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教学课堂中的类比法的运用解析

来源 :中学物理·高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zq1989a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类比法就是同类进行比较推理的方法,它主要通过对两个事物之间存在某种相同或者类似的共同点,来推断它们之间是否还存在有其他方面的相同相似点.物理学科的基础以实验为奠基,往往能够给人一种很具体、直观的感觉.那么,怎样将类比法运用到物理的教学中呢?比如:物理现象、规律之类的都可以使用到类比法,通过类比法的运用,可以很好的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推断能力,从而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取新的知识.随着教学改革的步伐越迈越快,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地更新教学方式与模式,以让更加多的学生掌握好高中物理这门学科,从而提高教学的质量.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地运用类比法,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在解答题目的时候简单化,能够将新旧知识相互连接,达到以点带面的学习效果.
  学者欧拉曾经指出:“类比的性质就是大胆的创造,不过得首先将其相似属性找到”.在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当遇到新的知识点的时候,总会很认真努力地寻找原有知识结构中的相似点以及相同的信息,在新的物理问题产生的时候,也会尝试通过将自己掌握的方法进行解决.譬如:在电场学习这一过程里,首先老师应该将电场与磁场的相似的属性一一地列出;电荷与电荷两者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磁极相互之间也一样存在着相互作用力;因为电荷周围环境存在着电场,所以,通过类比的形式分析出磁极周围也有磁场的存在;因为电荷之间不能够进行直接的作用力,需要电场的传递帮助,由此可以通过类比分析出磁极间的相互作用同样也不能直接的产生,因此,在磁极间相互传递的相互作用也必须依靠磁场来决定;根据电场是一种物质,可以推判出磁场其也是物质.
  为此,当老师要在新课程教授时,需要在学生原有学习的知识结构中,将相应的类比原型找到,然后通过分析以此来帮助学生能够更加容易地接受新的知识点.
  1.2 课堂中将类比法对新旧知识进行比对
  教师在传授知识上课的时候,应该让学生做到温故而知新,不断地让学生对旧知识的复习加深理解,从而引出新的学习点,找出它们存在的关联,也就是类比出它们的相同相似点,这样可以让学生从中获得更多的启示,那么接下来的学习也就简单易懂了,这样既巩固了旧知识点又把新的知识点带入,从而让学生掌握整个知识体系.
  通过选好类比模型就可进行新旧知识的比较.譬如:在授课过程中建立功率这个概念时,通过学生对速度的熟悉,使其将概念的整个形成与速度进行类比.把物体运动的快慢与做功的快慢进行相互比较,可以用相同的时间比较位移,也可以使用相同的位移比较时间,但是位移和时间两者不相同时,速度的定义需要看齐单位时间内通过的位移.相同道理,物体做功的快慢对比可以用于相同的功比较所花的时间,还可以用相同的时间来比较所做的功,当做功和时间存在差异的时候,需要看单位时间范围内所做的功,以此建立功率的概念.这整个阶段中相似的几个要素分别是:总量,时间,效率.速度可以将运动的快慢区分衡量出来,这就形成单位时间的运动效率.同样,做功的快慢由功率决定,就是单位时间内做功的效率.
  教师在讲解导体发生静电感应这个阶段过程中,看不见、摸不着的状况导致学生不能够很好地理解其中性质,就算采用多媒体的演示方式,也受到很多因素的限制,当然,这些演示还必须在有条件的允许下进行,还得有足够的时间安排课件设计.为了简便明了,在静电感应的阶段中可以采取类比的形式:在教室中将学生与课桌围成一个整体,将其类比成一个导体,设学生为自由电子,课桌比喻成带正电微粒,一人一桌,这表示物质中的正负中和不显电性,将教师类比成激发电场的点电荷.假设老师带正电,那么在座的所有学生(自由电子)就会受到电场力的作用全部都向前前窜一个位置,即第一排会出现没有座位的学生,站立学生为感应出的负电荷,而最后一排则出现空位(感应出的正电荷).反之,假设老师带负电,所有的学生(自由电子)因受到电场力的作用,全部依次向后窜一个位置,那么第一排的位置将会是空的(感应出的正电荷),而最后一排的位置就会显示学生没有位子坐的状态(感应出的负电荷),通过这样的类比,就能准确地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静电感应的过程.
  1.3 温故而知新,学会迁移
  在物理教学中,什么是最难教导学生的呢,莫过于物理规律,它既是物理学习中一项重点,也是很难学习的内容.那类比法在物理规律的学习上有没有什么作用呢?让我们来看看,在很多时候运用好类比法,会让学生能更快速、简单明了地掌握知识,它不单单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更加能启发学生开动脑筋去进行举一反三,从而让学生学习物理规律更加地如鱼得水,提高解题效率.
