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突发事件给教育教学带来了挑战与机遇,该文通过分析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痛点,针对性地从教学方法、教学平台、资源建设、教学保障等方面进行了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为特殊情况下线上教学及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突发事件;计算机课程;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21)27-0212-02
面对突发性重大事件,教育教学如何控制风险、积极应变?这是教育教学部门面临的重要课题,也是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近年来,经济全球化、社会复杂化和自然环境的不断变化使得突发事件频发。突发事件背景下,教学工作如何开展?什么样的教学模式能高效实施育人目标?这需要系统而深入地思考[1]。
公共基础课是高校学生必须学习的基础课程,在学校教学中处于重要地位,公共基础课程的学习对学生专业建设及其终身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突发事件下,高校公共基础课程教学进行了有成效的探索,笔者主讲的《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被评为校级“线上教学十大典型案例”,本文结合教学实践经验,通过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与学的痛点分析,讨论教育教学模式的构建,以期为突发事件背景下公共课程教学实施提供参考。
1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痛点
1.1痛点一:学生计算机基础差异较大
大学生来源较广,不同生源地信息技术教育水平发展不平衡,再加上学生自身学习习惯、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不同,使得学生个体的计算机基础差异较大[2]。线上教学中,学生之间的差异还会进一步被放大。
1.2痛点二:线上教学学生操作终端五花八门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具有极强的操作性,操作系统设置、Office文档编辑、Internet应用、多媒体素材处理这些内容需要实践操作,学生居家异地教学中操作终端各式各样,在對笔者所带的5个自然班共177名的学生课前调查中,72.3%的学生家里有电脑,11.3%的学生表示可以利用平板操作,还有16.4%的学生仅能通过智能手机参与学习,部分学生怀疑计算机学习不能顺利开展。
1.3痛点三:大班教学难度高
公共课程多采用大班授课,人数较多且可能专业不同,管理难度大,部分学生的问题得不到及时的解答,作业批阅负担重量,教师重复劳动工作量大,更加考验教师课堂掌控能力。
1.4痛点四:线上教学资源与校本自建资源的融合。
计算机基础课程作为各个高校的公共基础课,网络教学资源较为丰富,但每个高校有着不同的定位,其教情学情、课程目标、教学内容、难易程度、专业特色以及评价标准存在一定的“个性”差异[3]。优质网络资源和校本自建资源有机融合才能落实本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2 教学模式的实施
2.1教学理念
基础理论是教学变革的基石,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而内因则起到决定性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教”服务于学生的“学”,教学活动应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著名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在1952年首次提出“以学生为中心”的观点[4],在数十年的教育教学研讨与实践中,该理念经历了“罗杰斯挑战”——“逐步深化”——“形式共识”几个阶段,目前该观点已被写入联合国教科文机构的正式文件,具有权威性,对教育领域教学改革产生着越来越广泛的影响。
2.2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线上教学模式的实施策略
2.2.1因材施教,分层教学
学生来源不同,计算机基础知识与操作技能有明显差异,应因材施教。基础好、操作快的同学有时会提前半小时完成当堂学习任务,给这部分学生发放补充练习,拓展提升;对基础薄弱的学生提供补充讲解视频或个别答疑,视频在课前编辑时注重将大问题分解为小问题,切片录制可以使学生短时间内实现有针对性的突破,时长多控制在1分钟左右;其他同学按照“课堂公告”的学习任务正常开展学习。分层网课教学模式有效解决了因个体差异带来的“吃不饱”和“吃不了”的问题。
2.2.2授之以渔,多平台兼顾
