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化的语文阅读教学思考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ZH1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为教育教学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教育教学的改革也因此变得越来越技术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提出:学校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运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新一轮课程改革施行以来,当前的基础教育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与联姻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特别是我们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因为搭乘上信息技术这趟高速列车,也变得“柳暗花明又一村”,它带着传统语文阅读教学从未有过的超级灵动的视听效果给师生以巨大的冲击力与震撼力,创建了生动逼真的教学情景,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积极探索的热情;创设了如真似幻的文章意境,强调了学生主动探究的主体地位,重塑了学生主动建构知识体系(或意义建构)的体验过程;信息技术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信息革命,其强大的信息量也如滔滔江水汩汩不绝,大大拓宽了學生的视野;对信息的筛选与重组能力与素养的培养,也是史无前列的。
  总之,信息技术与语文阅读教学的完美联姻,称得上是教学改革的珠联璧合,其优势不胜枚举。难怪许多中学语文教师把多媒体运用于阅读课堂教学,当作是真正提高阅读课堂教学的制胜法宝。年轻教师凭借自己对信息技术的熟练掌握,甘愿做一个彻头彻尾的“技术迷”,没有ppt课件就无法正常进行教学,总能在课堂上给学生以视频、音频、图片与动画的直观、形象、立体的效果。中老年教师也唯恐落后,挑灯夜战,只为那精彩的ppt能更加的声情图文并茂。一篇课文阅读教学,非得用上十几或几十张ppt不可。然而信息技术运用于语文阅读教学,真的就那么完美无瑕,毫无缺憾吗?恐怕得对当前正狂热推崇信息技术运用于课堂的语文阅读教学进行一番冷静的思考,才能作出理性的判断。如今融入了现代信息技术的语文阅读教学课堂到底怎么啦?我把它归结为如下几方面。
  
  一.依然过分强调教师的权威,满堂灌现象严重,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效率。”正是基于对这一理念的深刻理解,我们的语文老师在设计阅读教学课堂时,总能想方设法自觉运用现代的信息技术于教学中,希望通过多媒体这一高科技平台给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全新的改变。然而愿望与理想往往不能尽如人意,因为老师在设计教学的过程中,他们更多地是关注老师自己,学生学习的主动权并没有被突出。我观摩过几节这样的公开课,都是年轻老师上的语文阅读教学课,都综合运用了多媒体技术,制作的ppt共有三十多张,一会是如真如幻的情景导入,一会是对文本主旨的把握与思考,一会是超链接观看戏剧表演,一会又是写法归纳……内容庞杂,信息繁多。这么多声、画、文的视频效果,老师基本上按照自己的理解把它们简单地拼凑在一起,或者干脆从网上下载别人的课件。当然网上固然不乏优秀课件,然而毕竟是别人的东西,它只是适合他们的学生,但是世上毕竟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我们的学生,其个性特点并不一样呀,你就不假思索地拿来课堂上展示,我们的学生又如何能真正融入课堂,充当其学习的主角呢?所以那几节公开课,除了开头的情景导入,学生表现出一点热情之外,其他的各环节都完全像个局外人,整堂课都是老师唱主角,一言堂灌到底,学生完全是被动地接受。那么对于这样一种所谓信息化了的阅读教学课,学生的学习方式真的彻底改变了吗?学生的学习效率真的提高了吗?恐怕谁也不敢苟同。
  
