快乐,无限的春光”,作者才能忘却人间纷争,忘却自己的恩恩怨怨。
  众所周知,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的基本特点就是以语言为材料来构筑艺术形象,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的思想情感。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作家对生活的感受,对形象的塑造,对情感的体验,对意义的思索都要把它们变为语言传达出来,文学作品才能诞生。讲课者明确这一点,就能恰如其分地拿捏教者本身的文学性语言的表述。
  以上两大方面是从语言自身来谈其文学性。其实,语言自身之外的诸多因素也会影响其文学性。我会在以后的教学中明鉴。教师不是圣人,不能一出口就自创哲理名言、经典诗词,但我们在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中可以引用哲理名言、经典诗词,或者阐发自己思想的火花,让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既体会语文的魅力,又感悟人生的真谛,让一句话影响他们的一生。
  所以,语言的无限魅力要在语文教师身上闪射出来,我会在提高自身文学素养的同时,强化教学中的创造性,让文学性渗透在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中,腹若锦绣口吐莲,巧用言语似光源。没错,语文教学中的文学性语言,它将成为学生学习中的一束光源,适时恰当地为他们亮起人生的航灯。
  [注释]
  [1]周晓坤 语文教师的语言素养[J] .《学苑教育》,2011,10
  [2]陈新燕 课堂教学语言的文学性.全国继教网,2012-3-4
其他文献
主办单位:乐山市夹江县文化馆  乐山市夹江县作家协会  何玉竹  HE YUZHU  《若漏文苑》责任编辑。乐山市作协会员,夹江县作协秘书长,夹江县文化馆副馆长。作品散见于《文化市场》《四川文苑》《乐山文化》及《瓷都文苑》。  寄语  蜀中名邑夹江,自古山川俊秀,人物风流。世代相传的文脉源流,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接踵而来吟咏相续,如今来到夹江千佛岩,犹见万咏崖上明清两代八方文人墨客留下的诗词题刻,与
蜀锦 31cm×30cm 2012年  蜀錦是以桑蚕丝为主要原料生产的具有地方风格的提花锦缎类织物,常以单层或多层彩经和多重彩纬起花,织物结构正面显现平纹、斜纹、缎纹组织,背面则显现斜纹组织,分为“经锦”和“纬锦”两大类,纹样以花鸟卷草、瑞兽祥禽、云纹地域、人文景观为题材。其图案构成有方形、条形、几何形纹及对称、连珠、团窠、四方连续等形式循环,装饰严谨、活泼新颖、奇异,形成多彩色丝显花的经锦与纬锦
钢笔画 30cm×320cm 2017年  梳理兩千多年盐史,顿钻法、卓筒井在荣州大地开篇发祥,先祖们用勤劳与智慧,开机械钻井之先河,把“盐泽天下、德润家邦”奉献给盐业、奉献给人类、奉献给世界。  该作品由著名学者宋良曦作赋,徐祥麟教授题记,曹志辉执笔绘制,历经4稿于2017年9月完成。随卷轴展开的是寻卤探盐、凿井取卤、运卤制盐、运盐贩盐的全过程……这幅跌宕起伏、九曲回环的千年盐业巨作,折射出先祖
曾获奖项:2013年四川省舞蹈新作比赛获创作一等奖;2014年四川省首届青年舞蹈比赛获创作一等奖;2014年四川省第七届大学生艺术节现场展演获优秀创作奖;2014年四川省第七届大学生艺术节现场展演获优秀指导老师;2015年第八届四川省巴蜀文艺奖获舞蹈类作品银奖;2016年第七届大学生艺术节论文一等奖。  英国哲学家赫夫洛克·埃里斯曾经说过:“如果我们漠视舞蹈艺术,我们不仅对肉体生命的最高表现未能理
摘要:欧内斯特·海明威是美国文学史上最著名的作家之一。他的创作风格、小说塑造的人物和表达的人生态度在全世界都有广泛影响。本文主要介绍了海明威的生平、性格、作品以及海明威笔下的硬汉形象,重点分析了他的“冰山理论”。“硬汉”形象和海明威弘扬的勇敢抗争的精神会一直激励着世界读者。  关键词:海明威 硬汉形象 冰山理论  一、生平性格  欧内斯特·海明威(1899-1961)是美国文学史上最著名的作家之一
摘要:羌族民间童话本身蕴藏有丰富的教育价值,把挑选和甄别后的羌族民间童话故事引入羌区低年级语文教育领域,不仅能够帮助儿童基础价值观的成型,而且能够使儿童智力得到全面的发展,同时在童话故事的熏陶下能促使儿童情感得到良好发展。  关键词:羌族 民间童话 教育初探  羌族是我国历史悠久的民族,由于特殊的地域环境和历史原因,其传统文化的传承都是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来实现的。作为羌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羌
摘要:音乐与文学是息息相通、交相辉映的。音乐与语文教学有着悠久的渊源。语文教法的更新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尤其是音乐的引入,让语文课更加妙不可言。将音乐元素引入课堂,可以丰富学生的感知,激发学习热情,从而更好地领悟作品主题。但使用音乐也应以适而为,合理地使用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语文教学 音乐 文乐交辉  引言  音乐是心灵和情感的鸣唱,她有着启迪学生智慧、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审美情趣
有些叶片是枯不了的  比如仙人掌、海棠、宝石花  她们早已把自己的汁液储存  长出嫩嫩的根  这些根都流淌着母体的血  直到叶片憔悴,也没想起  今年的叶片是去年的母亲  其实,母亲  也是母亲的孩子  有些花是开不败的  比如胡豆花,油菜花,凤仙花  她们义无反顾地将花香打包  凝聚成一粒种子  每一粒种子都带着母体的香气  母亲的香气在褪尽  犹如躺在岁月的磨刀石上  直到我变成一粒能独立的种
中国“伤痕美术”与“四川画派”创始人之一,“超级大型绘画”领军者,四川省油画学会会长。现为西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名誉院长,特邀担任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评审专家。  1978年,创作油画《为什么》首开“伤痕美术”先河,成为中国现代美术史颇具划时代意义的经典之作,该画与另一代表作《我爱油田》同时入选全国美展、双获银奖并为中国美术馆收藏。1981年,创作巨幅油画《赶火车》,被誉为油
每一次出征,  都是向生命的致敬。  每一次战斗,  都是青春的闪光!  山崩地裂,大爱无疆,  雄师中有我们血汗模糊的臉庞,  灰尘中有我们橙色的绽放!  啊,我们是红门卫士,  为了人民平安,  我们就是围墙,  我们就是屏障  我们就是危难中逆行的方向!  每一次牵手,  都有爱的分量。  每一次拥抱,  都有在一起的坚强!  山崩地裂,大爱无疆,  雄师中有我们血汗模糊的脸庞,  灰尘中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