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大学生是国家的栋梁,是中华民族的希望所在。他们思想品德素质的高低关系重大,但是当然大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却亟待提高,主要表现在诚信品质的缺失。本文主要分析了高效经济困难学生诚信管理的主要途径。
关键词:大学生;诚信管理;途径
当前,大学生的诚信情况不容乐观,高校作为诚信教育的主要阵地必须发挥其积极作用,要想方设法提高学生的诚信认识,提高他们的诚信素质,要多个渠道、多管齐下加强诚信管理,力争培养出有“才”又有“德”的人才。教育部、财政部于2007年制定的《关于认真做好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教财〔2007〕8号)指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指学生本人及其家庭所能筹集到的资金,难以支付其在校学习期间的学习和生活基本费用的学生。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牵扯到政府民政部门、高校学生资助管理中心、高校学生工作者、高校学生、学生家庭等众多群体。做好这项工作既要从制度上规范,也要从体制上入手。笔者现在从诚信角度开辟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新思路。
1、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分析
受市场经济的开放性和“唯利是图”等因素的影响,高校已不再是一个封闭的象牙塔。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信用危机和信用缺失无时无刻不对高校产生消极的影响,冲击着高校人才培养的基础。部分学生深受家庭成长环境的影响,特别是家长不可让孩子吃亏的暗示,单纯凭借高校两课中的诚信教育和高校教育者的道德说教,诚信教育显得空白乏力。有的学生认为国家提供的各种资助大多是“免费午餐”,即使不贫困,也想方设法申请认定为贫困生;有的学生因为性格内向、自卑,即使家庭贫困也不敢提出申请;有的学生虚荣心太强,认为贫困是一件可耻的事,羞于申请。上述现象都是造成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不客观的重要因素。各高校开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要求申请者提交其家庭所在地乡、镇或街道民政部门加盖公章的《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申请表》和《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实践证明,这两个本应颇具说服力的证明往往是造成认定结果不公平的潜在因素。很多基层民政部门的工作人员出具这个凭证,无损本人及其所在部门的任何利益,也缺乏必要的制约措施。
导致一方面“贫困证明”的泛滥和扩大化;另一方面,有些真正贫困的家庭,由于家庭成员不清楚民政部门的办事程序或缺乏社会关系,反而无法开出“贫困证明”。根据国家的文件精神,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过程中,组成由高校辅导员与班级学生参加的评议小组对其提交的贫困材料进行评议。现实情况是:各高校辅导员分管的学生少则上百人,再加之日常工作的繁琐,很难真正了解每位学生的实际生活情况。班内学生干部和普通同学对申请者的情况了解相对较客观,不过学生代表与申请认定的学生本身受室友、老乡或者人际关系融洽与否因素影响,导致认定小组成员在发表认定意见时,很难避免个人主观情感。部分获得困难生资格的学生,在接受了国家、省、市、学校的各种金钱或者物质资助之后,不仅没有把这些“雪中送炭”式的社会关爱用于基本的校园生活和学习,反而表现出缺乏感恩意识、奢侈消费、请客结伙等不良行为,严重干扰了下一轮认定工作的有序开展。
2、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诚信教育的对策
大学生们在进入大学校门之前,已是被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塑造的“半成品”。要使这部分“半成品”按照高校培养人才的标准成为德才兼备的良才,既寄希望于整个社会诚信环境的改善,也需要家庭诚信环境的塑造,更需要高校良好的育人环境的形成,从而构建和谐的三位一体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体系。加强诚信教育为先,使那些“假贫困生”增强诚信守信的意识。还需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充分发挥资助工作的助困、管理以及育人功能,以政策的宣传化解贫困生的自卑心理。基层民政部门的工作人员要恪守职业道德,明确责任意识和法纪意识。通过新闻媒体的广泛宣传和行政问责制,使相关工作人员认识到他们签名盖章的《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是他们个人代表一级组织在行使职责,要受法律法规的制约。一方面,高校要明确分工,重塑岗位和责任机制,提高高校学生资助人员的责任意识;另一方面,辅导员本人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同时要提高参与认定的学生代表的责任意识,实行学生代表竞争上岗制和适当的奖励机制,使学生代表珍惜自己的代表资格。高校教育者要通过感恩教育、激励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识到获得的各种资助是纳税人的辛勤劳动形成的,激发他们勤俭节约、努力学习、回报社会的感恩意识。国家教育部门可以尝试开发一套与现行的银行信用系统兼容的软件系统,为高校在校生的诚信与失信行为建立电子信用档案。这种档案可与人事、劳动、司法等部门和机构联网,形成一张严密有效的监督网,充分发挥信用档案广泛的“威慑力”。
3、结束语
教育最根本的任务是让学生回答两个问题:一是人类应当怎样存在,二是人生应当怎样度过,也就是说教会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人是立身之本”。诚信不仅是中华民族不断传承的民族精神,更是全世界恪守的道德准则。然而由于某些大学生对大学学习不重视,虚度大学光阴,让考试作弊成了可以通过考试的不二法门,对于考试作弊已不再是大胆妄为,不再觉得羞耻,不再恪守诚信。即使通过了考试,但缺失专业知识,缺乏应用技术,最终惨遭社会的淘汰,面临就业困难。将诚信教育列为新生入学教育第一课,并把诚信教育贯穿于日常思想教育工作之中。分管学生工作的领导、辅导员、班主任和教学管理人员要善于做好学生的思想转化工作,可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开展谈心活动等,正面疏导,情感交流,让学生增强诚信意识,自觉抵制不正之风;教师在履行教书育人这一职责中,以自己崇高的品质和严谨的教风促使学生树立勤奋、务实、进取的学风,从而形成良好的考风。
参考文献:
