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自主学习是新课程标准教学的一个方向,是新课程标准真正进入课堂的一把标尺。自主学习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就是让学生运用自主性、探索性学习态度和创新精神,通过学生能动的创造性学习活动,发挥自身优势和潜能、自主获得知识和创造的本领,实现自主性发展,使自身素质优化。
关键词 语文教学;自主学习;学习态度;创新精神;素质优化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1270(2011)03-0068-01
自主学习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就是让学生运用自主性、探索性学习态度和创新精神,通过学生能动的创造性学习活动,发挥自身优势和潜能、自主获得知识和创造的本领,实现自主性发展。使自身素质优化。初中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把更多的空间和时间让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揣摩、去感悟,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要实现有效学习,自主学习是基础。
营造宽松、自由、和谐的自主学习氛围。初中语文课堂是教与学双边活动的主阵地,课堂气氛直接影响到学生能否主动参与。在教学中,教师应尽最大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充满关爱、平等自主、尊重个性的学习氛围。备课时立足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做到熟悉大纲和新课程标准,熟悉教材,熟悉学生。善于营造情境、利用情境、促变情境,建立丰富多彩的课堂情境机制。提倡平等互动交流,建立课堂平等交往的对话机制。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和引路人,在讲课过程中可走到学生中间,一边讲,一边与他们进行眼神的交流。在教学过程中应适时赏识、肯定学生,这样做能树立起学生的自信心。
让学生有充足的自主学习时间。新课标强调自主学习,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自觉性,逐步掌握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研究学生身心发展和学习语文的特点,了解学生的个别差异和学习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奇心、求知欲和进取精神,首先就要把课堂还给学生,当然要尽最大限度保证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任何学习都是学习者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并不是老师讲得越多,学生就越有知识。因此,语文的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首先要考虑如何为学生争取更多的自主学习时间。语文教学主要是通过情感激发和语言的品味等手段来培养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世界观。
传授自主学习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兴趣只是一种诱因,一种动力,要使学生真正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关键还在于教给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在各种实践活动中使学生养成学习习惯。如果学生能够在长期的自主的语文实践中,渐渐积累一些好的学习方法,养成一些好的学习习惯,甚至学会运用适合自己的方式学习语文,学生就真的有自主学习的能力了。对语文课程而言,学生应养成的学习习惯有以下几个方面。课前预习的习惯。良好的预习方法、自觉的预习习惯对语文课堂教学十分重要。预习的要求是会借助拼音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会借助工具书以及联系上下文自学生字词,会在阅读课文时在书上作一些标注,会利用各种媒体搜集对学习课文有帮助的信息。教师可针对以上要求布置一些可操作的预习作业,坚持训练,使学生内化为方法,养成习惯。质疑的习惯。教师在教学中应善于根据教材特点运用各种质疑方法,努力创设问题情境,消除学生质疑的心理障碍,提供质疑的契机,教给质疑的方法,讨论的习惯。从自主学习方式来看,这是指学生参与合作学习、参与讨论的能力。具体包括敢于积极主动地发言,惯于认真思考后发言,善于清楚明白地表达,乐于吸取同伴的有益观点提高自己的认识。积极参与学习过程中的讨论。参与文本、教师、学习同伴间的对话,是一个重要的自主学习方法和习惯。制定学习计划的习惯。会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按学习计划去实现学习目标。是学生有无自主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对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和能力也特别重要。在从接受学习向自主学习转变时,教师应重视对学生制定学习计划的指导。使用工具书的习惯。教师要教会学生查阅各种字典、词典的方法等。具体的学习方法是很多的,教师不仅可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也可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很重要的一点是,要尊重学生自己摸索形成的一些学习方法,因为只有当学习方法真正内化为学生自己的习惯时,才能发挥其作用。学生的自学不可能无师自通,当我们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的时候,教师首先必须明白要让学生获得这些终身受用的自学能力,强化训练学生的课堂常规学习习惯。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能力,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比传授知识更为重要。遇到一篇新课文,须要求学生先读一读,读不准,查一查字典、辞典。预习中理解不了的问题,可以上网或到图书馆查资料寻求解决,还理解不了,不明白,可以带着问题进行课堂学习。课上要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读书、思考、讨论、质疑,每一个学习环节中都始终让自己处于主体地位,积极地参与,疑难问题别人是怎样理解的,教师是怎样说的,自己是怎样思考的。引导学生多阅读课外书籍,在阅读时指导学生写读后感和随笔等等。学生掌握的方法越多、越细,自主学习的能力就越强,把课内的学习主动迁移到课外去,并将所学的知识技能用来解决新问题,加以创造性的发挥。长此以往,必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就可由被动地听讲与接受转变为自主探究获取知识,促进自身发展。
改革教学评价机制,进一步强化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行多元评价,发动学生本人、同学、老师、家长都来参与评价,对学生的发展状况达成共识,形成合力,共同关心,促进学生的成长和进步。教师的积极评价,会有效地改变学生自我认知的倾向性、自主行为的调控力,以及认知动机、风格和技能,进一步强化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除了合理地利用考试这个评价方式外,还应收集一些能够反映学生语文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资料。可给每个学生准备一个学习档案袋,档案袋中的内容选择与评判标准都应有学生参与,里面可包含学生平时的表现和兴趣潜能的记录、学生的自我反思和小结、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评与互评以及家长的信息等。
总之,自主学习是新课程标准教学的一个方向,是新课程标准真正进入课堂的一把标尺。初中语文课堂只有充满乐趣,才会吸引学生,使其积极主动的学习。我们的课堂只有在教师的引导下,有启思,有质疑,并在合作交流中完成知识的内化,才会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使其好学乐学善学。学生掌握了自主学习的金钥匙,学习能力就会提高很快。