首先消除学生顾虑,给学生传递淡化平台与工具的思想,中学阶段信息技术课侧重感性认知培养,学生通过特定的操作环境和实践平台体验和获取信息加工的基本技能,而在大学阶段,则重在理论理解和方法的掌握。在教学中实施“授之以渔”的教学原则。教育家陶行知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比如在长文档编辑中,处理方案是什么,遇到问题如何通过网络寻求帮助。同时,我们根据学生学习终端调查的实际情况,以电脑端为主、平板和手机端为辅进行讲解与实训,将承担该课程的5位教师进行分组,及时指导学生学习。
2.2.3借力助教、平台,优化教学
针对大班授课辅导和改作业量大的问题,主要通过“小助教协助”辅导和“生生互评”作业的两种方式解决。操作实践中,学生面对的终端及软件版本不尽相同,突发的问题较集中,对此选聘计算机基础好、能力强的学生承担助教,协助老师回答问题,一方面迅速解决了同学的疑问,另一方面也起到榜样引领的作用,在得到同学及老师及时的感谢和表扬后,网课小助教们也收获了满满的成就感,如果助教解决不了,教师及时解答。大班作业量大批改任务重,我们采用超星系统“生生互评”功能完成,教师给出评分标准细则,每位学生批阅3位同学的作业,为了避免误判,对于评分过高或过低的作业,教师重新评阅。通畅的沟通和充分的互动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2.2.4引进+自建,丰富教学资源
对于网络教学而言,课程资源的建设至关重要。之前我们学校的课程基本采用线下教学,课程网络资源不够丰富,突发事件下,时间紧迫,任务量大。我们经过集体讨论,依托超星平台示范课资源,结合自建教学资源相,搭建网络课程。超星平台提供了数十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经过逐一查阅,筛选出4门与我们教学大纲较一致的课程,引入优质资源,在外校资源知识点的选择上,侧重理论与方法讲解,在具体的应用方面,采用与学生专业、学生特点紧密结合的自建方式。根据所授专业本科生特点,提炼教师多年来的教学素材,自主开发适合我院学生的校本特色化网络教学资源,同时优选学校网络考试系统题库中的题目充实资源库。建成的网络课程平台具备在线授课、学习、随堂练习、作业、答疑和讨论等功能。 2.2.5多项举措,保障教育教学
1)发布公告,推进课堂
在最初网课设计阶段,针对如何组织课堂,如何有效引导学生网课学习进行了深入思考,对平台的“课程通知”功能进行了扩展。从第一节课开始,课前在微信群及学习通发布“课堂公告”,主要包括“本节目标”“知识要点”“本节重点”“本节难点”“学习环节”“时间节点”“时段长度”“作业要求”“下节提要”,有时根据需要增加“温馨提示”“特别说明”,要求学生对时间点及各环节要点简要记录。
“课堂公告”明了清晰,学生按照预先设定的时间节点实施学习,促使课程顺利推进。
2)多平台组合,优势互补
调查学生学习体验,改进授课方式,共回收157名学生的有效问卷,问卷中“计算机应用基础网课,你倾向于何种授课方式”一题列出了8种备选方案,选择“直播+录播+资源包”占61.8%,“录播+资源包”占18.5%,其余选项最高为6.4%。基于此,形成“超星平台+微信群+腾讯课堂”平台组合的教学方式。
超星平台承载网课视频学习内容和课件,但无法实现及时互动与答疑;课程微信群互动交流,解惑答疑,教师也掌控各环节实施;腾讯课堂具有良好的直播与数据留存功能,通过分享屏幕实现教师所见即学生所见,且学生只需微信扫码或打开链接即可进入。
3)活跃课堂,激励学习
针对体育专业部分学生被动学习的问题,多种举措并用,激励学生。①课堂加分:对课堂表现活跃、积极参与互动的学生加分,记录在纸质考勤单上,及时反馈;②快速问答:为巩固理论基础知识,限定时间开展问答,活跃课堂气氛;③点赞笔记:转换“讨论区”功能用于提交课堂笔记拍照,点赞优秀笔记;④作业评价:及时评价学生作业,提出表扬或指出问题;⑤积分排名:将视频学习、作业、课堂互动、讨论等活动纳入课程积分,排名靠前的学生名单及成绩截图发到微信群,树立榜样。
4)课程思政,立德树人
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多层次实现在线课程中“育德”“育智”的统一。首先,在案例选取上,注重“价值引领”或者“育德功能”,引入中国历史文化、一带一路、中国梦等元素,培养学生爱国之志;其次,加入同学们关注的话题,在战“疫”中汲取素材,润物无声;第三,针对学生突发状况适时进行针对性的德育教育,落实课堂育人功能。
5)做好预案,应对异常
提前下载好网课教学视频,在网课站点拥堵时将视频传给学生,保证课堂顺利进展,这也是本学期第一次网课异常时采用的应对方案;组建随堂练习库时,建立Word备份文档,出现平台访问异常时,及时发到微信群,学生完成后拍照提交,这一预案在一次联系网络客服应急无效的情况下,解决了19级应用心理学9名同学访问异常无法完成练习的问题。
3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模式实践成效
该课程在线开展教学顺利,学生参与度为100%,在線课堂气氛融洽,师生、生生间互动性强,学生能够根据课堂节奏完成学习任务,按时按要求提交作业。
每个班均完成了单元测试和在线测试,试题选自课后习题、题库系统及往年的真题,根据成绩分析,绝大多数学生已掌握《计算机应用基础》相关知识。
