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这里看京剧文献之“三变”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ke19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几年来,京剧学研究成为中国戏曲研究的一个亮点,傅谨教授及其团队做了大量的工作,其代表性成果便是《京剧历史文献汇编》。
  《京剧历史文献汇编》民国卷十五卷本,精心选择一百多部专书,大体按照时代先后的顺序加以编排。因为民国卷时间跨度虽然只有38年,但由于近代传媒发达等种种原因,京剧史料数量浩如烟海,清代卷所分的任何一类,对应到民国卷里都是洋洋大观,令人目不暇接。
  依据所收各书可以看出,随着时代的变迁和京剧本身的发展,京剧文献的内容旨趣和书写方式也在悄然发生变化。
  变化之一是,为京剧艺人立传溯源纪事评艺更加集中。这些专书的问世与流行,对应着艺人成长、成名、精进的过程,对应着观众发现、接受、追捧的过程,是京剧发展史、传播接受史的有机组成部分。其中较具规模和深度者则有如刘菊禅撰《谭鑫培全集》(上海戏报社1940年版)。谭鑫培1917年逝世之后,流行多种记载其生平的书籍,但大多为模糊影响之谈,对搜集到的材料缺乏审慎分析,故而这些著作也流传不广。刘菊禅乃上海著名教师,酷嗜谭派,搜罗了大量谭氏相关史料,始撰写该书。《谭鑫培全集》内容包括:谭氏简历、家谱表,“昇平署承值杂记”等,以及谭鑫培生平嗜好,各家评论,谭戏之特点、等部分。不仅有关于谭鑫培如昇平署演剧的史实考证,还讨论了谭鑫培戏份、票价等一般人士不关注的问题,跳出时人记载伶人掌故的猎奇心理,而带有很平实的学术研究的意味。对谭派艺术的分析,结合谭派《李陵碑》《打棍出箱》《八大錘》等经典剧目,从唱念做打各个方面分析谭鑫培表演特色。同时,还分析了谭氏个体性格、精神对其艺术发展的影响,这就将时人对于谭鑫培及其艺术的认识推进了一步。
  变化之二是,京剧代表剧目的记录归纳与介绍研究,在重视实证、保留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条理化。如周明泰(1896-1994)编著《五十年来北平戏剧史材》(“几礼居曲学丛书”第二种,1932年印行,商务印书馆代售),该书分前后编,前编为影印手抄本“戏簿”(共348页,1157个戏单),记录的是光绪八年(1882)至宣统三年(1911)北京四十多个戏班演出的九百余出戏目,有些戏目标注了演员姓名。该戏簿得自某戏班后台管事之手,是非常原始的演出史料。周明泰依据戏簿,编制了《戏名班数统计表》,剧目的编排是按照在戏簿中出现次数的多少为序,反映出当时流行的剧目。还制作了一个《戏名通检》,以剧目名的第一个字笔画为序进行排列。这两个表使得“戏簿”中自然形态的史料,变得有序化、条理化,更便于研究者使用。后编是自光绪三十三年(1907)至1932年的部分演出戏单。周明泰据此也制作了两个表,一是《名角初演戏名日期表》,一是《人名通检》。全书共六册,这次吴新苗教授整理时,将第一二册的戏簿进行了影印,以保存戏单原始面貌。后四册在排印时,对表格做了一些技术处理,更便于阅读。这样的处理,考虑是很周到的。
  变化之三是,京剧艺术的理论性总结渐次展开,历史发展轨迹的描述逐渐清晰。如方问溪撰述的《梨园话》(中华印书局1931年出版),是京剧研究史上一部重要的专业术语词典。方问溪,名俊章,安徽合肥人。祖父方秉忠(星樵)、父方国祥皆为著名京剧乐工,尤其精于擫笛。方问溪与张次溪、王芷章为好友,都是京剧资料、京剧研究的有心人张次溪为《梨园话》所作序中说,方问溪撰写该书,除了梨园世家这样先天的条件外,勤奋地“搜集各书所已见他书者,就正于诸老伶工,以为无误,始录存之。复广求遗闻,以扩充其资料。余尝见其访范福泰、李寿山、杨长喜也”。这是实录,而非泛泛的夸赞之词。该书按照笔画顺序,撰写了400余条京剧艺术专业术语,很多术语后还带有“附记”,做更为丰富的补充说明,有些附记是引用他书,有些是自己的考证,具有“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意义。如“大轴子”一条,释义是这样短短的一句话:“戏园中最后所演之戏谓之大轴子。”释义基本准确完整,在附记中又写了一千多字,详细考证“大轴子”的语源以及这个概念在不同时代表现的不同价值内涵。再如“份儿”,释义“伶人之工资也”,也有四百余字的附记,考证了慈安太后国丧之后才开始以“份儿”记伶人之工资,而之前皆拿包银的历史变迁。因此,这不仅仅是一部专业术语的词典,亦是一部京剧史史料集。
