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如何哄他家老太太

来源 :视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lloclar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母亲的身体危机方过,家庭矛盾又渐渐显现。三条,条条都是经典冲突:
  (1)母亲好得多了,但她又想吃不消化的东西,真是令人为难,好在还肯听长子劝告;
  (2)“她和我谈的,大抵是二三十年前的和邻居的事情,我不大有兴味,但也只得听之”;
  (3)海婴的相片在母亲床头,“逢人即献出”,但“二老爷”即周作人孩子们的照片却挂在墙上。贤如鲁迅,也忍不住“颇不平”,不过母亲解释说这是一种“外交手段”,毕竟鲁迅远在上海,平日还要跟八道湾打交道,于是鲁迅“便无芥蒂”了。
  这三件事,第一件是老人的任性,坚持已与身体不适合的旧习惯,子女百计劝解,往往无效。鲁迅算是在母亲面前得宠的长子,所以肯听一时,久亦不好说。
  第二件几乎是死结。谁都知道父母高年,子女应该多陪陪多聊聊,然而两代之间、两地之间可聊之事甚少,有时双方都是硬找话题。
  第三件,涉及父母在子女之間平衡情感的问题。偏见自然难免,特别考验当事人智慧。这种时候,鲁迅也一点不像伟大的思想家与文学家,照样会为自己儿子在祖母心中的地位吃一杯醋。
  我觉得特别有意思的地方就在这里。鲁迅的一生中,启蒙立场是一以贯之的,比如他自己承受着不幸的婚姻,会将之上升为“四千年的旧账”;吃鱼肝油保养身体,也要说成不是为了爱人,而是为了敌人;他无比憎恶“做戏的虚无党”,但在生命的最后一年,写下了《我要骗人》,虽然指向中日关系,而其中叙述的主要细节,是捐了一块钱给一个“十二三岁”“因为冷,连鼻子尖也冻得通红”的小学女生,并得了一句“你是好人”的称赞。(查日记,应该是1935年11月10日“同广平携海婴往卡尔登戏院观《Angkor》,捐给童子军募捐队一元。)
  事过之后,“女孩子的满足的表情的相貌,又在眼前出现,自己觉得做了好事情了,但心情又立刻不舒服起来,好像嚼了肥皂或者什么一样”,鲁迅说,他知道这一块钱到不了灾民手里,“连给水利局的老爷买一天的烟卷也不够的”。但这一块钱“实则不过买了这天真烂漫的孩子的欢喜罢了。我不爱看人们的失望的样子”。
  但是心里真的很不舒服,觉得自己是在“恣意的骗人”。这是很鲁迅的感慨,然而于本文而言,重点是这一句:
  “倘使我那八十岁的母亲,问我天国是否真有,我大约是会毫不踌蹰,答道真有的罢。”
  “然而这一天的后来的心情却不舒服。好像是又以为孩子和老人不同,骗她是不应该似的,想写一封公开信,说明自己的本心,去消释误解,但又想到横竖没有发表之处,于是中止了,时候已是夜里十二点钟。”
  “孩子和老人不同”,谁说鲁迅晚年放弃了进化论?面对祥林嫂答不出“人有没有灵魂”的启蒙者,捐了一块钱哄孩子欢喜却内心不舒服的求真者,换成在母亲面前,就会毫不踌蹰哄她,顺着她。除了他们家老太太,鲁迅还会为了别人放下身段当一个“世故老人”吗?想不出。
  1932年那次探母之后,鲁迅虽然再未北上,但与七十多岁母亲的通信变得相当频密。收入《鲁迅全集》的“致母亲”书信现存47封,检索日记,20年间,鲁迅一共给母亲寄过105次信,收信(不包括包裹)139次,而1932年11月北上探母之后,至1936年10月1 日鲁迅最后一次收到母亲信,四年间寄母亲信70次,收母亲信及包裹108次。可以说,鲁迅与母亲之间的主要通信,都发生在最后四年。
  推想这种信件忽然增多的原因,跟海婴的出生与渐次长大密不可分,母亲对这个孙子极为疼爱,虽然她托人代写的致鲁迅信今已无存,但从回信与礼物可以推想,祖母总想尽可能多地知道孙儿的信息。因此鲁迅这四年信中,几乎每封信都有一半在报告海婴的近况,同时附海婴照片,还有海婴口述,由许广平笔录的信,后来海婴大一些,也让他寫几个字。
  海婴出生之后,鲁迅与中外友人提到儿子的信,共有20封,而致母亲的信中,提到海婴(不包括“广平海婴同叩”这种问候语)共有53封。海婴,无疑成了鲁迅与母亲间的重要话题。
  另一桩为研究者津津乐道的,是鲁迅替母亲买通俗小说。这也是1932年之前不曾有过的。《鲁迅全集》中,提及“张恨水”三个字,只有五处,全都在致母亲的信中:
  “三日前曾买《金粉世家》一部十二本,又《美人恩》一部三本,皆张恨水所作,分二包,由世界书局寄上,想已到,但男自己未曾看过,不知内容如何也。”(340516致母亲)
  看来鲁迅是直接付款让卖家(世界书局)包邮的。
  在北京时,曾有章衣萍的夫人吴曙天向鲁迅母亲推荐《呐喊》(鲁迅自己从来不干这事),并说其中《故乡》一篇最好——在章太太想来,鲁老太太也是小说中人物,自然会喜欢,因此也不说破“鲁迅即您大儿子周树人”这一层。鲁老太太读了,评价说:“没啥好看,我们乡间,也有这样事情,这怎么也可以算小说呢?”
