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怀化2次低温雨雪天气过程对比分析

来源 :中低纬山地气象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at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利用地面、高空常规观测资料、NCEP1°×1°再分析资料以及CB型多普勒雷达资料,从天气实况、环流形势、物理量场和雷达回波等方面对2016年影响怀化的2次低温雨雪天气过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22”过程500 hPa中高纬呈西高东低形势,“3.9”过程呈两槽一脊形势。2次过程影响系统均包含有高空槽、低空急流、切变线和地面冷锋。“1.22”过程冷空气强度强于“3.9”过程,降雪更明显、气温更低,“3.9”过程水汽条件更好,降雨更强。700 hPa温度和地面2 m气温对怀化预报降水相态有重要指示意义。
其他文献
近年来激光清洗技术逐渐应用在文物保护领域。针对陶瓷文物样品表面的黄色污染层(铁锈)和黑色污染层(CaSO4或PbCO3与灰尘的混合物),进行纳秒激光清洗文物的实验研究。实验上采用肉眼观察和激光共聚焦高倍显微镜测量等手段,通过改变激光功率、扫描速度和清洗次数等参数,控制陶瓷表面污染物的烧蚀作用和清洗效果,探索两种污染物的优化清洗参数。实验中得到了陶瓷文物样品表面两种污染物的最佳清洗参数,为陶瓷文物的修复和保护提供数据支撑。
针对目前条纹模板测量法在图像畸变校正中所存在的过校正问题,文章采用载频条纹相位解调分析结合畸变模型实现对镜头桶形畸变的测量与校正。以载频条纹图像作为校正模板,使用广角镜头相机进行拍摄,获得畸变条纹图像;采用具有高空间局域特性的四步相移分析方法进行相位解调,获得畸变中心位置以及径向畸变量分布;根据桶形径向畸变的偶数阶多项式模型展开数值拟合分析,对畸变参量进行估算,结合畸变中心位置点参量,最终实现对畸变图像的校正。数值模拟以及实验结果表明,方法简单、有效,具有实际的应用价值。
近58 a黔南地区5~20 cm平均地温年际变化呈上升趋势。气候倾向率随土壤深度增加升幅逐渐增加,近10 a浅层平均地温有明显增加的趋势。各层地温周期性分布不同。四季地温均呈增温趋势,随土壤深度增加气候倾向率逐渐增大。平均地温月变化呈单峰形势,暖月随深度增加地温递减,冷月随深度增加地温递增。空间上浅层地温呈自北向南逐渐升高的分布特征。
该文基于高原季风指数和高原涡数据集,对比分析夏季高原季风强弱年高原涡源地、路径、频数、强度、冷暖性质、面积、持续时间等特征,并对其影响机制进行讨论,结果表明:①高原夏季风低层由四周吹向主体,高层由高原主体吹向四周。②高原季风强度与高原涡生成频数、东移个数、高原东部高原涡的生成频数呈正比,与高原涡长生命史呈反比。③初始阶段,高原涡强度对季风强弱感知比较敏感,高原东侧的强潜热区利于高原涡东移。且由于在季风强年高原中西部的感热强,强度较大的高原涡大都初生在高原中西部,高原涡的强度在初生时较强。
基于贵阳市布设的大气电场仪的数据资料进行了初步应用分析,对数据适用性及不同天气过程中大气电场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就本地适用的预警方式进行讨论。结果发现:大气电场能够反映云中电荷的基本发展情况,对强对流的出现时间上有一定的提前性;大气电场仪受探测距离及安装环境影响明显,目前比较适用单站的预警原理,多站联网反推电荷结构暂无法开展,但多个单站的跟踪观测能够更全面的体现雷电活动的特征,上游站点的信息对下游的预警可以起到很好的提示作用。
厚层块状碳酸盐岩储层垂向非均质性强,层间产液不均衡。为明确储层和隔夹层形成机理和展布规律,以中东A油田白垩系Mishrif组为例,在层序格架的控制下,研究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对岩石物性的影响。结果表明:Mishrif组内部发育6个四级层序旋回,海平面升降控制了沉积环境演变,并对早期成岩环境具有重要的影响,根据水体能量和成岩作用性质可分为5种沉积—成岩组合:(1)高能沉积环境+建设性成岩作用,滩体发生非选择性溶蚀作用,大幅提高岩石物性形成优质储层;(2)高能沉积环境+破坏性成岩作用,滩体发生不同程度的胶结作用
选取遵义市13个国家站2010—2019年逐日日最低气温资料,将降温过程分为弱降温、较强降温、强降温、寒潮4个等级,分析了各级降温过程的频次、持续日数、降温幅度、过程最低气温、空间分布等特征。分析表明:①10 a来遵义市共发生降温过程11915站次,平均每站每年91.7次,以降温幅度在6℃以下的弱降温为主。②近10 a遵义市平均过程降温幅度为3℃,平均过程最低日低温11.9℃,持续时间在1~10 d之间,寒潮、强降温、较强降温持续天数以2~3 d为主,弱降温过程大多持续1 d。③不同等级降温频次空间分布与
利用C波段新一代天气雷资料、探空资料、区域自动站降水资料,对铜仁市2020年6月29—30日特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此次天气过程为长江流域切变线西段暴雨,主要受500 hPa低槽、700 hPa和850 hPa低涡切变、地面辐合线共同影响,强的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高低空配置,以及梵净山地形抬升作用激发此次强降水。暴雨发生前对流有效位能突增,大气中可转换对流有效位能迅速上升,为暴雨提供不稳定能量。雷达回波特征分析表明此次降雨以局地生成回波产生降水为主,层积云混合型降水回波在碧江、江口等上空聚
利用1°×1°NCEP再分析资料、卫星云图和雷达资料等,采用天气学诊断方法,分析1907号南海台风“韦帕”造成防城港大范围大暴雨的原因。结果表明:①“韦帕”引导气流弱、移动速度缓慢、强度减弱慢、中心登陆防城港是造成防城港大暴雨的主要原因;②“韦帕”对流云系长时间滞留防城港上空,是造成防城港大暴雨的直接原因;③台风过程降水为对流性降水,台风降水效率高导致防城港出现大范围大暴雨;④防城港上空一直位于925 hPa水汽辐合中心和850 hPa垂直上升运动中心或附近,有利于大量水汽集结抬升形成对流云系产生持续性强
利用德宏芒市机场地面气象自动观测系统采集的数据和ECMWF 0.75°×0.75°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德宏芒市机场2017年11月3—4日的东北顺风天气过程。结果表明:此次顺风天气过程主要是受南下冷空气影响,其表现为风速大、持续时间长、机场航班大面积延误的特点。孟加拉湾高压对南支槽结构的破坏是造成德宏芒市地区西南风偏弱的主要原因,台风“达维”外围的东风气流与地面冷高压外围的东北气流汇合,导致偏东风加强,并主导地面风引起东北顺风过程维持。动量下传是造成此次顺风的一个影响因子。冷空气南下对云南中东部地区的影响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