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研究方法思考

来源 :新闻与传播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chenggeg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期发表华中科技大学一位教授关于研究方法探讨的论文,其意在引起学界同仁们对这个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其他文献
期刊
对学者而言,学术功力当然重要,但学问风度亦不可轻视之。尤其在强调学风的当下,学者的风度更是突显。
谦虚谨慎通常被当作一种高尚的品德而赞扬。 其实,正如同样的事物在不同的范畴有着不同的规则一样,虽然同是谦虚谨慎,但在政治人物的群体中,它确实不失为一种优秀的操守;而在专家学者的圈子里,它恐怕就只能视为一种本能了。
苦觅真理,追讨真相——从来都是任何学术刊物承载的历史使命,也是任何学术刊物索求的价值取向。 然而,这等事绝非轻松可言——无轻盈之步或轻巧之功。曾记否,爱因斯坦提出著名的“相对论”不久,德国就出版了一本书,叫《一百个专家学者证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错了》,真个是针锋相对,来势汹汹。有人趁兴告知爱因斯坦,爱翁闻讯,始则愕然,继而嘟哝道:“找这么多人干啥,只需一个人证明我错,就足够了。”爱翁煞是可爱而幽默。是的,坚持真理,向来不易!
每年的5、6月份,总是导师们格外忙碌的日子,看论文、写评语、审材料,还要穿梭于各个考场,发表决定生死或优劣的神圣片语,投下庄严的一票等等。
一代科学大师仙逝两去,留给后人无尽的思念和无限的遐想。钱学森的精神遗产是少有的丰厚。我以为,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钱老自己践行和大力倡导的科学创新精神。钱老是天才式人物,著名科学家冯·卡门曾坦言:“钱学森的天资是极为罕见的。”尽管如此,钱老的成就主要还是依赖后天的勤奋和拼搏赢来的。
网络互联新媒体正在以公用媒介的身份,在以机构媒介为主体的“大众媒介”之外,形成高度分散而又自由互通的“公用媒介”,它以原子式结构实现着“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信息传播,在推动媒介权力转移的同时,直接催化了社会结构的内在变迁,使媒介的公权力得以持续扩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