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 探讨不同节段脊柱结核外科手术内固定康复护理.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2005年6月期间,接受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及内固定手术治疗并获得随访的49例脊柱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颈椎结核、胸腰椎结核及腰椎结核患者均行前路一期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观察术后和随访期间患者结核中毒症状和神经功能的改善情况、植骨融合情况及治愈率.结果正确执行标准护理计划措施护理和抗结核治疗功能锻炼,49例脊柱结核病人
【机 构】
:
529071,广东省江门市中心医院脊柱骨科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不同节段脊柱结核外科手术内固定康复护理.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2005年6月期间,接受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及内固定手术治疗并获得随访的49例脊柱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颈椎结核、胸腰椎结核及腰椎结核患者均行前路一期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观察术后和随访期间患者结核中毒症状和神经功能的改善情况、植骨融合情况及治愈率.结果正确执行标准护理计划措施护理和抗结核治疗功能锻炼,49例脊柱结核病人结核中毒症状明显缓解,神经功能明显改善,18个月后,95%的植骨融合,患者康复治愈率为95%.结论脊柱结核手术治疗中内固定应用植骨融合是安全、有效的[1],制定标准护理计划、手术成功及康复治愈是关键。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不同水平循环牵张应力对人退变椎间盘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 取1例29岁手术切除的腰椎间盘突出患者的椎间盘,通过病理学方法评价其退变程度,酶消化法分离椎间盘纤维环细胞.选取P3代细胞,利用ElectroForce 3200力学试验仪搭载的BioDynamic生物反应舱系统,以3h为固定时间点对其进行不同水平的频率为0.25 Hz的周期性牵张应力刺激,设置形变量分别为0、5%、10%、15%和
目的了解实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后妇产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情况。方法应用抗菌药物使用调查表,对妇产科2005年10-12月份98例手术患者和2006年同期98例手术患者
目的 总结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简称"传单")并发心肌损害的临床特点与护理.方法对105例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根据临床特点,探讨取得最佳效果的护理措施.结果并发心肌损害59例患儿不仅具有传单临床特点,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心电图(ECG)、心肌酶等异常表现,经及时治疗和适当的护理均治愈.结论针对传单并发心肌损害,病情发展快,症状隐匿,小儿自述症状的能力差等特点,细致观察病情,预防并发症及相关护理尤为重要
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重要的细胞治疗方法,也是根治血液系统恶性疾病及部分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重要方法.现就近年来HSCT领域的移植预处理方案、移植后并发症的处理、移植后免疫重建及移植物抗宿主病等方面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HS)是最常见的遗传性红细胞膜缺陷疾病.HS在临床特征、膜蛋白缺陷及遗传方式上异质性明显,易造成漏诊和误诊.目前,该病的诊断进展主要集中在提高球形红细胞和膜缺陷细胞检出的灵敏度和特异度上,但尚无单一指标可以确诊所有HS.伊红-马来酰亚胺结合试验联合酸化甘油溶解试验是灵敏度最高的组合试验,可以检出轻型和代偿良好的HS.血象参数分析、血涂片等检查有利于早期筛查HS.现就HS的历
肝门部胆管癌(Hilar cholangiocarcinoma,HC)是最常见类型的胆管癌,占胆管癌总病例数的50%~70%.自1965年,Gerald Klatskin首次定义并将其命名为Klatskin瘤以来,人们对HC的认识逐
先天性红细胞生成异常性贫血(CDA)是一组以骨髓红系无效造血、有独特的光学显微镜及电镜形态学改变为特征的先天性贫血性疾病.其临床表现主要为自出生或婴幼儿时期,即开始出现不同程度的贫血、黄疸及肝、脾大,并常继发胆石症和铁过载.近年,多数文献研究已对单一类型CDA或CDA Ⅰ、Ⅱ、Ⅲ型及变异型的临床特征,分子机制和诊断方法等进行概述.笔者主要从各型CDA发病机制中的相关致病基因、异常信号传导、细胞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