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外来打工人群聚集的深圳,龚洪流别出心裁地做起了卖书的生意。
“深圳的工厂多如内地的米铺,”深圳友谊书城的老总龚洪流总喜欢这样说。的确,仅深圳市宝安区的龙华镇,其外来流动人口就已经超过了100万,而其中百分之八九十是外来打工者,而友谊书城就在这样的土壤上寻找其生存之道。
打工仔里出书痴
上个世纪90年代初,刚刚中学毕业没多久的龚洪流随着一股打工潮流从家乡来到了深圳市宝安县(当时为县)观澜镇的一家工厂做流水工。每天吃过晚饭后,同室的工友们都三五成群地邀着外出放松,惟有他一个人不厌其烦地翻看着从家里带来的几本旧书。
那时的深圳几乎没有书店,像观澜镇这样距离市区比较远的小地方就更难找到书了。没办法,龚洪流只有写信回家求弟弟们邮寄一些书来。工友们给这个又瘦又文静的外乡人取了一个“龚书痴”的外号。
一年以后,这家工厂突然倒闭,那个欠着无数工人血汗钱的老板跑了。就在工友们欲哭无泪之际,瘦弱的龚洪流却认为这是自己人生道路上的一个转折点,自己才20多岁,总不能一辈子给别人打工吧?他想当老板,但就凭自己这两年打工积攒的几千元钱,在这寸土寸金的深圳又能开什么店呢?
经过一番奔走,龚洪流心中早就设计好的小书店,终于在观澜镇最繁华的新澜大道上呈现了它的雏形,这里紧靠社区居委会,旁边有几家大工厂,对面是邮电局。虽然它的面积小得可怜,只有几平方米,但经过龚洪流的装修和他想出来的店名“打工友谊书屋”,它很快就吸引了所有经过这里的打工者!
推着车卖书的小老板
如当初预料的一样,办这样的小书屋确实不需要多大的本钱和精力,望着节假日和每天晚上都爆满的小书屋,龚洪流实实在在高兴了几天。一开始他就是抱着为外乡人充实文化知识,也为了自己饱览诗书的想法而开书店的,现在愿望终于实现了。
然而不久,龚洪流就发现来这里的打工者大都不愿意买书或租书,他们主要是翻阅着店里的各类图书来打发消磨时光。一个月下来,龚洪流的书屋毛收入不到1000元,而他这不足10平方米房子的月租金就是700多元。这样下去如何能将书屋维持下去,他自己日后又怎能慢慢发展起来呢?
那段日子,龚洪流真愁死了,他的新婚妻子也干脆劝他转行卖小百货,那样总不至于亏本。然而龚洪流此时却怎么也舍不得抛弃他费尽心血淘来的这么多图书,并想着,开一个小百货店可能是不会亏本,但要想将它做大也绝非易事。做生意就该做别人没做过的,别人做过的方法我们又要做得比别人新鲜刺激才过瘾!想到这里,龚洪流决定自己还是卖书,只不过这次卖的方式一定要跟以往不同并能赚到钱才行!
几天后,细心的人发现,在深圳市观澜镇几个远离市区超大型的工厂、公司的员工宿舍门口,一到员工下班时间,就会有一辆辆装满书的“小三轮”迎面而来,小车前面的招牌上面写着清秀工整的“打工友谊书屋服务点”几个大字,小车的后面是一层一层堆放的图书和文具。这些三轮小车便是龚洪流当时花血本定做的送书上门专用“车”。 这一招果然新鲜,买书、看书、租书的活计忙得他们一个个大汗淋漓的。龚洪流将书价和租金压到最低,他那些囤积已久的书几天就租售一空。摆在书屋里的很快就只有一些零散的文具。这种情况下,龚洪流不得不采纳了妻子的建议,开始批发一些文化用品和日用百货来充实门面。
那些日子是最艰苦而又最快乐的,也是龚洪流一生中最难忘的时光,每到傍晚,他和十几个员工草草地吃过晚饭,便踩着早就准备好的“书车”,迎着落日的余辉,汗流浃背地赶往各个他们自个设定好的工厂、公司宿舍,然后他的身影便和无数个纯真的打工者的笑脸融合在一起。一直到街灯昏暗,龚洪流才又踩着空空的小车疲惫地回来,和员工们一起吃着妻子做好的宵夜,最后沉沉地睡去。
抓住偶然转机