  2 类比法在例题中的应用
  例题1 一只质量为m的猫,跳起来抓住悬挂在天棚顶上的竖直木杆,木杆的质量为M,在锚挑起抓到木杆的一瞬间绳子断了,设木杆长度够长,猫继续向上攀爬,猫与地面的高度保持不变,求解木杆下降的加速度.
  解析 如果单独针对杆进行分析,分析其与猫的受力程度,学生在这过程会觉得很复杂,很难分清状况.假设将杆与猫看成同一个物体,那么绳子断了之后,其合外力可以这样解答;
  (M m)g,高度不变,猫加速度为零,.设杆加速是a2,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可得出;
  从中,我们可以清楚看到.这两道题目虽然有着不同的性质,但是其实两者是有着相同的本质,基本上都是可以通过使用整体法将两个物体看做一个物体来进行分析,将复杂难度高的问题简单化,解题思路的简单性就显而易见,日后相似类似的文章都可以采取此种解题方法.
  综述,在课堂教学时,能够把类比法恰当地运用到知识的讲解过程里,能够很好的将物理知识简单化、条理化,让学生融会贯通,还能够培养学习的解题思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此,在教学阶段要有计划有目标地渗透此种方法融入课堂中,让学生快速掌握运用好类比法,为日后的学习奠定好坚实的学习基础.
其他文献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物理课程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如何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性,是一项值得广大物理教师进行探究的课题.本文谨以初中物理(苏科版)教学为例,从三个方面来谈谈笔者的实践与思考.  1 做好演示实验,激发学习兴趣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是动机产生的重要主观原因,良好的学习兴趣品质是
基于对创新人才培养实践的反思和自身的实践经验,北京八中素质班实行“宽领域、厚基础、重体验、促自主”为主要特征的“充实式”培养模式.素质班通过构建“帮助学生积累符合
伏安法测电阻(或电表内阻)的原理是R=U/I,测量电路的设计是围绕测量电阻R两端的电压U和通过R的电流来间接测量其阻值R,一般情况下我们会自然地想到用电压表V来直接测量电压,用电流表A直接测量电流,为了尽量减小测量中电表的读数误差,我们在实际测量中一般要求电流表与电压表的指针指示值不低于其量程的1/3.但在一些具体的问题中,我们往往会发现题中给的电表量程不大合适,如果直接测量难以达到上述要求.  
我的语文成绩在班里一直还算是不错,最近,有很多小伙伴问我,怎样才能学好语文?我想了想,决定告诉我的小伙伴我是怎样学习语文的。  我和大家一样,都爱玩,而且是非常爱玩。只是我的
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转变传统而单一的教学模式,倡导教学模式的多元化,强调高中生物理学习兴趣的培养以及积极参与的合作学习模式.在多年的高中教育教学过程中,笔者一直积极探索提升高中物理课堂效率的方法.本文结合理论和牛顿第三定律教学实践进行分析,谈一谈本人在高中物理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进行参与式学习的思考和体会.  1 高中物理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参与式”学习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新的物理课程标准要求
1 实验对初中物理教学的意义  “实验是检验理论的标准.”作为揭示自然规律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它不仅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要部分,而且也是物理概念、规律和理论的坚实基础.初中学生正处在兴趣的发展时期,怀有强烈的好奇心.对于物理实验课,特别感兴趣.纵观科学家们发现自然规律的全部过程,绝大多数都是从身边的自然现象开始引出猜想,然后设计实验并进行探究,通过认真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总结出其中蕴含的自然规律.物理教
在高中物理复习课的教学中,一些较复杂的问题往往让学生“消化不良”,采用递进式教学法,能够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下面笔者用这种方法来讲解“用摩擦角分析一类斜面叠加体中摩擦力的方向”.  斜面体和物块都静止的情况较简单,可直接用整体隔离法分析,现讨论一类常见的题型:斜面体静止,物块沿斜面体下滑,在物块受到不同外力作用或运动状态不同的情况下,分析地面对斜面体摩擦力的方向.
1 “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苏联教育家列尔耐尔认为:“问题教学的本质在于学生由教师经常引入寻求有根据地解决对他们来说是新问题的办法的过程,由此他们就学会独立地获取知识、运用原先学过的东西和掌握从事创造性活动的经验.”苏联教学论专家马赫穆托认为:“问题教学是一种发展性教学,在这种教学中学生经常独立探索活动同他们学习现成的科学结论结合在一起,而教学方法体系的建立要考虑问题目的和问题原则.问题
科技的发展推动了信息技术的进步,信息技术的进步促进了教育教学的飞跃.在传统的物理教学体系中,主要包括教师、学生、教材这三个因素,而到了现代物理教学系统中,除以上三个因素之外,还有教学媒体,即信息技术下的多媒体教学手段,这是与教师、学生、教材息息相关的教学因素,这四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整合,对于物理教学效率的提升至关重要.在信息技术条件下,教师需要具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能力,才能恰如其分地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