  徐凌霄(1886-1961)是著名戏曲评论家、戏曲学者。少年时接受传统经史教育,后入山东高等学堂,接触到西学,考入京师大学堂学习土木工程,但对戏剧、文学的兴趣日增,开始在报刊发表剧评、时评等各类随笔文章。1918年与邵飘萍创办《京报》,1928年任《大公报》“戏剧周刊”主编。30年代在南京戏曲音乐院北平分院研究所研究戏剧,并任中华戏校教师。1932年至1933年,主编《剧学月刊》。所著《皮黄文学研究》(收入金仲荪主编的“戏曲音乐丛书”,1936年由世界编译馆北平分馆出版),全书共分五章:述概、析词、音节、雅俗、协进,探讨皮黄文学独特的组织和效用。“析词”一章,分“引词”“承词”“独叙词”“对语词”“背叙词”“煞词”阐述皮黄文学的组织体制;“音节”一章讨论皮黄文学出自诗赞系的特色,便于歌唱表情,而又必须“腔不颇节,节不乱句,句不离意”方才称得上歌唱的文学。“雅俗”一章指出“戏剧文学,场上文学,则合文词、音乐、节奏、动作、表情而成的,这叫作活文学”,因此戏曲文学之雅俗不在案头,而在场上的活文学之中。最后“协进”一章,阐述皮黄文学曲词“歌术”“音律”“文词”三者协同发展的意义,只有场上之演员与案头之剧作家共同努力,方能完成“场上文学”,造就更为优秀的皮黄文学。吴新苗的整理前言指出:
  《皮黄文学研究》是第一部系统讨论京剧文学内在组织体制、音节特色、雅俗风格的研究著作,其主旨是要纠正文学研究者认为京剧不是文学的偏见。徐凌霄认为皮黄文学乃是“声术化的社会文学”“戏台上的立体文学”,前者是针对文辞一方面下的定义,皮黄文学文辞包括歌曲念白两部分,皆由声音表达出来;后者是就整个戏剧所有表现方法而下的定义,即认为舞台上的动作、穿插、音乐都是戏剧文学的有机构成部分。
  这一前言提要钩玄,大有助于读者准确认识该书的价值所在,这也反映出“民国卷”整理者的学术水准以及整理过程中付出的努力。
  以上种种,虽然内容不同,层次有异,但都是从事京剧研究的基础材料,该书编者并不作出主观的挑选和归类,而是大体以时代先后为序排列,呈现于不同读者之前,为他们提供不同的挑选可能性。
  识珠自有慧眼人,文献的价值是要学者去发现的,这里举一个例子。民国卷第二卷中的《演唱戏目次数调查表》,是谷曙光教授在查阅戏曲文献过程中,于国家图书馆发现的石印小册子,题“孙百璋编”,既无版权页,也没有出版地、出版时间等具体信息,常见的几种戏曲研究书目未提及此书,亦未见学者的研究论著引用,但此书实为民国五年3—12月北京剧坛演出戏目次数的详尽调查列表,分为戏目、男女(同一戏目男伶女伶演出次数分别列出)、所演次数(总次数)、月份四栏,全部列表而出,一目了然。谷曙光依据此表统计出,1916年3—12月北京剧坛共计演出不同戏目481个。进一步统计发现,其间演出最多的戏目是两出生旦对儿戏《桑园会》347次,《大登殿》344次。考虑到《大登殿》只是全部《红鬃烈马》的最后一折,前面还有《武家坡》116次、《算粮》137次、《回龙鸽》108次、《彩楼配》98次等,综合来看,10个月里北京演出次数最多的真正冠军无疑是《红鬃烈马》。此外演出次数在200次—300次之间者的还有《三娘教子》《汾河湾》《南天门》等几出生旦对儿戏,可见生旦合作戏是当时最叫座的一类戏。总之,《演唱戏目次数调查表》系统地记载了一个历史时期的演出戏目,是一份珍贵的京剧戏目著录的原始资料。
  时代进步,学术日新。经验告诉我们,从文献到研究,有一个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的过程,所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同一种文献在不同研究者那里会得到不同的利用,做出手眼不同、特色有异的成果,而同一研究者对于文献也可以长期研讨利用,得出新的发现和认识,这里的可能性也许是无限的,这是研究工作的乐趣所在,也正是文献基础工程的价值所在。《京剧历史文献汇编》清代卷的成果已经证明了这一点,民国卷的成果也将证明这一点。
  (作者系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戏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古代戏曲学会常务理事,上海市戏曲学会副会长。)
其他文献
现在人人谈虎色变的就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了。其实《红楼梦》中也有相似的传染病。·疑似“肺结核”·  晴雯死的时候,王夫人闻知,命:“即刻送到外头焚化了罢。女儿痨死的,断不可留!”  那么这个女儿痨是什么呢?原来就是肺结核。“女儿痨”就是女性青春期肺结核病。它的主要特点是症状多,病情进展快,病灶容易溶解,迅速形成空洞和排菌。过去对这种急重症肺结核病确实束手无策。  在清代同时期,肺结核是全球闻之色变的
人类的存在与发展在征服中绵延,也面临着生态、环境及自身精神等危机,人类如何战胜威胁生命的一切灾难与困境,就成为一个永恒的命题。中华民族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中华儿女以坚韧的斗志、不屈的精神,抗衡着一切阻力,诸如战争、贫困、疾病与灾害等,同时也在完成自我的反思与拯救,克服了摆在面前的所有艰难险阻,创造了各个时代的奇迹,铸就了人类史上的“传奇”。相应地,各种艺术形式传递给我们战胜一切困难的信心和力量,不
2015年1月8日,伴随着拥挤的人群,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营销策划部主任王磊又一次走进北京静安庄的中国国际展览中心。这一天,第28届北京图书订货会在这里开幕。  作为北京图书订货会的创始人之一,虽然早已不参与订货会的组织工作,但王磊还是一届不落地参加,他关心的也不只是自家的展位。穿梭于各个出版社的展位,翻书、拍照,和老朋友们打个招呼,互道问候,二十多年了,对于王磊来说,这已成为一种习惯。  从集贸市