命运的转机缘于一次不经意的巧遇。那天傍晚,龚洪流又与往常一样来到一家很远的电子厂门口,这里一个主管采购的负责人碰巧来了,见到他的小书车,采购员顿时有点意外,马上和他聊上了。原来他们工厂正需求一大批工卡、工资牌、厂证、传真纸等等办公文化用品和幾千双工人必用的电子作业手套等劳保品,采购员这几天正愁着买不到货,他看到龚洪流车上的一些纸张、文具和几只手套,便试着问他店里能不能为他订做或从别处调拨。
当时深圳的工厂遍布乡村,其规模少则几百人,多则上千人,而这些工厂必需的文化用品和日用劳保品却出奇地缺乏。三天以后,当龚洪流终于将那个采购员的订单做完,细细一算才知道,这批不怎么起眼的“货”竟有3500多元。以前,龚洪流做得从来都是一次赚几块钱的生意,从未卖过超百元的货,那一刻,龚洪流的大脑几乎一片空白,甚至还害怕采购员会不会不付这笔钱款。
这就是当时的深圳速度和深圳效应之一,此次“不明不白”的特大收获,终于让沉浸于无限喜悦之中的龚洪流很快清醒并变得十分聪明起来。他立即让手下的员工借着给各大公司员工送书的机会,向那些住在高级宿舍区的采购员们推销当时各大工厂奇缺的文化用品和日用劳保品等一切自己能批发、订做到的商品。不久,龚洪流终于看到并逐步认识到,当时深圳的经济几乎完全依赖各种融资的工厂和公司,那么深圳的商业也必须要依靠它们才对,所以他现在选择各大工厂和公司做生意应该是最正确的。
找准了这个生意套路,那些日子,龚洪流的生意几乎一天翻一倍。一年下来,他手头上就赢余了十几万元。这是他人生的第一桶金,有了足够的资金,他很快扩张门面,相继收购了邻居店铺,将原来的小书屋改建成了友谊文化用品商场,专门经营为工厂和打工者服务的图书、文具、日用品、劳保品等等。
进人迅速发展期
到了新世纪初年,深圳的发展早已是城乡一色了,这时在观澜镇将图书、文具买得如火如茶的龚洪流再也坐不住了,尤其是他的几个弟弟毕业以后相继来到他身边锻炼经商,更使他下定决心要将自己多年经营的品牌“打工友谊书城”一步步做大做强。
龚洪流开始有意识地培养几个弟弟们的经商才能,他们被分别指派到散布在深圳市区四周的各个集镇,模仿自己当年以书带动其他商品的销售方式,逐渐形成他们自己的“势力范围”。在各种时机都相继成熟以后,龚洪流决定将友谊商场的总部迁移到地理位置都十分优越的深圳市龙华镇,然后在紧靠龙华镇四周的集镇设立分店,让弟弟们各自经营,并逐步向周边辐射扩张。
经过一番紧张的筹划、设计,一座具有现代化阅读水平的大型的“友谊书城”终于出现在深圳市龙华镇最繁华的人民路上。这里是深圳市中心镇的中心地带,交通四通八达,东可达龚洪流友谊书屋的本部观谰镇,向前稍微延伸就是深圳市另外一个工业重镇平湖镇;北可达工业和深圳一样发达的东莞市塘厦镇;西同石岩镇、公明镇、松岗镇以及素有中国电子城的东莞市长安镇、广州等地区相通;南又可达紧邻深圳市区的布吉镇和深圳的梅林关口,并有数条高速公路在此交汇。而且,龙华镇的工业、制造业和第三产业也尤为发达,其外来人口早就超过了100万,龚洪流独具慧眼地将友谊书城的总部设在了此处。
果然,龚洪流的友谊书城一开张,立即吸引了无数外来打工者的关注和青睐,整个书城里每日几乎人满为患,其零售额比当初预计的要好得多。打工出身的龚洪流特别注重外来打工者的精神生活,从几十个全国一级书商或直接从正规的出版社那里精挑细选出数千种特别合适打工青年阅读的刊物,并努力向其他乡镇书店批发。“友谊书城”总部开张不到一个月,就已经在龙华和周边的几个乡镇的几百万外来人员中引起了共鸣·。
随着图书销售额的猛增,龚洪流又马上着手经营文具精品的零售和批发。因为自古至今,书和文具都是不分家的,按照当年的销售模式加上他这些年逐步摸索出来的销售经验,龚洪流不久以后就将文具和日用百货、现代办公用品、电脑等卖得如火如茶。
看着友谊书城日益火爆的卖场,有人预言龚洪流和他的弟弟们用不了一年就能赚一个友谊书城分店。果不其然,仅仅半年以后,龚洪流的石岩分店就已经开张,再三个月后,他们的公明分店又开始了筹建……
