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踏踏实实做人,老老实实作文
读叶老的文章,最大的感受就是说实话,不做作。叶老一贯倡导“写文章就是说话”(《谈文章的修改》),他赞同把“作文”叫做“写话”的提法,认为“话怎么说,文章就怎么写”(见《写话》);还主张“写完一篇东西”“把稿子念几遍”“对修改大有好处”,因为“用念的办法——也就是用说话的办法来检验写成的稿子,最为方便而且有效”。(《把稿子念几遍》)文集中多次提到这一点,他的文学作品和论文的全部,充分地印证了这一主张,我们并不因为叶老文字的朴实而否定他作品的价值。对照现今的文化学术界,我为很多“写家”们感到汗颜:他们唯恐别人看穿其浅薄,专门拐弯抹角拿大帽子和前卫名词来唬人,动辄来个理念,搬一堆时尚和西化的名词劈头砸下,一个小小的经验,一经粉饰就成了所谓的“模式”且到处侵略,还美其名曰“推广”;一个不大不小的理论框架构建出来,非要起个气势压人的名字,叫“什么什么工程”;本来没有距离,非叫个“零距离”什么的,让人感觉很专业、很高深。很多人总喜欢摆出一副高深莫测的姿态来发言,于是很多文章搬弄名词非到让人难懂的地步才肯罢休。我不知道,作者是不是成心不想让读者明白他的心思和主张。我倒很赞同叶老说的:“实际上随你怎样高深的意思都可以用话说出来,只要你想得清楚,说得明白。所以写话跟意思的浅近高深没有关系,好比写文言跟意思的浅近高深没有关系一样。”看来,拿大帽子、新名词吓人,不仅反映一个人的作文问题,还牵涉到他的品行道德,我们要自觉抵制当今浮躁的、功利化的文风,踏踏实实做人,老老实实作文,用行动捍卫学术和真理的神圣,就等于在文化领域为抵制学术腐败和庸俗世风做贡献,这是每个有良知的知识分子所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从写作的每一个环节上培养学生的习惯
习惯的养成是解决作文诸多问题的根本。叶老非常重视写作习惯的养成,写之前的准备,临写时的安排,写什么和怎么写,以及作文的修改等等,在文集中都有透彻的论述。
写之前的准备功夫,叶老有《拿起笔来之前》专文论及。他认为,写作的难易决定因素是“在动笔以前的准备功夫怎么样。准备功夫够了,要写就写,自然合拍,无所谓难。准备功夫一点儿也没有,或者有一点儿,可是太不到家了,拿起笔来样样都得从头做起,那当然很难了”。他认为要准备三方面:一、在生活中养成精密观察和仔细认识的习惯,这对写记叙文有好处。二、在生活中养成推理、下判断有条理的习惯,这是为论说文提供条件。三、要养成正确的语言习惯。叶老还反复强调“不为写文章,这些习惯本来也得养成”,这些真知灼见,正击中了学生写作弊病的要害。多数学生平时对蓬蓬勃勃的身边生活不留心,身在其中却浅尝辄止,甚至置若罔闻;临到写作时抱怨没东西可写。其实,我们老师自己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尽管整天泡在教育中,但上面布置写总结或论文,就叹息找不到材料云云。不妨想一想,我们观察浮光掠影,做事马马虎虎,过后又不总结反思,如何能对身边的“第一手资料”有深刻印象?临到写作时又怎能不绞尽脑汁而一无所有?准备功夫,我们教师做到位了,才能引导学生扎扎实实地做。
养成正确的语言习惯这点更是为我们所忽视。试想,学生口头结结巴巴,前言不搭后语,很难设想他能写出准确、流畅的文字来;相反,写作好的学生,多数口头表达不会差。叶老反复强调“写文章就是说话,也就是想心思。思想,语言,文字,三样其实是一样”(《谈文章的修改》),实在是很有见地的。没有想清楚就写,必然东一言西一语,偏离中心;没有想清楚就说,也必然结结巴巴。所以,学生说话的常规锻炼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要从说话入手,锤炼口头功夫,提醒他们时时处处注意养成正确的语言习惯,如此下去,作文必然大有长进。
“想清楚才能写清楚”是叶老谈写作前的安排习惯中最重要的观点。“不想就写,那是没有的事。没想清楚就写,却是常有的事。自以为想清楚了,其实没想清楚,也是常有的事”,“边写边想,边想边写。这样地想,本该是动笔以前的事,现在却拿来就写在纸上了”,这个坏习惯,现在不是仍在继续戕害着学生吗?所以,我们要重视对学生“想清楚然后写”的习惯培养。
“写文章就是说话,也就是想心思。思想,语言,文字,三样其实是一样。若说写文章不妨马虎,那就等于说想心思不妨马虎”,“修改文章不是什么雕虫小技,其实就是修改思想,要它想得更正确,更完美”。(《谈文章的修改》)我们普遍不重视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习惯养成,以自己的批改代替学生修改的做法至今仍大行其道,我们这样做,有一个问题必须明白,长此下去,后果是对学生有害无益。
总之,作文教学要把习惯培养放在首位,“实际生活充实了,种种习惯养成了,写文章就会像活水那样自然地流了”,这就是古人所谓的“功夫在诗外”。我们要站在培养“人”的高度去培养“文”,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和文风,写作教学的思路才能走出当今窄仄的技术主义的阴暗小巷,走向明媚广阔的新天地。
