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在文言文的教学中过于讲究规范化,逐字逐句地翻译原文,划分段落注重语法教学,注重条分缕析,注重固定化的结构,从而忽视了文言文的审美教学,淡化了文占文教学中应该具有的审美功能,最终导致文占文教学目标的严重流失,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语文新课程改革应致力于学生豢养的形成与发展。因此,我认为在文言文教学中应让学生领悟审美情趣,提高审美素养:具体可从以下三个方面予以足够的重视。
一、充分认识文言文课文中所蕴含的大量审美的因素
1 感知文言文的形式美。
如《醉翁亭记》,全文句式骈散相间,整齐而有变化,音调响亮和谐,文章用了二十一个“也”字,“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通过铿锵有力、音韵和谐的朗读,学生很容易品味出作者用富有季节特点的典型情景,表现出了自己陶醉于山水之间的怡然自得的神态。“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也,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读来顿觉朗朗上口,听来倍感声声悦耳,我们在感受语句的节奏感和回环美的同时,能心领神会地感悟到:知与不知都是境界,禽鸟、游人、太守各自乐其乐,美其美,这才是同乐。
又如《岳阳楼记》中“衔远山,吞长江”两句中的“衔”、“吞”两字,恰如其分地表现了洞庭湖浩瀚的气势。“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精炼简洁的语句道出了做人的最高境界,发人深思。最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把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境界融入到短短的两句中,可谓字字掷地有声。学生通过对这些精美语句的吟诵,所传达出的作者的情感能直接诱发学生的直觉联想,体味出我国古代文化的精华,感受到古典文学的魅力,分享到作者的喜怒哀乐,大大地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2 品味文言文的意境美。
文言文作品中的一景一物无不承载着作者的情感,它已不单单是自然界的景物,而是主观之意和客观之象的融合体。学生因领悟到意境的丰富内涵,就会产生出强烈的内心感动和震撼。如,《与朱元思书》中“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寄情于景,给人广阔的想象天地,体味出作者陶醉于美好大自然的闲适豁达的心情。
3 领悟文言文的情感美。
如《出师表》的教学,我们首先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唤起学生内在的审美需要和欣赏文章的热情。可以在介绍作者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时,抓住其中与文章相关的情感因素来影响学生,不断引导学生自主地欣赏文章。学生读了诸葛亮的这些对汉室拳拳忠心、感人肺腑的文字之后,很快能“入乎其内”,体会到在作者胸中涌动的真情——舍身忧国和对刘备父子的忠贞不渝之情。一旦学生领悟出这种浸透着真挚感情的一片忠心后,他们都被诸葛亮的这种忠肝义胆所感动。
二、让文言文的学习充满言与意的和谐统一
文言文的表达内容应通过学生的主观思想感情来感知,当达到主观和客观、言与意的和谐统一时,就能给人身临其境的形象想象,充分地展示出它所拥有的优美、壮美、悲剧美等不同形态的美,使人体会到特有的审美感觉。
如学习《醉翁亭记》时,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感知出作者摆脱世间纷扰,全身心沉浸在优美的自然风光中的怡然自得心情,同时引导学生在审美感知的基础上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仿佛自己也置身于滁州群山之中,随着作者兴致勃勃的描述,迷人的景色不断掠过学生的心田,步入其间,令人流连忘返,他们似乎也成了其中的一分子,体悟出作者描绘出的祥和的“与民同乐图”。达到了情、景、物、人的和谐统一。
三、进行审美作文训练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行之有效的方法
如学习《天净沙·秋思》之后,可让学生把文中景物片段联结在一起,发挥自己的审美想象能力,进行口头作文训练。有位同学是这样描述的:深秋的黄昏,荒凉的古道上,西风劲吹,落叶纷飞;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牵着一匹瘦马,一个人独自缓缓地行进在古道上,他抬起头看见缠绕着枯藤的老树,即将归巢的乌鸦在树梢上盘旋,不时地啼叫几声;不远处,在小桥流水近旁的稀疏村舍里,人们正在准备着晚餐,炊烟缕缕;他又望了一眼即将落山的太阳,不禁叹息道:“我这个异乡人啊,今晚又将到哪里投宿呢?迎接我的还是一个难熬的漫漫长夜。”此时,他已愁肠寸断。
引导学生进行审美作文训练,一方面能使学生结合课文表达出自己的审美感受,另一方面又能调动自己有关的生活经验和感悟,使他们不仅做到有感而发,而且有法可效。同时,我们在平时的作文写作教学中也应大力加强文言文审美运用的写作训练,并要求学生活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从而为作文增添靓丽的色彩,丰富作文的文化意蕴。