“深圳的工厂多如内地的米铺,”深圳友谊书城的老总龚洪流总喜欢这样说。的确,仅深圳市宝安区的龙华镇,其外来流动人口就已经超过了100万,而其中百分之八九十是外来打工者,而友谊书城就在这样的土壤上寻找其生存之道。
打工仔里出书痴
上个世纪90年代初,刚刚中学毕业没多久的龚洪流随着一股打工潮流从家乡来到了深圳市宝安县(当时为县)观澜镇的一家工厂做流水工。每天吃过晚饭后,同室的工友们都三五成群地邀着外出放松,惟有他一个人不厌其烦地翻看着从家里带来的几本旧书。
那时的深圳几乎没有书店,像观澜镇这样距离市区比较远的小地方就更难找到书了。没办法,龚洪流只有写信回家求弟弟们邮寄一些书来。工友们给这个又瘦又文静的外乡人取了一个“龚书痴”的外号。
一年以后,这家工厂突然倒闭,那个欠着无数工人血汗钱的老板跑了。就在工友们欲哭无泪之际,瘦弱的龚洪流却认为这是自己人生道路上的一个转折点,自己才20多岁,总不能一辈子给别人打工吧?他想当老板,但就凭自己这两年打工积攒的几千元钱,在这寸土寸金的深圳又能开什么店呢?
经过一番奔走,龚洪流心中早就设计好的小书店,终于在观澜镇最繁华的新澜大道上呈现了它的雏形,这里紧靠社区居委会,旁边有几家大工厂,对面是邮电局。虽然它的面积小得可怜,只有几平方米,但经过龚洪流的装修和他想出来的店名“打工友谊书屋”,它很快就吸引了所有经过这里的打工者!
推着车卖书的小老板
如当初预料的一样,办这样的小书屋确实不需要多大的本钱和精力,望着节假日和每天晚上都爆满的小书屋,龚洪流实实在在高兴了几天。一开始他就是抱着为外乡人充实文化知识,也为了自己饱览诗书的想法而开书店的,现在愿望终于实现了。
然而不久,龚洪流就发现来这里的打工者大都不愿意买书或租书,他们主要是翻阅着店里的各类图书来打发消磨时光。一个月下来,龚洪流的书屋毛收入不到1000元,而他这不足10平方米房子的月租金就是700多元。这样下去如何能将书屋维持下去,他自己日后又怎能慢慢发展起来呢?
那段日子,龚洪流真愁死了,他的新婚妻子也干脆劝他转行卖小百货,那样总不至于亏本。然而龚洪流此时却怎么也舍不得抛弃他费尽心血淘来的这么多图书,并想着,开一个小百货店可能是不会亏本,但要想将它做大也绝非易事。做生意就该做别人没做过的,别人做过的方法我们又要做得比别人新鲜刺激才过瘾!想到这里,龚洪流决定自己还是卖书,只不过这次卖的方式一定要跟以往不同并能赚到钱才行!
几天后,细心的人发现,在深圳市观澜镇几个远离市区超大型的工厂、公司的员工宿舍门口,一到员工下班时间,就会有一辆辆装满书的“小三轮”迎面而来,小车前面的招牌上面写着清秀工整的“打工友谊书屋服务点”几个大字,小车的后面是一层一层堆放的图书和文具。这些三轮小车便是龚洪流当时花血本定做的送书上门专用“车”。 这一招果然新鲜,买书、看书、租书的活计忙得他们一个个大汗淋漓的。龚洪流将书价和租金压到最低,他那些囤积已久的书几天就租售一空。摆在书屋里的很快就只有一些零散的文具。这种情况下,龚洪流不得不采纳了妻子的建议,开始批发一些文化用品和日用百货来充实门面。
那些日子是最艰苦而又最快乐的,也是龚洪流一生中最难忘的时光,每到傍晚,他和十几个员工草草地吃过晚饭,便踩着早就准备好的“书车”,迎着落日的余辉,汗流浃背地赶往各个他们自个设定好的工厂、公司宿舍,然后他的身影便和无数个纯真的打工者的笑脸融合在一起。一直到街灯昏暗,龚洪流才又踩着空空的小车疲惫地回来,和员工们一起吃着妻子做好的宵夜,最后沉沉地睡去。
抓住偶然转机
命运的转机缘于一次不经意的巧遇。那天傍晚,龚洪流又与往常一样来到一家很远的电子厂门口,这里一个主管采购的负责人碰巧来了,见到他的小书车,采购员顿时有点意外,马上和他聊上了。原来他们工厂正需求一大批工卡、工资牌、厂证、传真纸等等办公文化用品和幾千双工人必用的电子作业手套等劳保品,采购员这几天正愁着买不到货,他看到龚洪流车上的一些纸张、文具和几只手套,便试着问他店里能不能为他订做或从别处调拨。