建成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资源库,包括:电子教材、视频资料、操作素材、往年真题、相关软件、各班测试成绩、课堂公告等,视频库里已存有教学视频74个,目前资源库总容量2.4G。
157份有效问卷显示,学生对课程的满意度较高,对教师的工作态度及教学能力,满意度分别为96.2%和94.3%,对自身学习效果感到满意或非常满意的占到89.8%。
该课程的实施也得到了教务处及学生辅导员的认可,在教务新闻稿《同心共振 多措并举 课堂改革 百花齐放——西安体育学院线上教学运行侧记》中,该课程两张课堂截图被刊登;针对学生管理与上课问题,多次联系运动与健康科学学院辅导员,通过交流沟通,辅导员对该课程给予了高度评价。该课程被评为校级线上教学十大典型案例。
整体上看,该课程在线教学实施效果较为满意。
4 结语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网络教学的开展,促进了在突发事件背景下应急性教学模式的建立,同时也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疫情给教育信息化建设带来了深远的影响,教育部与国家发展改革委出台的文件强调:抓住此次疫情期全面线上教学带来的契机,深入推进融合式教育。后疫情期间,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必将逐渐常态化[5][6],我们应以更大的责任与担当改革创新,打造以学生为中心的更高阶的教育新形态。
参考文献:
[1] 王泽蘅.突发事件背景下信管专业实验课程线上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反思[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33(5):130-133.
[2] 赵璐.“互联网+微课”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应用初探[J]. 科教导刊(上旬刊), 2020(12):112-113.
[3] 刘艳慧.大学计算机基础金课建设探索与实践[J].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36(6):96-98.
[4] 李嘉曾.“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的理论意义与实践启示[J]. 中国大学教学, 2008(4):54-56.
[5] 魏晨希,马晓珺.线上线下混合式大学计算机基础“金课”教学模式研究[J].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0(5):144-146
[6] 李惠民.突发事件背景下互动式在线教学模式的构建[J]. 教育教学论坛教育教学论坛, 2020(43):148-149.
【通联编辑:王力】
关键词:突发事件;计算机课程;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21)27-0212-02
面对突发性重大事件,教育教学如何控制风险、积极应变?这是教育教学部门面临的重要课题,也是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近年来,经济全球化、社会复杂化和自然环境的不断变化使得突发事件频发。突发事件背景下,教学工作如何开展?什么样的教学模式能高效实施育人目标?这需要系统而深入地思考[1]。
公共基础课是高校学生必须学习的基础课程,在学校教学中处于重要地位,公共基础课程的学习对学生专业建设及其终身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突发事件下,高校公共基础课程教学进行了有成效的探索,笔者主讲的《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被评为校级“线上教学十大典型案例”,本文结合教学实践经验,通过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与学的痛点分析,讨论教育教学模式的构建,以期为突发事件背景下公共课程教学实施提供参考。
1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痛点
1.1痛点一:学生计算机基础差异较大
大学生来源较广,不同生源地信息技术教育水平发展不平衡,再加上学生自身学习习惯、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不同,使得学生个体的计算机基础差异较大[2]。线上教学中,学生之间的差异还会进一步被放大。
1.2痛点二:线上教学学生操作终端五花八门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具有极强的操作性,操作系统设置、Office文档编辑、Internet应用、多媒体素材处理这些内容需要实践操作,学生居家异地教学中操作终端各式各样,在對笔者所带的5个自然班共177名的学生课前调查中,72.3%的学生家里有电脑,11.3%的学生表示可以利用平板操作,还有16.4%的学生仅能通过智能手机参与学习,部分学生怀疑计算机学习不能顺利开展。
1.3痛点三:大班教学难度高
