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选参考系处理木板滑块类模型问题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yinglonggy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木板滑块类问题是高中物理教学中非常重要和常见的题型,通过对题目的条件和问题的不同设计,可综合考查学生对物理情景的建立,过程的分析,以及应用动力学知识熟练列式求解的能力。处理此类习题时,以地面为参考系画好运动过程的草图是正确分析和建立物理情景的关键,是将抽象问题形象化的好方法之一。但有时有相对运动的小车和滑块的运动情景较为复杂,情景不易确定,此种方法将陷入困境。我在教学中发现,若以小车为参考系,将使运动情景大大简化,物理情景更加清晰,也更有利于学生顺利分析和解决问题,对学生的思维的拓展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也有很大的提高。
  例题1:如图1所示,一个质量为M的长方形木板B放在光滑水平面上,在其右端放一个质量为m的小木块A,m<M,两者之间的滑动摩擦力大小为f。现以地面为参考系,同时给A、B以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初速度v,使A开始向左运动、B开始向右运动,最终A没有滑离B板。则木块A最终相对于木板B静止时与木板B右端的距离是多少?
  解析:方法一:以地面为参考系
  分别对木块A和木板B做受力分析,画出受力示意图如图2。
  对于A,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f=ma;
  对于B,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f=Ma。
  由于A的加速度大,其速度首先向左减为零,然后向右加速达到与B同速。
  设经过时间t,A速度为v,由速度公式:v=v-at,
  设经过时间t,B速度为v,由速度公式:v=v-at,
  两者速度相等,有v=-v,由上面几式可得:
  所用时间为:t=•。
  B向右的距离为s=vt-at,
  A向左的距离为s=vt-at.
  相对于木板,得A向左的最大距离为:
  s=s+s=•.
  此题中A先向左减速后向右加速,运动情景较为复杂,分析时不容易搞清楚,尤其是在列方程时,各物理量取值的正负非常容易搞错。该问题的复杂性来自于A、B两物体均在相对地面运动,并且A的运动方向有所变化,分析问题时不容易全面准确地把握。若是以木板B为参考系,该问题的复杂性将大大简化。
  方法二:
  对于A:f=ma,得a=,方向向右.
  对于B:f=Ma,得a=,方向向左.
  以木板B为参考系,研究A取向左为正方向.
  初速度v=2v,加速度a=a-a=-•f.
  木块A相对于木板B做向左的匀减速运动,直到相对木板B静止,即v=0.
  v-v=2ax
  得x=•.
  则相对于木板,A向左的最大距离为x=•.
  通过上述两种方法的对比,能发现选取木板B这一恰当的参考系,可使原来较为复杂的两个物体的运动简化为一个物体的运动,原来困难的情景建立和过程分析变的十分简洁明了,大大地提高了解题效率。当然,以木板为参考系的方法,使运动情景得以简化,但初用者不太注意运算时各个物理量的相对性,尤其是相对加速度易求错。因此选用该方法解题时要注意这一点,以下再选一例。
  例题2:如图3所示,停在光滑水平面上的长木板B,质量M=4kg,在木板水平板面的左端放着物块A,A的质量m=1kg,A、B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0.2,木板的长度l=2m。(取g=10m/s)
  (1)用向左的水平恒力F=14N拉木板B,使B由静止开始运动起来,试问:B向左的位移多大时,物块A与木板B分离?
  (2)A、B分离时,它们的瞬时速度各是多大?方向如何?
  解析: (1)对A:μmg=ma,得a=2m/s,方向向左,
  对B:F-μmg=ma,得a=3m/s,方向向左.
  以B为参考系,研究A取向左为正方向.
  初速度v=0,加速度a=a-a=-1m/s.
  A相对于B“向右”以相对加速度a=1m/s做匀加速运动.
  设经t时间A、B分离,则l=at,
  得t==2s.
  在这2s时间内,木板B向左的位移s=at=6m.
  (2)分离时A的速度v=at=4m/s,方向向左;
  B的速度v=at=6m/s,方向向左.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能在教会学生以地面为参考系,通过画草图、建立物理情景分析问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以木板为参考系,再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势必对学生的思维的灵活性和拓展性都有较大的提高,从而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解决困难的决心。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公式、注解等请以PDF格式阅读”
其他文献
期刊
摘 要: 在思品课教学中,学生的积极心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思品课教学中,教师应更新教学观念,优化课堂,采用个性化教学艺术,来建构学生积极的心态。  关键词: 思品课教学 积极心态 培养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一个知识点讲了好几遍,可学生还是不甚了解。思考这个现象,可能与教师教学方法技巧有关,但更大的可能是与学生缺乏良好的学习心态有关系。良好的学习心态能
陶行知先生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新课标提出:“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本课程建构的基础,是本课程的一个基本理念。”所谓“生活化”教学,就是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生活实际、思想实际、认知实际,从学生身边的生活琐事,寻找教学的切入点和联系点,用学生生活中现有的思想认识学习教材、深化教材,以求得理论与实际的最佳结合。也就是把生活世界提供给学生体验,让学生在体验生活的过程
古语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朱熹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可见,人的思维往往从问题开始。同样,在全社会呼唤要积极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创新能力的今天,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精心设计问题、讲究提问艺术,要竭力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只有懂得提问的艺术,才能不断引导学生、启迪学生进行积极思考。由此看来,初中政治教师探讨课堂提问的艺术就显得极为重要。  一、初中政治课堂提问存在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提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要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可见,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应大力推动开展探究性学习,教师应该把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引导学生有效探究,让学生亲历自主探究的成功之旅,体会探究之乐,获取成功之喜
从2002年江西省重新恢复“3 文科综合(政治、历史、地理)”高考模式后,高中历史教学由原来的学科内综合转变成了学科内与学科间交叉综合的形式。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学策略已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教师在教学策略方面的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教师解决教学问题的能力,并最终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恰当的教学策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科综合能力。高中历史教学如何适应新的要求,培养学生的文科综合能力,是需要中学
摘 要: 高中新课程的实施,给地理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变化,地理新课程用图文并茂的资料、形象直观的图表、生动有趣的阅读材料、贴近学生生活的课堂活动,创设了充满时代气息的地理教学情境。为加强有效教学、有效反思,引领教师走出机械运动、走向专业发展,教师需要不断反思。  关键词: 新课程 地理教学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教师置身于整体的教育情境中,从更宽广的社会、伦理及教育层面激发自我意识的觉醒,深究教
教学论专家余文森教授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开展,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研究可谓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结出了累累硕果。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有机体,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教师付出心血和智慧。教师在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如何提高课堂效益,实现教学目标呢?我结合自己的实践谈谈几点体会。  一、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历史学科作为一
摘 要: 本文根据目前探究教学还是停留在公开课、示范课、比赛时的作秀,没有成为教师发自教学需要的常见的教学方式的现状,从正确认识探究教学与三维目标的前提下,提出了探究教学是达成三维目标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常见教学方式 探究教学 三维目标达成 有效途径    如今多媒体手段已成为师生创设教学情景的常用手段之一,不用说大的教学比赛,就是平时认真准备一节课自然而然地用上了多媒体。探究性教学何时能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