关键词 语文教学;自主学习;学习态度;创新精神;素质优化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1270(2011)03-0068-01
自主学习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就是让学生运用自主性、探索性学习态度和创新精神,通过学生能动的创造性学习活动,发挥自身优势和潜能、自主获得知识和创造的本领,实现自主性发展。使自身素质优化。初中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把更多的空间和时间让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揣摩、去感悟,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要实现有效学习,自主学习是基础。
营造宽松、自由、和谐的自主学习氛围。初中语文课堂是教与学双边活动的主阵地,课堂气氛直接影响到学生能否主动参与。在教学中,教师应尽最大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充满关爱、平等自主、尊重个性的学习氛围。备课时立足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做到熟悉大纲和新课程标准,熟悉教材,熟悉学生。善于营造情境、利用情境、促变情境,建立丰富多彩的课堂情境机制。提倡平等互动交流,建立课堂平等交往的对话机制。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和引路人,在讲课过程中可走到学生中间,一边讲,一边与他们进行眼神的交流。在教学过程中应适时赏识、肯定学生,这样做能树立起学生的自信心。
让学生有充足的自主学习时间。新课标强调自主学习,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自觉性,逐步掌握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研究学生身心发展和学习语文的特点,了解学生的个别差异和学习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奇心、求知欲和进取精神,首先就要把课堂还给学生,当然要尽最大限度保证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任何学习都是学习者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并不是老师讲得越多,学生就越有知识。因此,语文的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首先要考虑如何为学生争取更多的自主学习时间。语文教学主要是通过情感激发和语言的品味等手段来培养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世界观。
传授自主学习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兴趣只是一种诱因,一种动力,要使学生真正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关键还在于教给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在各种实践活动中使学生养成学习习惯。如果学生能够在长期的自主的语文实践中,渐渐积累一些好的学习方法,养成一些好的学习习惯,甚至学会运用适合自己的方式学习语文,学生就真的有自主学习的能力了。对语文课程而言,学生应养成的学习习惯有以下几个方面。课前预习的习惯。良好的预习方法、自觉的预习习惯对语文课堂教学十分重要。预习的要求是会借助拼音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会借助工具书以及联系上下文自学生字词,会在阅读课文时在书上作一些标注,会利用各种媒体搜集对学习课文有帮助的信息。教师可针对以上要求布置一些可操作的预习作业,坚持训练,使学生内化为方法,养成习惯。质疑的习惯。教师在教学中应善于根据教材特点运用各种质疑方法,努力创设问题情境,消除学生质疑的心理障碍,提供质疑的契机,教给质疑的方法,讨论的习惯。从自主学习方式来看,这是指学生参与合作学习、参与讨论的能力。具体包括敢于积极主动地发言,惯于认真思考后发言,善于清楚明白地表达,乐于吸取同伴的有益观点提高自己的认识。积极参与学习过程中的讨论。参与文本、教师、学习同伴间的对话,是一个重要的自主学习方法和习惯。制定学习计划的习惯。会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按学习计划去实现学习目标。是学生有无自主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对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和能力也特别重要。在从接受学习向自主学习转变时,教师应重视对学生制定学习计划的指导。使用工具书的习惯。教师要教会学生查阅各种字典、词典的方法等。具体的学习方法是很多的,教师不仅可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也可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很重要的一点是,要尊重学生自己摸索形成的一些学习方法,因为只有当学习方法真正内化为学生自己的习惯时,才能发挥其作用。学生的自学不可能无师自通,当我们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的时候,教师首先必须明白要让学生获得这些终身受用的自学能力,强化训练学生的课堂常规学习习惯。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能力,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比传授知识更为重要。遇到一篇新课文,须要求学生先读一读,读不准,查一查字典、辞典。预习中理解不了的问题,可以上网或到图书馆查资料寻求解决,还理解不了,不明白,可以带着问题进行课堂学习。课上要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读书、思考、讨论、质疑,每一个学习环节中都始终让自己处于主体地位,积极地参与,疑难问题别人是怎样理解的,教师是怎样说的,自己是怎样思考的。引导学生多阅读课外书籍,在阅读时指导学生写读后感和随笔等等。学生掌握的方法越多、越细,自主学习的能力就越强,把课内的学习主动迁移到课外去,并将所学的知识技能用来解决新问题,加以创造性的发挥。长此以往,必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就可由被动地听讲与接受转变为自主探究获取知识,促进自身发展。
改革教学评价机制,进一步强化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行多元评价,发动学生本人、同学、老师、家长都来参与评价,对学生的发展状况达成共识,形成合力,共同关心,促进学生的成长和进步。教师的积极评价,会有效地改变学生自我认知的倾向性、自主行为的调控力,以及认知动机、风格和技能,进一步强化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除了合理地利用考试这个评价方式外,还应收集一些能够反映学生语文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资料。可给每个学生准备一个学习档案袋,档案袋中的内容选择与评判标准都应有学生参与,里面可包含学生平时的表现和兴趣潜能的记录、学生的自我反思和小结、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评与互评以及家长的信息等。
总之,自主学习是新课程标准教学的一个方向,是新课程标准真正进入课堂的一把标尺。初中语文课堂只有充满乐趣,才会吸引学生,使其积极主动的学习。我们的课堂只有在教师的引导下,有启思,有质疑,并在合作交流中完成知识的内化,才会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使其好学乐学善学。学生掌握了自主学习的金钥匙,学习能力就会提高很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