公共课程多采用大班授课,人数较多且可能专业不同,管理难度大,部分学生的问题得不到及时的解答,作业批阅负担重量,教师重复劳动工作量大,更加考验教师课堂掌控能力。
1.4痛点四:线上教学资源与校本自建资源的融合。
计算机基础课程作为各个高校的公共基础课,网络教学资源较为丰富,但每个高校有着不同的定位,其教情学情、课程目标、教学内容、难易程度、专业特色以及评价标准存在一定的“个性”差异[3]。优质网络资源和校本自建资源有机融合才能落实本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2 教学模式的实施
2.1教学理念
基础理论是教学变革的基石,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而内因则起到决定性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教”服务于学生的“学”,教学活动应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著名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在1952年首次提出“以学生为中心”的观点[4],在数十年的教育教学研讨与实践中,该理念经历了“罗杰斯挑战”——“逐步深化”——“形式共识”几个阶段,目前该观点已被写入联合国教科文机构的正式文件,具有权威性,对教育领域教学改革产生着越来越广泛的影响。
2.2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线上教学模式的实施策略
2.2.1因材施教,分层教学
学生来源不同,计算机基础知识与操作技能有明显差异,应因材施教。基础好、操作快的同学有时会提前半小时完成当堂学习任务,给这部分学生发放补充练习,拓展提升;对基础薄弱的学生提供补充讲解视频或个别答疑,视频在课前编辑时注重将大问题分解为小问题,切片录制可以使学生短时间内实现有针对性的突破,时长多控制在1分钟左右;其他同学按照“课堂公告”的学习任务正常开展学习。分层网课教学模式有效解决了因个体差异带来的“吃不饱”和“吃不了”的问题。
2.2.2授之以渔,多平台兼顾
首先消除学生顾虑,给学生传递淡化平台与工具的思想,中学阶段信息技术课侧重感性认知培养,学生通过特定的操作环境和实践平台体验和获取信息加工的基本技能,而在大学阶段,则重在理论理解和方法的掌握。在教学中实施“授之以渔”的教学原则。教育家陶行知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比如在长文档编辑中,处理方案是什么,遇到问题如何通过网络寻求帮助。同时,我们根据学生学习终端调查的实际情况,以电脑端为主、平板和手机端为辅进行讲解与实训,将承担该课程的5位教师进行分组,及时指导学生学习。
2.2.3借力助教、平台,优化教学
针对大班授课辅导和改作业量大的问题,主要通过“小助教协助”辅导和“生生互评”作业的两种方式解决。操作实践中,学生面对的终端及软件版本不尽相同,突发的问题较集中,对此选聘计算机基础好、能力强的学生承担助教,协助老师回答问题,一方面迅速解决了同学的疑问,另一方面也起到榜样引领的作用,在得到同学及老师及时的感谢和表扬后,网课小助教们也收获了满满的成就感,如果助教解决不了,教师及时解答。大班作业量大批改任务重,我们采用超星系统“生生互评”功能完成,教师给出评分标准细则,每位学生批阅3位同学的作业,为了避免误判,对于评分过高或过低的作业,教师重新评阅。通畅的沟通和充分的互动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2.2.4引进+自建,丰富教学资源
对于网络教学而言,课程资源的建设至关重要。之前我们学校的课程基本采用线下教学,课程网络资源不够丰富,突发事件下,时间紧迫,任务量大。我们经过集体讨论,依托超星平台示范课资源,结合自建教学资源相,搭建网络课程。超星平台提供了数十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经过逐一查阅,筛选出4门与我们教学大纲较一致的课程,引入优质资源,在外校资源知识点的选择上,侧重理论与方法讲解,在具体的应用方面,采用与学生专业、学生特点紧密结合的自建方式。根据所授专业本科生特点,提炼教师多年来的教学素材,自主开发适合我院学生的校本特色化网络教学资源,同时优选学校网络考试系统题库中的题目充实资源库。建成的网络课程平台具备在线授课、学习、随堂练习、作业、答疑和讨论等功能。 2.2.5多项举措,保障教育教学
1)发布公告,推进课堂
在最初网课设计阶段,针对如何组织课堂,如何有效引导学生网课学习进行了深入思考,对平台的“课程通知”功能进行了扩展。从第一节课开始,课前在微信群及学习通发布“课堂公告”,主要包括“本节目标”“知识要点”“本节重点”“本节难点”“学习环节”“时间节点”“时段长度”“作业要求”“下节提要”,有时根据需要增加“温馨提示”“特别说明”,要求学生对时间点及各环节要点简要记录。
“课堂公告”明了清晰,学生按照预先设定的时间节点实施学习,促使课程顺利推进。
2)多平台组合,优势互补
调查学生学习体验,改进授课方式,共回收157名学生的有效问卷,问卷中“计算机应用基础网课,你倾向于何种授课方式”一题列出了8种备选方案,选择“直播+录播+资源包”占61.8%,“录播+资源包”占18.5%,其余选项最高为6.4%。基于此,形成“超星平台+微信群+腾讯课堂”平台组合的教学方式。
