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教学是中小学学校教育的重要环节,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则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成长和终身发展,一个好的教学开端不仅能够为我们的教学打好基础,更能形成一种全新的教学习惯。全面到来的信息化社会也促使着我们的课堂教学在这一时期必须要加快改革,如果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则无法满足当前学生的发展以及社会人才的需求,然而教学改革以及创新人才培养也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在潜移默化中奠定基础。因此,我们必须要深入学习新课程,认真反思我们当前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新要求来促进我们的教学向现代化教育迈进。
1 当前我国中小学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对新模式驾驭能力不足,出现了“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
新形势下的中小学教育改革不仅仅是形式上的改革,更是观念上的更新。在教学形式方面,一部分教师盲目丰富教学形式,而一度忽略了教学形式和内容二者之间的密切联系,形式主义作风有再次抬头的趋势,另外在教学内容的处理上,还是始终围绕考试进行设计,对新模式驾驭能力的欠缺已经严重制约着教学的发展,这对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是十分不利的。
1.2 思想观念存在问题
缺乏一定的灵活性,因循守旧,抱残守缺,反对或者是抵触新观念、新方法和新行为,从而制约了人的经济能动性和创新意识,从教育理论来说,十分不利于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更无法吸收新思想和新课程的养分,更无从谈起构建新的认知结构。
1.3 缺乏课堂教学道德目标意识,教学结构不合理
中小学教师“教学道德目标意识”的缺失让教师意识不到新课标的先进性和重要意义,对于课堂教学的定位也十分模糊,意识不到“课堂教学作为一种社会形态整体对于学生现实人生的意义”,许多教师只关注教材任务的完成情况,学生是否能够考取高分等短期目标。
1.4 教师队伍存在配置问题
当前在中小学的教师队伍建设中,我们发现教师的来源比较复杂,而我们要想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就必须要在教师增量的前提下保障优秀的教师来源。
1.5 部分教师在行为上出现了消极应付变革的现象
新课程更侧重课堂教学的改革,而课堂教学改革的重点则要放在“问题”上,我们在进行实际观察的时候发现,首先是一些教师缺少发现问题的能力和意识,没有自己的主见,主动性较差。二是对待问题缺少科学的态度,比如说对改革中所遇问题下意识地采取拒绝、抵触、回避、忽略等态度。我们还可以发现,教师在进行集体研讨的过程中,表面上气氛十分热烈,但实质上却是各自揣摩,没有真正地敞开心扉、群策群力地开展有效的合作,如此一来,问题的产生不会被及时的发现,更无法得到及时地解决。
2 现代化创新人才培养与促进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
2.1 促进传统教学观念的改革
新时期的人才培养必须要以社会的需求为导向,务必要搞清楚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以及怎样培养这两大问题,而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
2.2 坚持多元化的教育评价
在创新人才的培养中,科学的评价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创新教育建立了包括创新型教师评价、自主设计作业、开放式作业、教师和学生课堂表现评价、档案袋评价、反思日记评价、成果展示评以及实践性作业组成的学生学科评价等构成的学生综合素质日常评价模式。
2.3 积极采取自主合作学习的教学手法,不断研究和创新教学方式
教师的教学设计首先必须要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实施差异性教学,让所有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开展有效的合作学习,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对知识展开激烈的讨论,并得出小组意见和结论,定期将小组打乱重新整合,为小组增添活力。
2.4 保障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改变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方式,要引导和启发学生凭借自己的能力去钻研问题,发现知识中蕴含的规律,培养学生主动汲取知识、运用知识以及创新知识的能力。鼓励学生学会学习、独立学习,特别是要指导学生把维持性学习转变为探索式的创新学习。
2.5 合理更新教学内容
中小学教育不同于大学教育,我们不能自编或者是自主设计课程和教材,但是我们可以在教学内容上做出科学合理的调整,除了完成新课程的教学目标和任务之外,还可以考虑根据学生的爱好、兴趣、未来学业以及职业力量,开办特色班、兴趣班与技能班,结合本地情况以及学生实际情况开办一些有利于学生一专多能复合型人才成长的选修课。
2.6 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要始终将学生的学习与能力的培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不仅是对新课标的有效践行,更是对学生的未来发展负责,对学生的终身学习负责,使学生能够从温室里娇弱的花朵转变为对未来社会建设有用的新型人才。
3 结语
综上所述,加快改革的步伐是一件困难的任务,需要我们积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认清当前形势,坚持不懈、群策群力,始终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以满足学生的需要为立足点,提高自身的综合教育教学水平,才能早日实现传统中小学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变的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1] 黄晓玲.复杂范式对教育研究中“问题诊断”的方法论启示[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3,1.
[2] 朱慕.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的对话[M].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61~162,141.