  二.信息技术流于表面的热闹,呈现的内容缺乏内在逻辑,忽视文本与学生实际。
  
  年轻教师思维敏捷,他们掌握现代化的教育手段较扎实,接受新鲜事物也快,因而只要条件许可,他们往往是最快也最经常使用多媒体课件的一群人。不管什么类型的阅读课,他们都非“课件”不可。特别是年轻教师,天天提着电脑上课,有时还不免感叹:没有找到好课件无法上课了!因为有这样强烈的信息技术观,他们的课也确实会生动丰富许多。然而细究其技巧,真的不敢恭维。教学目标不明确,重点难点无法突出,一堂课学生不知道要掌握什么,甚至整个教学流程也是随意牵强附会,内容的呈现既不遵循由浅入深的原则,也不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东打一枪,西晃一下。至于文本与学生实际,就更不是课件制作考虑的问题。记得曾看过某中学《高祖还乡》这一课件展示。《高祖还乡》本是一篇戏曲阅读课,按一般的解读思路可以紧扣“戏曲”这一文体特征来设计,教学重点应该是通过本文的学习,把握戏曲的一般特点,以及把握人物性格的一般方法。然而这位仁兄设计出的课件却是这样:先是讲解刘邦其人(了解人物背景是理解把握文章主旨的关键,这一环节必不可少,无可厚非),接着拓展阅读,大谈《史记》如何评价刘邦,《××》如何看刘邦,野史如何看刘邦……接着更是脱离本文大讲其它内容……图文并举,内容很多,容量很大。二十几张ppt过去了,还没有切入“正题”,各项内容都很凌乱,没有什么内在逻辑。那么学生在这样一种现代化手段的熏陶下,他解读文本的能力提高了吗?他的思维与语文素养提高了吗?真不敢奢想真能如新课程标准所祈祷的那样:打破学科界限,加强综合性,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只怕学生刚刚从传统接受式教学牢笼中解脱出来,又得掉进信息技术的桎梏中。
  
  三.信息技术的直观化、图像化,从某种程度上弱化了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
  
  中学语文课本的阅读作品,篇篇都是精品,篇篇都是中国文化的典范之作。品味文本、对话文本、深入文本是语文阅读学习的一条最基本的方法。其目的在于通过体验,获得情感与思维的发展,并有意义地建构其知识体系,其学习品质也在这意义建构中养成。本来,阅读文本中蕴藏了许多的“空白点”(包括内容与写法等),需要读者(老师与学生)利用已有的经验,反复琢磨这些“空白点”,并能透过其表层感知其“隐性的信息”,通过联想与想象进行再创造,品味出作品的“精魂”。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与欣赏能力。然而一些老师却完全无视语文阅读教学的这一最基本的方法,撇开学生的内在体验,用信息技术将文中最富有想象空间的“空白点”直接分解,让它直观化、图像化,如用唯一人物影像或代表结论的文字分析统一呈现给学生,使得一千个个性各异的学生脑海中只留下一个“哈姆雷特”。老师也许会为学生另辟蹊径而沾沾自喜呢?殊不知一味地以直观形象的画面代替文本阅读,忽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必然会弱化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阅读能力和想象能力,学生的思维水平也可能会因此停滞不前。因此我们教师必须明白,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于阅读教学,只是一种辅助手段,其目的是用其独特的方式进行情景创设,渲染气氛,启发思考,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去感受体验,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造性建构文本意义,但对话文本,深入文本才是语文阅读教学的最根本目的。其实二者并不矛盾,只是我们在整合二者的时候,缺乏认真的考虑,没有找到二者真正的契合点而已。
  
  四.忽视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协作。
  
  本来信息技术运用于学科教学,其目的之一在于通过两者的整合,促进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因为传统教学方式只是过分强调单一的师传生方式,从而大大束缚了学生的主体性的发挥和主动性创造,才备受诟病。然而综合运用了各项信息技术的现代阅读教学课堂,恐怕也难逃单一传输方式的厄运!因为教师本人在设计课件的时候过于看重教师本人的理解,而比较忽视学生的主体性,所以就难免会更在意教师自己的感受,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与协作也很少,师生互动方式并没有彻底的改变,更不要说什么变革了。按照建构主义理论,如果学习者没有很好地与周围环境交互作用,他们的思维与智慧就无法在协作与交流中共同发展,长此以往,不仅学生个体无法主动建构意义体系,学习整体也无法共同完成意义建构。
  总之,信息技术与语文阅读教学的整合,教师们要谨慎,在设计课件的时候,最好要全盘考虑,特别要考虑好上面提到的四个问题,这样也许才能真正实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所向往的那种“大同”景象。让我们都为此而努力吧!
  
