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转单反白平衡

来源 :大众摄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leon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发现,许多摄影爱好者只是将白平衡设置在“自动”模式上,认为这样就可以得到色彩准确的影像,其实,数码相机,尤其是数码单反相机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白平衡模式,只要加以理解和应用,不仅可以得到色彩准确的照片,还可以依靠白平衡的色彩特性,直接拍摄到更具艺术效果的作品。
  
  『什么是“白平衡”』
  
  白平衡是传统照相机及胶片所没有的功能,这种技术源于摄像机的色彩校准系统。专业的摄像师在拍摄前,往往将摄像机的镜头对准一张白纸,摄像机会利用白平衡功能对环境光进行分析校色,一般白色物体颜色准确了,其他物体的颜色也就相对准确了。数码相机除了具有摄像机般的手动及自动白平衡外,还有日光、阴影、多云、钨丝灯、荧光灯、闪光灯等白平衡设置模式,部分数码单反相机还可以按照数值(K)进行精细调节。数码相机上的白平衡功能取代了胶片时代的各种色彩矫正滤光镜。
  
  『数码相机的“白平衡”模式』
  
  数码相机的“白平衡”有多种模式,设置不同的模式后,数码相机的影像处理器可以改变图像红、绿、蓝三色的组合比例,突出某种色彩,以修正不同光源所造成的色彩误差。所以数码相机的白平衡可以让我们在不加滤光镜的情况下改变色调。在数码相机上,白平衡的符号为“WB”,只要找到这个符号,我们就可以进一步对白平衡进行设置了。
  
  『自动白平衡』
  
  自动白平衡是数码相机最简易的自动校色模式,可以一定程度地对日常的环境光做出相应的调整。但是自动白平衡的色域范围较窄,当实际光线超出了自动白平衡的色域范围后,它的作用便不会太明显了。所以,自动白平衡适合常规光线下拍摄纪念照等简单的题材,始终将相机设在自动白平衡上并非明智之举。
  
  『日光白平衡』
  
  日光白平衡在照相机中为太阳符号。这种白平衡大致相当于传统的日光型胶卷。日光白平衡设置在阳光下拍摄时可以得到较为准确的色彩效果。但是由于色彩平衡固定,当环境光线改变时,它依旧会按照日光的光线条件来表现景物的色彩,比如在日出环境中会像胶片一样产生偏黄的暖色调,在晴天阴影下会呈现蓝色调。一些有经验的摄影人往往将相机设置为日光白平衡,目的是能够像使用传统胶卷那样对色彩有一个固定的参照,以便后期能够更精确地调整色彩。
  
  『灯光白平衡』
  
  灯光白平衡是预设白平衡模式之一,确切地说应为白炽灯白平衡,多为灯泡符号显示。这种白平衡主要针对白炽灯光源,如同使用蓝色的雷登80A滤光镜一般,以可以使这一类环境下的影像不再严重偏黄,但是目前白炽灯种类繁多,在光照条件方面有所差异,所以灯光白平衡模式只是一种简易的快捷调整方式,并不见得十分精确。在摄影创作中,我们也可以灵活地利用灯光白平衡的色调效果,以增加画面的气氛。
  
  『荧光灯白平衡』
  
  我们通常称荧光灯为“日光灯”,实际上荧光灯光线与标准的日光差别很大,比如用日光型胶卷在荧光灯照射下拍摄的照片有明显的偏青绿倾向,所以传统摄影中有一种品红色的荧光镜,用于校正荧光灯的光线色彩。数码相机中的荧光灯模式同样采用偏品红颜色来补偿荧光灯光线的青绿色,以追求色彩相对还原。一些单反相机还有两种不同的荧光灯白平衡模式可以选择,另一种针对常规的荧光灯,一种针对当前流行的节能灯。
  
  『闪光白平衡』
  
  闪光灯的设计是以电子闪光灯的照射条件为标准的,虽然闪光灯的光线很接近于阳光,但是仍要略高于标准阳光,因此日光白平衡模式下用闪光灯拍摄的照片还是存在一定的偏蓝色调,而只能调整大环境光线的自动白平衡也无法精确还原闪光下的色彩。所以闪光白平衡模式可以较为准确地体现机顶闪光灯及影室闪光灯照射下的物体色彩。
  
  『阴天阴影』
  
  在我们的生活中,不见得都是晴朗的天空,在多云阴天的天气中以及物体的阴影下,按照日光白平衡模式拍摄时,色调会一定程度地偏蓝。阴天白平衡的色彩偏暖,可以校正阴天环境下偏蓝的色调。阴影白平衡也是如此,尤其是在晴天的物体阴影,色调比阴天还要蓝,所以数码相机还设有阴影白平衡,用更暖的色调对阴影下的偏色进行补偿。
  
  『手动白平衡』
  
  手动设置白平衡是较为准确的设置。一般在拍摄前先对一张白纸或白墙进行测量,使当前光线下的白色物体在数码相机中生成白色记忆,然后再进行拍摄。这时所拍摄的图像最接近景物的真实颜色。手动白平衡适合在固定光线下拍摄静物、广告等题材。目前,有一些厂商设计出多种白平衡附件,主要就是便于手动设定白平衡。
  
  『数值调节功能』
  
  一些单反数码相机除了常规的白平衡模式外,还具有数值调节白平衡功能。可以按照100K的幅度增减色温。一般可在2500K-10000K之间进行细致的调节,精确程度比各种模式细致得多。虽然仅依靠相机液晶显示屏的显示效果来调节白平衡是不完全准确的,但是这种功能相当于拥有了极为丰富的色彩矫正滤光镜,在摄影创作时,可以极大限度地改变色彩,让影像更具韵味。
  