当时深圳的工厂遍布乡村,其规模少则几百人,多则上千人,而这些工厂必需的文化用品和日用劳保品却出奇地缺乏。三天以后,当龚洪流终于将那个采购员的订单做完,细细一算才知道,这批不怎么起眼的“货”竟有3500多元。以前,龚洪流做得从来都是一次赚几块钱的生意,从未卖过超百元的货,那一刻,龚洪流的大脑几乎一片空白,甚至还害怕采购员会不会不付这笔钱款。
这就是当时的深圳速度和深圳效应之一,此次“不明不白”的特大收获,终于让沉浸于无限喜悦之中的龚洪流很快清醒并变得十分聪明起来。他立即让手下的员工借着给各大公司员工送书的机会,向那些住在高级宿舍区的采购员们推销当时各大工厂奇缺的文化用品和日用劳保品等一切自己能批发、订做到的商品。不久,龚洪流终于看到并逐步认识到,当时深圳的经济几乎完全依赖各种融资的工厂和公司,那么深圳的商业也必须要依靠它们才对,所以他现在选择各大工厂和公司做生意应该是最正确的。
找准了这个生意套路,那些日子,龚洪流的生意几乎一天翻一倍。一年下来,他手头上就赢余了十几万元。这是他人生的第一桶金,有了足够的资金,他很快扩张门面,相继收购了邻居店铺,将原来的小书屋改建成了友谊文化用品商场,专门经营为工厂和打工者服务的图书、文具、日用品、劳保品等等。
进人迅速发展期
到了新世纪初年,深圳的发展早已是城乡一色了,这时在观澜镇将图书、文具买得如火如茶的龚洪流再也坐不住了,尤其是他的几个弟弟毕业以后相继来到他身边锻炼经商,更使他下定决心要将自己多年经营的品牌“打工友谊书城”一步步做大做强。
龚洪流开始有意识地培养几个弟弟们的经商才能,他们被分别指派到散布在深圳市区四周的各个集镇,模仿自己当年以书带动其他商品的销售方式,逐渐形成他们自己的“势力范围”。在各种时机都相继成熟以后,龚洪流决定将友谊商场的总部迁移到地理位置都十分优越的深圳市龙华镇,然后在紧靠龙华镇四周的集镇设立分店,让弟弟们各自经营,并逐步向周边辐射扩张。
经过一番紧张的筹划、设计,一座具有现代化阅读水平的大型的“友谊书城”终于出现在深圳市龙华镇最繁华的人民路上。这里是深圳市中心镇的中心地带,交通四通八达,东可达龚洪流友谊书屋的本部观谰镇,向前稍微延伸就是深圳市另外一个工业重镇平湖镇;北可达工业和深圳一样发达的东莞市塘厦镇;西同石岩镇、公明镇、松岗镇以及素有中国电子城的东莞市长安镇、广州等地区相通;南又可达紧邻深圳市区的布吉镇和深圳的梅林关口,并有数条高速公路在此交汇。而且,龙华镇的工业、制造业和第三产业也尤为发达,其外来人口早就超过了100万,龚洪流独具慧眼地将友谊书城的总部设在了此处。
果然,龚洪流的友谊书城一开张,立即吸引了无数外来打工者的关注和青睐,整个书城里每日几乎人满为患,其零售额比当初预计的要好得多。打工出身的龚洪流特别注重外来打工者的精神生活,从几十个全国一级书商或直接从正规的出版社那里精挑细选出数千种特别合适打工青年阅读的刊物,并努力向其他乡镇书店批发。“友谊书城”总部开张不到一个月,就已经在龙华和周边的几个乡镇的几百万外来人员中引起了共鸣·。
随着图书销售额的猛增,龚洪流又马上着手经营文具精品的零售和批发。因为自古至今,书和文具都是不分家的,按照当年的销售模式加上他这些年逐步摸索出来的销售经验,龚洪流不久以后就将文具和日用百货、现代办公用品、电脑等卖得如火如茶。
看着友谊书城日益火爆的卖场,有人预言龚洪流和他的弟弟们用不了一年就能赚一个友谊书城分店。果不其然,仅仅半年以后,龚洪流的石岩分店就已经开张,再三个月后,他们的公明分店又开始了筹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