[3] 叶澜.“新基础教育”论——关于当代中国学校变革的探究与认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240,250.
[4] 张圣华.综含实践活动课:问题与出路——访综合实践活动课一线专家姜平[N].中国教育报,2004.
[5] 杨宏丽.课堂文化冲突的多视角审视[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5).
1 当前我国中小学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对新模式驾驭能力不足,出现了“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
新形势下的中小学教育改革不仅仅是形式上的改革,更是观念上的更新。在教学形式方面,一部分教师盲目丰富教学形式,而一度忽略了教学形式和内容二者之间的密切联系,形式主义作风有再次抬头的趋势,另外在教学内容的处理上,还是始终围绕考试进行设计,对新模式驾驭能力的欠缺已经严重制约着教学的发展,这对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是十分不利的。
1.2 思想观念存在问题
缺乏一定的灵活性,因循守旧,抱残守缺,反对或者是抵触新观念、新方法和新行为,从而制约了人的经济能动性和创新意识,从教育理论来说,十分不利于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更无法吸收新思想和新课程的养分,更无从谈起构建新的认知结构。
1.3 缺乏课堂教学道德目标意识,教学结构不合理
中小学教师“教学道德目标意识”的缺失让教师意识不到新课标的先进性和重要意义,对于课堂教学的定位也十分模糊,意识不到“课堂教学作为一种社会形态整体对于学生现实人生的意义”,许多教师只关注教材任务的完成情况,学生是否能够考取高分等短期目标。
1.4 教师队伍存在配置问题
当前在中小学的教师队伍建设中,我们发现教师的来源比较复杂,而我们要想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就必须要在教师增量的前提下保障优秀的教师来源。
1.5 部分教师在行为上出现了消极应付变革的现象
新课程更侧重课堂教学的改革,而课堂教学改革的重点则要放在“问题”上,我们在进行实际观察的时候发现,首先是一些教师缺少发现问题的能力和意识,没有自己的主见,主动性较差。二是对待问题缺少科学的态度,比如说对改革中所遇问题下意识地采取拒绝、抵触、回避、忽略等态度。我们还可以发现,教师在进行集体研讨的过程中,表面上气氛十分热烈,但实质上却是各自揣摩,没有真正地敞开心扉、群策群力地开展有效的合作,如此一来,问题的产生不会被及时的发现,更无法得到及时地解决。
2 现代化创新人才培养与促进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
2.1 促进传统教学观念的改革
新时期的人才培养必须要以社会的需求为导向,务必要搞清楚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以及怎样培养这两大问题,而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
2.2 坚持多元化的教育评价
在创新人才的培养中,科学的评价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创新教育建立了包括创新型教师评价、自主设计作业、开放式作业、教师和学生课堂表现评价、档案袋评价、反思日记评价、成果展示评以及实践性作业组成的学生学科评价等构成的学生综合素质日常评价模式。
2.3 积极采取自主合作学习的教学手法,不断研究和创新教学方式
教师的教学设计首先必须要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实施差异性教学,让所有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开展有效的合作学习,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对知识展开激烈的讨论,并得出小组意见和结论,定期将小组打乱重新整合,为小组增添活力。
2.4 保障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改变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方式,要引导和启发学生凭借自己的能力去钻研问题,发现知识中蕴含的规律,培养学生主动汲取知识、运用知识以及创新知识的能力。鼓励学生学会学习、独立学习,特别是要指导学生把维持性学习转变为探索式的创新学习。
2.5 合理更新教学内容
中小学教育不同于大学教育,我们不能自编或者是自主设计课程和教材,但是我们可以在教学内容上做出科学合理的调整,除了完成新课程的教学目标和任务之外,还可以考虑根据学生的爱好、兴趣、未来学业以及职业力量,开办特色班、兴趣班与技能班,结合本地情况以及学生实际情况开办一些有利于学生一专多能复合型人才成长的选修课。
2.6 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要始终将学生的学习与能力的培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不仅是对新课标的有效践行,更是对学生的未来发展负责,对学生的终身学习负责,使学生能够从温室里娇弱的花朵转变为对未来社会建设有用的新型人才。
3 结语
综上所述,加快改革的步伐是一件困难的任务,需要我们积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认清当前形势,坚持不懈、群策群力,始终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以满足学生的需要为立足点,提高自身的综合教育教学水平,才能早日实现传统中小学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变的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1] 黄晓玲.复杂范式对教育研究中“问题诊断”的方法论启示[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3,1.
[2] 朱慕.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的对话[M].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61~162,141.
[3] 叶澜.“新基础教育”论——关于当代中国学校变革的探究与认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240,250.
[4] 张圣华.综含实践活动课:问题与出路——访综合实践活动课一线专家姜平[N].中国教育报,2004.
[5] 杨宏丽.课堂文化冲突的多视角审视[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