读叶老的文章,最大的感受就是说实话,不做作。叶老一贯倡导“写文章就是说话”(《谈文章的修改》),他赞同把“作文”叫做“写话”的提法,认为“话怎么说,文章就怎么写”(见《写话》);还主张“写完一篇东西”“把稿子念几遍”“对修改大有好处”,因为“用念的办法——也就是用说话的办法来检验写成的稿子,最为方便而且有效”。(《把稿子念几遍》)文集中多次提到这一点,他的文学作品和论文的全部,充分地印证了这一主张,我们并不因为叶老文字的朴实而否定他作品的价值。对照现今的文化学术界,我为很多“写家”们感到汗颜:他们唯恐别人看穿其浅薄,专门拐弯抹角拿大帽子和前卫名词来唬人,动辄来个理念,搬一堆时尚和西化的名词劈头砸下,一个小小的经验,一经粉饰就成了所谓的“模式”且到处侵略,还美其名曰“推广”;一个不大不小的理论框架构建出来,非要起个气势压人的名字,叫“什么什么工程”;本来没有距离,非叫个“零距离”什么的,让人感觉很专业、很高深。很多人总喜欢摆出一副高深莫测的姿态来发言,于是很多文章搬弄名词非到让人难懂的地步才肯罢休。我不知道,作者是不是成心不想让读者明白他的心思和主张。我倒很赞同叶老说的:“实际上随你怎样高深的意思都可以用话说出来,只要你想得清楚,说得明白。所以写话跟意思的浅近高深没有关系,好比写文言跟意思的浅近高深没有关系一样。”看来,拿大帽子、新名词吓人,不仅反映一个人的作文问题,还牵涉到他的品行道德,我们要自觉抵制当今浮躁的、功利化的文风,踏踏实实做人,老老实实作文,用行动捍卫学术和真理的神圣,就等于在文化领域为抵制学术腐败和庸俗世风做贡献,这是每个有良知的知识分子所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从写作的每一个环节上培养学生的习惯
习惯的养成是解决作文诸多问题的根本。叶老非常重视写作习惯的养成,写之前的准备,临写时的安排,写什么和怎么写,以及作文的修改等等,在文集中都有透彻的论述。
写之前的准备功夫,叶老有《拿起笔来之前》专文论及。他认为,写作的难易决定因素是“在动笔以前的准备功夫怎么样。准备功夫够了,要写就写,自然合拍,无所谓难。准备功夫一点儿也没有,或者有一点儿,可是太不到家了,拿起笔来样样都得从头做起,那当然很难了”。他认为要准备三方面:一、在生活中养成精密观察和仔细认识的习惯,这对写记叙文有好处。二、在生活中养成推理、下判断有条理的习惯,这是为论说文提供条件。三、要养成正确的语言习惯。叶老还反复强调“不为写文章,这些习惯本来也得养成”,这些真知灼见,正击中了学生写作弊病的要害。多数学生平时对蓬蓬勃勃的身边生活不留心,身在其中却浅尝辄止,甚至置若罔闻;临到写作时抱怨没东西可写。其实,我们老师自己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尽管整天泡在教育中,但上面布置写总结或论文,就叹息找不到材料云云。不妨想一想,我们观察浮光掠影,做事马马虎虎,过后又不总结反思,如何能对身边的“第一手资料”有深刻印象?临到写作时又怎能不绞尽脑汁而一无所有?准备功夫,我们教师做到位了,才能引导学生扎扎实实地做。
养成正确的语言习惯这点更是为我们所忽视。试想,学生口头结结巴巴,前言不搭后语,很难设想他能写出准确、流畅的文字来;相反,写作好的学生,多数口头表达不会差。叶老反复强调“写文章就是说话,也就是想心思。思想,语言,文字,三样其实是一样”(《谈文章的修改》),实在是很有见地的。没有想清楚就写,必然东一言西一语,偏离中心;没有想清楚就说,也必然结结巴巴。所以,学生说话的常规锻炼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要从说话入手,锤炼口头功夫,提醒他们时时处处注意养成正确的语言习惯,如此下去,作文必然大有长进。
“想清楚才能写清楚”是叶老谈写作前的安排习惯中最重要的观点。“不想就写,那是没有的事。没想清楚就写,却是常有的事。自以为想清楚了,其实没想清楚,也是常有的事”,“边写边想,边想边写。这样地想,本该是动笔以前的事,现在却拿来就写在纸上了”,这个坏习惯,现在不是仍在继续戕害着学生吗?所以,我们要重视对学生“想清楚然后写”的习惯培养。
“写文章就是说话,也就是想心思。思想,语言,文字,三样其实是一样。若说写文章不妨马虎,那就等于说想心思不妨马虎”,“修改文章不是什么雕虫小技,其实就是修改思想,要它想得更正确,更完美”。(《谈文章的修改》)我们普遍不重视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习惯养成,以自己的批改代替学生修改的做法至今仍大行其道,我们这样做,有一个问题必须明白,长此下去,后果是对学生有害无益。
总之,作文教学要把习惯培养放在首位,“实际生活充实了,种种习惯养成了,写文章就会像活水那样自然地流了”,这就是古人所谓的“功夫在诗外”。我们要站在培养“人”的高度去培养“文”,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和文风,写作教学的思路才能走出当今窄仄的技术主义的阴暗小巷,走向明媚广阔的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