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日常交谈中,为了强调某一内容,我们可通过加强语气的方式突出其重要性。那么,在书面语中又当如何使用呢?我们可采用以下三种方法强调句子中的某些成分。
一、标点法
如果强调的是句子的主语,则可在主语之后添加一逗号,以示强调。如“他是我厂获此殊荣的唯一的人”,如果要强调句子主语“他”,可在“他”之后加一逗号,改为“他,是我厂获此殊荣的唯一的人”。
二、倒装法
如果强调的是句子的其他成分(谓语、宾语、定语、状语等),则可把句子倒装,以示强调。
1. 如果强调谓语,则把谓语提前
如“这首歌听起来很伤感”可改为“听起来很伤感,这首歌”。
这和古汉语中的主谓倒装是同一个道理。如《论语·雍也》:“贤者,回也。”这句话就是为了强调颜回之贤而把“贤者”提前的,也就是说,它的正常语序应为“回者,贤也”。
2. 如果强调宾语,则把宾语提前
如“无边无际的黑暗吞没了一切”,可改为“一切都被无边无际的黑暗吞没了”。
在古汉语中,这种情况也非常普遍。如《曹刽论战》:“何以战?”“何以战”即“以何战”,为强调所凭借的作战条件“何”(宾语)而将其提前。这是在古汉语疑问句中为强调作宾语的疑问代词而将其前置的一种常见类型。再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吾谁与归?”“谁与归”即“与谁归”。而彭端淑的《为学》中:“子何恃而往?”“何恃而往”即“恃何而往”。另外,我们常说的“唯(惟)……是……”“唯(惟)……之……”结构,也是为强调宾语行为的单一性而将其前置的一种常见类型。如“唯才是举”就是“唯举才”,“唯利是图”就是“唯图利”。而《答李翊书》中:“惟陈言之务去。”此句则是“惟务去陈言”。
3. 如果强调定语,则把定语后置作为补语
如“他的腋下夹着一本红红的、精装的书”,可改为“他的腋下夹着一本书,红红的、精装的”。
古汉语中的定语后置,有时也是为了强调定语而将其放到中心词的后面。如《列子·愚公移山》中:“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其一般语序应为“荷担者子孙”。再如《史记·陈涉世家》中:“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其一般语序应为“六七百乘车,千余骑,数万卒”。
4. 如果强调状语,则把状语后置,作为补语
如“他用自己的血,替中国人民铺好了道路”,可改为“他替中国人民铺好了道路,用自己的血”。但古汉语中的状语后置多是一种习惯用法,不是为了突出强调。
三、标点、倒装、反复综合运用法
如非主谓句“是不可能有粥菜的”,要强调句中“粥菜”,则可把它改为“粥菜?这是不可能有的”。加一设问,引起波澜,再用“这”复指,表明“粥菜”乃非分之想。
再如非主谓句“衰弱到不能走路还是工作”,要强调句中“工作”,则可把它改为“工作,工作,衰弱到不能走路还是工作”。用倒装且反复的方式强调“工作”是无休无止的。
(编辑 孙世奇)
一、标点法
如果强调的是句子的主语,则可在主语之后添加一逗号,以示强调。如“他是我厂获此殊荣的唯一的人”,如果要强调句子主语“他”,可在“他”之后加一逗号,改为“他,是我厂获此殊荣的唯一的人”。
二、倒装法
如果强调的是句子的其他成分(谓语、宾语、定语、状语等),则可把句子倒装,以示强调。
1. 如果强调谓语,则把谓语提前
如“这首歌听起来很伤感”可改为“听起来很伤感,这首歌”。
这和古汉语中的主谓倒装是同一个道理。如《论语·雍也》:“贤者,回也。”这句话就是为了强调颜回之贤而把“贤者”提前的,也就是说,它的正常语序应为“回者,贤也”。
2. 如果强调宾语,则把宾语提前
如“无边无际的黑暗吞没了一切”,可改为“一切都被无边无际的黑暗吞没了”。
在古汉语中,这种情况也非常普遍。如《曹刽论战》:“何以战?”“何以战”即“以何战”,为强调所凭借的作战条件“何”(宾语)而将其提前。这是在古汉语疑问句中为强调作宾语的疑问代词而将其前置的一种常见类型。再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吾谁与归?”“谁与归”即“与谁归”。而彭端淑的《为学》中:“子何恃而往?”“何恃而往”即“恃何而往”。另外,我们常说的“唯(惟)……是……”“唯(惟)……之……”结构,也是为强调宾语行为的单一性而将其前置的一种常见类型。如“唯才是举”就是“唯举才”,“唯利是图”就是“唯图利”。而《答李翊书》中:“惟陈言之务去。”此句则是“惟务去陈言”。
3. 如果强调定语,则把定语后置作为补语
如“他的腋下夹着一本红红的、精装的书”,可改为“他的腋下夹着一本书,红红的、精装的”。
古汉语中的定语后置,有时也是为了强调定语而将其放到中心词的后面。如《列子·愚公移山》中:“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其一般语序应为“荷担者子孙”。再如《史记·陈涉世家》中:“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其一般语序应为“六七百乘车,千余骑,数万卒”。
4. 如果强调状语,则把状语后置,作为补语
如“他用自己的血,替中国人民铺好了道路”,可改为“他替中国人民铺好了道路,用自己的血”。但古汉语中的状语后置多是一种习惯用法,不是为了突出强调。
三、标点、倒装、反复综合运用法
如非主谓句“是不可能有粥菜的”,要强调句中“粥菜”,则可把它改为“粥菜?这是不可能有的”。加一设问,引起波澜,再用“这”复指,表明“粥菜”乃非分之想。
再如非主谓句“衰弱到不能走路还是工作”,要强调句中“工作”,则可把它改为“工作,工作,衰弱到不能走路还是工作”。用倒装且反复的方式强调“工作”是无休无止的。
(编辑 孙世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