超星平台承载网课视频学习内容和课件,但无法实现及时互动与答疑;课程微信群互动交流,解惑答疑,教师也掌控各环节实施;腾讯课堂具有良好的直播与数据留存功能,通过分享屏幕实现教师所见即学生所见,且学生只需微信扫码或打开链接即可进入。
3)活跃课堂,激励学习
针对体育专业部分学生被动学习的问题,多种举措并用,激励学生。①课堂加分:对课堂表现活跃、积极参与互动的学生加分,记录在纸质考勤单上,及时反馈;②快速问答:为巩固理论基础知识,限定时间开展问答,活跃课堂气氛;③点赞笔记:转换“讨论区”功能用于提交课堂笔记拍照,点赞优秀笔记;④作业评价:及时评价学生作业,提出表扬或指出问题;⑤积分排名:将视频学习、作业、课堂互动、讨论等活动纳入课程积分,排名靠前的学生名单及成绩截图发到微信群,树立榜样。
4)课程思政,立德树人
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多层次实现在线课程中“育德”“育智”的统一。首先,在案例选取上,注重“价值引领”或者“育德功能”,引入中国历史文化、一带一路、中国梦等元素,培养学生爱国之志;其次,加入同学们关注的话题,在战“疫”中汲取素材,润物无声;第三,针对学生突发状况适时进行针对性的德育教育,落实课堂育人功能。
5)做好预案,应对异常
提前下载好网课教学视频,在网课站点拥堵时将视频传给学生,保证课堂顺利进展,这也是本学期第一次网课异常时采用的应对方案;组建随堂练习库时,建立Word备份文档,出现平台访问异常时,及时发到微信群,学生完成后拍照提交,这一预案在一次联系网络客服应急无效的情况下,解决了19级应用心理学9名同学访问异常无法完成练习的问题。
3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模式实践成效
该课程在线开展教学顺利,学生参与度为100%,在線课堂气氛融洽,师生、生生间互动性强,学生能够根据课堂节奏完成学习任务,按时按要求提交作业。
每个班均完成了单元测试和在线测试,试题选自课后习题、题库系统及往年的真题,根据成绩分析,绝大多数学生已掌握《计算机应用基础》相关知识。
建成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资源库,包括:电子教材、视频资料、操作素材、往年真题、相关软件、各班测试成绩、课堂公告等,视频库里已存有教学视频74个,目前资源库总容量2.4G。
157份有效问卷显示,学生对课程的满意度较高,对教师的工作态度及教学能力,满意度分别为96.2%和94.3%,对自身学习效果感到满意或非常满意的占到89.8%。
该课程的实施也得到了教务处及学生辅导员的认可,在教务新闻稿《同心共振 多措并举 课堂改革 百花齐放——西安体育学院线上教学运行侧记》中,该课程两张课堂截图被刊登;针对学生管理与上课问题,多次联系运动与健康科学学院辅导员,通过交流沟通,辅导员对该课程给予了高度评价。该课程被评为校级线上教学十大典型案例。
整体上看,该课程在线教学实施效果较为满意。
4 结语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网络教学的开展,促进了在突发事件背景下应急性教学模式的建立,同时也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疫情给教育信息化建设带来了深远的影响,教育部与国家发展改革委出台的文件强调:抓住此次疫情期全面线上教学带来的契机,深入推进融合式教育。后疫情期间,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必将逐渐常态化[5][6],我们应以更大的责任与担当改革创新,打造以学生为中心的更高阶的教育新形态。
参考文献:
[1] 王泽蘅.突发事件背景下信管专业实验课程线上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反思[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33(5):130-133.
[2] 赵璐.“互联网+微课”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应用初探[J]. 科教导刊(上旬刊), 2020(12):112-113.
[3] 刘艳慧.大学计算机基础金课建设探索与实践[J].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36(6):96-98.
[4] 李嘉曾.“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的理论意义与实践启示[J]. 中国大学教学, 2008(4):54-56.
[5] 魏晨希,马晓珺.线上线下混合式大学计算机基础“金课”教学模式研究[J].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0(5):144-146
[6] 李惠民.突发事件背景下互动式在线教学模式的构建[J]. 教育教学论坛教育教学论坛, 2020(43):148-149.
【通联编辑: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