重阳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至唐,则上升为官节。《唐六典》卷二所记唐开元假宁令就明确规定九月九日休假一日。至唐德宗时,重阳节与中秋节、上巳节并称“三节”,在唐朝近30个节日当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据西南大学博士张勃《唐代节日研究》统计,唐朝节日有近30个)。  唐时出现了大量以重阳节日为主题或因重阳节日而作的诗歌。宋人所辑《岁时杂咏》是一部关于节日诗歌的汇集,其中收录最多的是重阳诗,有三百余篇,其
2020年5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的经济界委员时指出,当前我国经济面临着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问题相互交织所带来的困难和挑战,加上新冠肺炎疫情冲击,经济运行面临较大压力。同时,世界经济深度衰退、国际贸易和投资大幅萎缩、国际金融市场动荡、一些国家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盛行、地缘政治风险上升等也对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局面。他强调,要坚持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分析当前经济形
六月一日是儿童节,是我们与名家名作探讨儿童话题的合适时点。  1900年,梁启超撰写了《少年中国说》,恣肆汪洋的行文今日读来仍然令人振聋发聩:“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被寄予了无穷的希望,少年肩负着复兴中华的伟大的历史使命。赢得了孩子,也就赢得了未来。  成人与成才,这是所有人对孩子的殷勤期盼,也是一切教育的真义所在。所
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公民必备的素养,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的宗旨就是使学生发展为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公民。然而,在2006年中国教育技术学会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主办的“信息技术课程案例评比”活动中,E-mail的使用所暴露出的问题,却引发了笔者对信息技术、信息习惯和信息素养等问题的深刻思考(此次活动以E-mail方式邮寄参评案例)。    一、E-mail使用中所暴露出的几个问题    
情境是课堂教学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宽松、民主、活跃的课堂环境,对于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是相当重要的。传统教学也注重情境创设,新课程从以人为本、回归生活、注重发展的教育理念出发,大大丰富了情境的内涵,并对情境创设提出了新要求。情境创设因此成为新课程改革在课堂教学领域内的一个热门话题。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课堂在情境中有机拓
Moodle中几乎所有的活动都带有评价功能,但互动评价是一个专为评价而设计的活动模块,根据评价主体的不同,允许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其中学生评价包括学生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互动评价设计了五套评分策略供创建者在制定评价标准时选用。评价活动既是一项学习活动,也是一项融合了人类情感的主观性活动,容易受到人类主观情感的影响,针对这一情况,互动评价巧妙地设计了不同的参数,有效排除了评价过程中人为的、情感方面的
朋友是中国传统社会基本的五种人伦关系之一,唐诗是中国古典诗歌史上的最高峰。现存的唐诗中,有关朋友的作品很多,如张说“气将然诺重,心向友朋开”(《岳州宴别潭州王熊二首》其一),高适“柳条弄色不忍见,梅花满枝空断肠”(《人日寄杜二拾遗》),王维“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送柴侍御》),皆脍炙人口,广为流传,甚至成为后世效仿的典范。这些诗作大都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对于现代社会的人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