[1]周艳华.高校贫困生认定的现实困境与对策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2
[2]刘光辉.论贫困生诚信教育及资助体系[J].求索,2013
关键词:大学生;诚信管理;途径
当前,大学生的诚信情况不容乐观,高校作为诚信教育的主要阵地必须发挥其积极作用,要想方设法提高学生的诚信认识,提高他们的诚信素质,要多个渠道、多管齐下加强诚信管理,力争培养出有“才”又有“德”的人才。教育部、财政部于2007年制定的《关于认真做好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教财〔2007〕8号)指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指学生本人及其家庭所能筹集到的资金,难以支付其在校学习期间的学习和生活基本费用的学生。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牵扯到政府民政部门、高校学生资助管理中心、高校学生工作者、高校学生、学生家庭等众多群体。做好这项工作既要从制度上规范,也要从体制上入手。笔者现在从诚信角度开辟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新思路。
1、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分析
受市场经济的开放性和“唯利是图”等因素的影响,高校已不再是一个封闭的象牙塔。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信用危机和信用缺失无时无刻不对高校产生消极的影响,冲击着高校人才培养的基础。部分学生深受家庭成长环境的影响,特别是家长不可让孩子吃亏的暗示,单纯凭借高校两课中的诚信教育和高校教育者的道德说教,诚信教育显得空白乏力。有的学生认为国家提供的各种资助大多是“免费午餐”,即使不贫困,也想方设法申请认定为贫困生;有的学生因为性格内向、自卑,即使家庭贫困也不敢提出申请;有的学生虚荣心太强,认为贫困是一件可耻的事,羞于申请。上述现象都是造成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不客观的重要因素。各高校开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要求申请者提交其家庭所在地乡、镇或街道民政部门加盖公章的《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申请表》和《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实践证明,这两个本应颇具说服力的证明往往是造成认定结果不公平的潜在因素。很多基层民政部门的工作人员出具这个凭证,无损本人及其所在部门的任何利益,也缺乏必要的制约措施。
导致一方面“贫困证明”的泛滥和扩大化;另一方面,有些真正贫困的家庭,由于家庭成员不清楚民政部门的办事程序或缺乏社会关系,反而无法开出“贫困证明”。根据国家的文件精神,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过程中,组成由高校辅导员与班级学生参加的评议小组对其提交的贫困材料进行评议。现实情况是:各高校辅导员分管的学生少则上百人,再加之日常工作的繁琐,很难真正了解每位学生的实际生活情况。班内学生干部和普通同学对申请者的情况了解相对较客观,不过学生代表与申请认定的学生本身受室友、老乡或者人际关系融洽与否因素影响,导致认定小组成员在发表认定意见时,很难避免个人主观情感。部分获得困难生资格的学生,在接受了国家、省、市、学校的各种金钱或者物质资助之后,不仅没有把这些“雪中送炭”式的社会关爱用于基本的校园生活和学习,反而表现出缺乏感恩意识、奢侈消费、请客结伙等不良行为,严重干扰了下一轮认定工作的有序开展。
2、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诚信教育的对策
大学生们在进入大学校门之前,已是被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塑造的“半成品”。要使这部分“半成品”按照高校培养人才的标准成为德才兼备的良才,既寄希望于整个社会诚信环境的改善,也需要家庭诚信环境的塑造,更需要高校良好的育人环境的形成,从而构建和谐的三位一体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体系。加强诚信教育为先,使那些“假贫困生”增强诚信守信的意识。还需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充分发挥资助工作的助困、管理以及育人功能,以政策的宣传化解贫困生的自卑心理。基层民政部门的工作人员要恪守职业道德,明确责任意识和法纪意识。通过新闻媒体的广泛宣传和行政问责制,使相关工作人员认识到他们签名盖章的《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是他们个人代表一级组织在行使职责,要受法律法规的制约。一方面,高校要明确分工,重塑岗位和责任机制,提高高校学生资助人员的责任意识;另一方面,辅导员本人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同时要提高参与认定的学生代表的责任意识,实行学生代表竞争上岗制和适当的奖励机制,使学生代表珍惜自己的代表资格。高校教育者要通过感恩教育、激励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识到获得的各种资助是纳税人的辛勤劳动形成的,激发他们勤俭节约、努力学习、回报社会的感恩意识。国家教育部门可以尝试开发一套与现行的银行信用系统兼容的软件系统,为高校在校生的诚信与失信行为建立电子信用档案。这种档案可与人事、劳动、司法等部门和机构联网,形成一张严密有效的监督网,充分发挥信用档案广泛的“威慑力”。
3、结束语
教育最根本的任务是让学生回答两个问题:一是人类应当怎样存在,二是人生应当怎样度过,也就是说教会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人是立身之本”。诚信不仅是中华民族不断传承的民族精神,更是全世界恪守的道德准则。然而由于某些大学生对大学学习不重视,虚度大学光阴,让考试作弊成了可以通过考试的不二法门,对于考试作弊已不再是大胆妄为,不再觉得羞耻,不再恪守诚信。即使通过了考试,但缺失专业知识,缺乏应用技术,最终惨遭社会的淘汰,面临就业困难。将诚信教育列为新生入学教育第一课,并把诚信教育贯穿于日常思想教育工作之中。分管学生工作的领导、辅导员、班主任和教学管理人员要善于做好学生的思想转化工作,可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开展谈心活动等,正面疏导,情感交流,让学生增强诚信意识,自觉抵制不正之风;教师在履行教书育人这一职责中,以自己崇高的品质和严谨的教风促使学生树立勤奋、务实、进取的学风,从而形成良好的考风。
参考文献:
[1]周艳华.高校贫困生认定的现实困境与对策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2
[2]刘光辉.论贫困生诚信教育及资助体系[J].求索,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