  凌声红,教师,现居广东东莞。
其他文献
鉴赏古诗,分清诗的类别是一个重要的步骤,不同类型的诗往往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其中,离别诗是一种重要类型,数量很多。离别诗又可分为送别诗(友人远行,作诗送之)和留别诗(自己远行,作诗赠友)。这两种诗中的情感有相同处,也有相异处,值得我们细细区分品味。    一、送别诗的情味    送别诗所写大多为离愁别恨,但也有其他情味,比如勉励、安慰、同情、担忧、思恋等等。    1 离愁别恨  好友远别,使人心
如今的时代,小说家光会编故事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今天的故事太多了,发达的媒介天天都在呈现着大量离奇有趣惊险刺激的故事,令人目不暇接。《秋千椅》中的故事,报纸的“讲述”栏目与网络BBS上的帖子或许有过似曾相识的演绎。但标题绝不会是“秋千椅”,而一定会是诸如“两段感情之后我才明白真爱”之类。那么小说家还要会什么呢?或者说小说和讲述的区别究竟在哪里呢?我以为小说家更需具备一种独特的感觉,从而能发出一种特别
正式开学前,我作为班主任与初一新生按照学校要求参加了一周的军训,军训内容中安排班会活动,参加了学生们的“两分钟自我介绍”,想不到从这些同学嘴里“吐”出的自我形象竟是如此惊人的相似:“我性格外向,活泼开朗,兴趣广泛,好交朋友。”用词的雷同率几近100%,可谓“异口同声”。  班会结束后,我有意留下了几位同学,我问他们听了同学们介绍后,能认识并记住其中的几位。同学们说,基本没有记住,因为讲得都差不多。
寻根,一个古老而常新的话题。中国人是安土重迁的,哪怕必须离开养育自己的土地,故乡仍然是人们内心深处一片最柔软、最温暖的土壤。现代都市生活是喧嚣的,也是动荡不定的。在如同浮萍一样漂泊的生活中,追忆那方生养自己的土地,在梦幻中温习儿时嬉闹的场景,当是一件很幸福的事吧。诗人余笑忠在《种豌豆》这首诗中选择了一个平凡而常见的意象“豌豆”,来表达自己对逝去生活的怀念,对当下生活境况的思考。  应该是一个人种一
在新课程改革大潮激荡着初中语文教学的今天,广大语文教师践行着“以人为本”,“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等新的教学理念。笔者试从“组织者和引导者”这一构想角度,就语文教师的素质与语文教学,作了一番粗疏的思考,现简要描述。    一、初中语文教师要具备良好的人格素质    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增长知识、冶炼品德的黄金时代,他们的世界
近几年,随着电脑网络等现代教学媒体在课堂教学中的普及,许多中学语文教师都将耕耘了多年的黑板换成了白色的屏幕,将手中的粉笔换成了灵巧的鼠标,将充满着智慧的板书换成了程序化的课件。同时由于多媒体教学以巨大的容量,丰富的表现形式,直观的感受在语文教学中发挥其巨大的作用,并且愈演愈烈,大有“乱花渐欲迷人眼”之势。但是,我们的老师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多媒体在实际课堂教学中还存在许多不和谐的因素,我们在过多地关
古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璀璨的瑰宝,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皇冠上的明珠。这些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精神面貌的折射:或述爱国情怀,或讲人间真情……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品味、鉴赏古诗词的能力,使之受到熏陶和感染,陶冶情操,提升素质,成为我们语文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的难题。下面就我在语文诗词教学的教学实践,从三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粗浅的看法。    一、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三分诗,七分读。”“熟读唐诗三百
“生活化写作”是立足于生活的写作。是引导学生观察、体验、思考生活的写作。写作训练既要立足于课堂,又要延伸到课外;既要激发并保持学生写作的兴趣和欲望,又要教师适时做好点拨指导,循序渐进。将生活融入写作,会改变写作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的状况。使写作言之有物;同时让写作介入生活,会使生活变得丰富深邃。情趣盎然。那么在写作训练中。可以采取哪些有效措施呢?    一、构建情境课堂,让写作“动”起来    课堂
睡眠  说到底,我要感谢它  这个既不是朋友,也不是敌人的家伙。  它有时会对我很友好  让我走进它深藏秘密的宝塔  在幽深的秘境探索  全然忘记自己的存在  我穿着它赐予的外衣,就能在它的  领地穿梭  只留一具简单的肉身  存在于世。  我天天敲它的门  它仿佛也知道我的依赖  有时会像一个捣蛋鬼,拒我于门外。  我尝试着变脸、变形  从缝隙中挤入。有时  无计可施。我像一个世俗的攀附者  极
新课程改革不只是课程的改革、教法的改革,课程改革是个系统工程,它在给老师教法提出挑战的同时,也对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课改的形式下怎样加强班级、学生、教学、教师的管理工作,怎样使年级的管理工作更好的服务于课改的进行,更好的服务于教学工作,是一个重大课题,我们没有前人的经验可循,只能在原有的管理方式的基础上,一边摸索一边前进,一边总结一边创新。  管理自古有之,凡是有人生活的地方,就有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