责任编辑 王波
语文新课程改革应致力于学生豢养的形成与发展。因此,我认为在文言文教学中应让学生领悟审美情趣,提高审美素养:具体可从以下三个方面予以足够的重视。
一、充分认识文言文课文中所蕴含的大量审美的因素
1 感知文言文的形式美。
如《醉翁亭记》,全文句式骈散相间,整齐而有变化,音调响亮和谐,文章用了二十一个“也”字,“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通过铿锵有力、音韵和谐的朗读,学生很容易品味出作者用富有季节特点的典型情景,表现出了自己陶醉于山水之间的怡然自得的神态。“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也,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读来顿觉朗朗上口,听来倍感声声悦耳,我们在感受语句的节奏感和回环美的同时,能心领神会地感悟到:知与不知都是境界,禽鸟、游人、太守各自乐其乐,美其美,这才是同乐。
又如《岳阳楼记》中“衔远山,吞长江”两句中的“衔”、“吞”两字,恰如其分地表现了洞庭湖浩瀚的气势。“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精炼简洁的语句道出了做人的最高境界,发人深思。最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把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境界融入到短短的两句中,可谓字字掷地有声。学生通过对这些精美语句的吟诵,所传达出的作者的情感能直接诱发学生的直觉联想,体味出我国古代文化的精华,感受到古典文学的魅力,分享到作者的喜怒哀乐,大大地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2 品味文言文的意境美。
文言文作品中的一景一物无不承载着作者的情感,它已不单单是自然界的景物,而是主观之意和客观之象的融合体。学生因领悟到意境的丰富内涵,就会产生出强烈的内心感动和震撼。如,《与朱元思书》中“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寄情于景,给人广阔的想象天地,体味出作者陶醉于美好大自然的闲适豁达的心情。
3 领悟文言文的情感美。
如《出师表》的教学,我们首先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唤起学生内在的审美需要和欣赏文章的热情。可以在介绍作者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时,抓住其中与文章相关的情感因素来影响学生,不断引导学生自主地欣赏文章。学生读了诸葛亮的这些对汉室拳拳忠心、感人肺腑的文字之后,很快能“入乎其内”,体会到在作者胸中涌动的真情——舍身忧国和对刘备父子的忠贞不渝之情。一旦学生领悟出这种浸透着真挚感情的一片忠心后,他们都被诸葛亮的这种忠肝义胆所感动。
二、让文言文的学习充满言与意的和谐统一
文言文的表达内容应通过学生的主观思想感情来感知,当达到主观和客观、言与意的和谐统一时,就能给人身临其境的形象想象,充分地展示出它所拥有的优美、壮美、悲剧美等不同形态的美,使人体会到特有的审美感觉。
如学习《醉翁亭记》时,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感知出作者摆脱世间纷扰,全身心沉浸在优美的自然风光中的怡然自得心情,同时引导学生在审美感知的基础上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仿佛自己也置身于滁州群山之中,随着作者兴致勃勃的描述,迷人的景色不断掠过学生的心田,步入其间,令人流连忘返,他们似乎也成了其中的一分子,体悟出作者描绘出的祥和的“与民同乐图”。达到了情、景、物、人的和谐统一。
三、进行审美作文训练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行之有效的方法
如学习《天净沙·秋思》之后,可让学生把文中景物片段联结在一起,发挥自己的审美想象能力,进行口头作文训练。有位同学是这样描述的:深秋的黄昏,荒凉的古道上,西风劲吹,落叶纷飞;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牵着一匹瘦马,一个人独自缓缓地行进在古道上,他抬起头看见缠绕着枯藤的老树,即将归巢的乌鸦在树梢上盘旋,不时地啼叫几声;不远处,在小桥流水近旁的稀疏村舍里,人们正在准备着晚餐,炊烟缕缕;他又望了一眼即将落山的太阳,不禁叹息道:“我这个异乡人啊,今晚又将到哪里投宿呢?迎接我的还是一个难熬的漫漫长夜。”此时,他已愁肠寸断。
引导学生进行审美作文训练,一方面能使学生结合课文表达出自己的审美感受,另一方面又能调动自己有关的生活经验和感悟,使他们不仅做到有感而发,而且有法可效。同时,我们在平时的作文写作教学中也应大力加强文言文审美运用的写作训练,并要求学生活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从而为作文增添靓丽的色彩,丰富作文的文化意蕴。
责任编辑 王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