  『灵活设置“白平衡”』
  
  白平衡的作用不仅仅是校正不同的色调,在很多时候,白平衡模式的偏色作用还能用于强调某种色调及情感,只要让不同的光线特性与想要表达的主题进行有机的结合,那么拍摄的作品也将会更加生动,耐人寻味。
其他文献
为了适应于APS-C尺寸规格影像感应器的数码单反相机,各个相机厂家和镜头厂家纷纷推出了系列的数码广角镜头,如尼康12-24mm,佳能10-22mm,适马10-30mm,腾龙11-18mm和图丽12-24mm等超广角的数码镜头,这些镜头使多数非全画幅的数码相机在广角方面得到了扩张,而且在质量上也得到了用户的认可。  在《大众摄影》杂志的推荐下,我于去年9月份以3700元的价格购置了图丽镜头AT-X
民俗专题面对面·评委牟健为    15:26:48 牟健为  首先感谢广大影友来听我的班门弄斧。今天从上千幅作品中,我能看到许多作者在用相机记录身边所发生的事情,看似平常,却很精彩。  15:38:14 闲庭信步  非常赞同牟老师的见解,说明艺术来源于生活。     欢乐牧场 江苏 王平摄    15:42:08 牟健为  在万众迎奥运的社会背景下,这张照片告诉我们在祖国的偏远地方,群众用非常简单
拍什么、怎么拍?这是我与很多摄影朋友经常讨论的问题。拍什么呢?让我说您拍什么都行;怎么拍呢?其实您怎么拍都行。现在的摄影活动多了,什么题材的作品能够吸引人注意呢?应该是任何题材,所以我说拍什么都行。但是您千万不要跟风,沉下心来想想自己对于被摄题材到底有多少了解、自己的经验适不适合拍摄这类题材,这才是最要紧的事情!  拍摄某类题材的摄影作品,应该具有相应的专业知识,比如数十年前我曾做过专业的器乐演奏
陕北的柳是一道独有的风景线。在陕北广袤大地的河岸边、沟畔畔、村边、地头、田间,一排排、一片片,随处可见陕北柳。铁褐色的树干上端端地挺立着十数根、数十根绿生生的枝条,象征着生命的绿色给黄土高坡赋予了无限的生机。  我每一次到陕北去创作,都要深情地看看陕北柳,都要把镜头对准陕北柳,总想着把陕北柳那种不屈不挠、昂扬向上的精神表现出来,用我的镜头赞美那些生生不息的陕北柳。  第一次到陕北采风,还是十多年前
尼康全幅是一阵秋风,没刮时毫无迹象、风平浪静,刮起来则秋叶纷飞,一片金黄。随着其最新的D3x发布,短短的一年多时间,尼康全幅走完了从无到有,从有到强的历程。可以说,一个不可小瞧的尼康全幅家族,已经建立。      不同的定位  到今天为止,尼康先后发布了D3、D700和D3x三款全幅机型。其中前两者为1200万像素,D3x由于采用了索尼设计的2450万像素传感器,成为目前像素最高的135画幅数码单
照片是看的,能听吗?回答是肯定的。  美国摄影大师亚当斯说过:“好的照片能够使人听到音乐”。又说:“我的底片就是乐谱,我的照片就是乐谱的演奏”。走进《亚当斯作品展》大厅,欣赏他的一百多幅黑白风光作品,寂静中,仿佛听见宏伟而精微的山水交响乐在演奏。  我又想到一些卓有成就的摄影家,如热衷于拍摄风光的陈长芬、于云天、严仲义;热衷于拍摄社会题材的王文澜、刘占坤、卢广都是音乐超级发烧友。每当他们谈及成就的
捕捉生活中最美好的瞬间,这对摄影创作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一幅好的摄影作品,无论是新闻照片还是艺术作品,无论是风光还是风情,首先要看作品在充分反映主题内容的前提下是否抓住了画面最生动、最具内涵的最佳瞬间。好的摄影作品是离不开精彩瞬间的表现的。    在拍摄实践中,精彩瞬间一般是抓取外形运动中的最佳形态瞬间,如:人物交流中的情感瞬间,突发事件中的新闻焦点瞬间等。如何抓住好的瞬间,要靠摄影人对各类拍摄对象
过去的三十年里,我的主要摄影活动是旅游摄影,我的图片代理公司将照片向全世界出售,这是我的谋生手段,也是我的生活兴趣所在。同时,在提交照片之前,我必须注明所有照片所涉及的背景知识,因此,促使我对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地理等有所了解。有人说旅游能提高人的文化水平和素质,这一点我深表赞同,从某种程度上说,旅游摄影非常简单,同时也是非常复杂的事情。    旅游摄影的挑战      交通的便利让旅游成为平
佳能EOS 500D/尼康D5000实拍体验    从最初的尼康D90到后来的佳能EOS 5D Mark II,再到如今的EOS 500D和尼康D5000,单反相机与高清视频功能的结合已经遍地开花。有人说这功能用来干活儿赚钱,有人说这功能给单反添加了新玩儿法,有人说这是市场竞争的结果,有人说“这不过是个鸡肋”……这功能是否好玩?有什么可能性?两位本刊读者用刚发布不久的佳能EOS 500D和尼康D5
封面,是一本杂志的窗口,是一期内容的提炼,是与读者最初最直接的视觉沟通。走过50年的《大众摄影》,以封面反映着历史的变迁、演绎着市场的变化、延伸着杂志的追求。    今天我们重新梳理历史,一本本泛了黄的杂志不仅勾起了《大众摄影》“老编”们对过往的点点记忆,同时也展现出建国后中国期刊媒体发展的脉络。合书思忖,一本杂志的成长,承载着50年的风雨历程,这历程里有时代的变化、文化的流行,更多的则是人们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