  鲁瑞老太太的阅读趣味明显是大众而非先锋的。鲁迅又曾对荆有麟说:“因为老太太要看书,我不得不到处收集小说,又因为老太太记性好,改头换面的东西,她一看,就讲出来,说与什么书是相同的,使我晓得许多书的来源同改装。”这就是通俗小说的骨灰级读者了。
  1934年鲁迅仍为母亲从上海代购张恨水作品,虽然自己也并不读。这是不是跟陪父母看春晚差不多——你们坐在电视前,也在玩手机没看春晚不是吗?
  三个月后,鲁迅又在信中写道:“张恨水们的小说,已托人去买去了,大约不出一礼拜之内,当可由书局直接寄上。”(340821致母亲)已经进化到托人代购了。
  书是两天后,8月23日寄出的。八天后鲁迅在信里再报告老太太:“小说已于前日买好,即托书店寄出,计程瞻庐作的二种,张恨水作的三种,想现在当已早到了。”其时京沪之间的通信,大约三至四日可达,此时确乎应该是“当已早到了”。
  老太太很满意,可是明显像心疼儿子心疼钱的母亲一样,又担心起这些小说的价格太贵来。因此鲁迅在下一封信里安慰母亲:“张恨水的小说,定价虽贵,但托熟人去买,可打对折,其实是不贵的。即如此次所寄五种,一看好像要二十元,实则连邮费不过十元而已。”(340916致母亲)五折包邮,当然不贵。据此我们或许可以推测,是否鲁迅北上或信件里听闻母亲好读流行小说而可惜铜钿,所以主动承担了帮母亲买书的任务?这跟现在的儿女帮父母网购省钱,真是没啥区别。
  估计母亲还是不太过意,鲁迅一个月后还在安慰伊:“上海出版的有些小说,内行人去买,价钱就和门市不同,譬如张恨水的小说,在世界书店本店去买是对折或六折,但贩到别处,就要卖十足了。”(341020致母亲)这也印证了我们的想法:北平并不是买不到这些书,从上海代买是鲁迅的好意与孝心——他自己在北京时,也经常让在上海商务印书馆的三弟代买《呐喊》等自己著作来送人,估计也是加上邮费还是便宜。
  接下来鲁迅又加了一句“不过书店生意,还是不好,这是因为大家都穷起来,看书的人也少了的缘故”。这话或许是就事论事,但也或许是鲁迅在暗示自己的生活境遇。(李红军荐)
  
其他文献
久病成良医,出国成厨子。民以食为天,馋是原动力。久居国外的诸位,除非适应力极强,否则多多少少,都练就了一手厨艺。  鸭梨先生和杧果太太,情况有些微妙。  鸭梨先生焦躁激进,凡事不肯拖拉;杧果太太和顺温柔,向来风度娴雅。结果便是:鸭梨先生做菜,杧果太太吃。本来是好事,但久了也有不好之处。  某次聊完事,他们招待我吃顿便饭。鸭梨须臾间做好了俩菜——都是所谓快手菜,猛火急炒,大料薄芡。他招呼杧果来吃,杧
人要因必要而活,而不要因欲望而活。我们必须明白欲望与必要的差别:欲望是基本需求之外的渴望,必要则是生活的基本条件。  当只需要一个时,拥有一个就好;如果拥有了两个,有可能一个都保不住。  我曾经有个非常怪异的习惯——只用钢笔写字,就算用钢笔也必须使用笔尖非常细的才行,似乎只有那样的笔才能充分表达我澄澈的感情。有一回,在东京大学留学的一位禅师知道我喜欢细笔尖的钢笔,便到文具店买了一支给我。怀着感恩之
父亲手 治虫18岁出道,60岁去世,一生之中创作了七百多个故事。算下来,他平均每天要画七幅画稿。  父亲平时天快亮的时候睡下,中午前后醒来,一起床就马上工作,吃饭也多在工作室里解决。实在忙不过来的时候,他一天只睡两三个小时。  在父亲忙碌的时候,我们基本上看不到他的身影。对我们来说,父亲简直是个稀有动物。虽说如此,我们家庭成员之间的信赖感却没有变化。  当我们打开電视时,电视里放的常是父亲制作的动
跟美国梦一样,中国梦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但什么比一个旨在引诱中国新兴白领阶层一掷千金的样板间更能体现中国梦呢?  为此《金融时报》记者来到深圳郊区的一个楼盘,以下是我了解的五件事:  一、中国梦很贵。我们看的房子针对的是月收入三万至四万元人民币的人群。这个收入水平在英国都超过平均值,更别提在中国了。  二、中国筑梦者喜欢旅游。最大的一间样板间的装饰公告板上贴满从巴黎寄来的明信片。巴黎是喜欢囤奢侈品的
柳公权(公元778—865年),字诚悬,京兆华原(今陕西铜川市)人,唐代著名书法家,诗人。于唐穆宗、敬宗、文宗三朝官居侍书,后官至太子少师,故世称“柳少师”,享年八十八岁,去世后追赠太子太师。柳公权书法以楷书著称,与颜真卿齐名,又与欧阳询、颜真卿、赵孟并称“楷书四大家”。他的书法初学王羲之,后遍学各家,溶汇新意,自创独树一帜的“柳体”,以骨力劲健见长,后世有“颜筋柳骨”的美誉,书名极盛,以至于“公
大師不重视文凭或学历,他看重的是人品,而非一纸证明。  大师曾说:“听鳥儿歌唱,实在没有必要看它的鸣叫证书。”  确实,很多人把时间花在看菜单上,反而忽视了享受生命的盛宴。  (刚刚好摘自“新浪博客”)
1854年4月的一个下午,两个武士打扮的日本年轻人,鬼鬼祟祟向美国人马修·佩里的舰队走去。两个年轻人的意图不明,似乎只是想看看“密西西比”号舰长助理斯普尔丁佩戴的表链。他们不懂英语,其中一个年轻人在用手势比划了几次之后,从身上掏出了一封用典雅的汉语写成的信件,塞进了斯普尔丁的背心里。  佩里的舰队此前曾经创造了历史,这就是日本史上著名的“黑船事件”,是首个挑战了日本闭关锁国状态的外国舰队。此时佩里
東京之夜
杨凝式(873—954),字景度,号虚白,陕西华阴人。杨凝式生于官宦世家,是隋朝名医杨素的后人,父亲杨涉是唐朝末年的宰相。他于唐昭宗年间考中进士,在朝中担任史官,五代时官至太子少师(太子的老师),也称“杨少师”。  杨凝式历经唐、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六个朝代,中原大陆战火纷飞,社会动荡不安,是中国历史上最混乱的时期。为求自保,杨凝式装出精神失常,行为失态的样子,所以“杨风(疯)子”便成了他
在传统中国,孔子之教既是政教的指导原则,也是社会的凝聚力。绝大多数帝王不断拔高孔子地位,尊崇孔子后人,将孔庙祭祀逐渐升格为国家大典,足见皇权与孔子的亲密关系。  即使是素有“焚书坑儒”之恶名的秦始皇,对孔家也不薄。孔子的第九代孙孔鲋因为“博通六艺”,被秦始皇拜为少傅,据说这是孔子后裔享有爵封之始。不过,历史上并未有秦始皇祭祀孔子的记录。  汉高祖刘邦对儒家显然没有那么友好,不仅打心底轻慢儒生,还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