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作文部分)断想

来源 :阅读与鉴赏(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ulili19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踏踏实实做人,老老实实作文
  
  读叶老的文章,最大的感受就是说实话,不做作。叶老一贯倡导“写文章就是说话”(《谈文章的修改》),他赞同把“作文”叫做“写话”的提法,认为“话怎么说,文章就怎么写”(见《写话》);还主张“写完一篇东西”“把稿子念几遍”“对修改大有好处”,因为“用念的办法——也就是用说话的办法来检验写成的稿子,最为方便而且有效”。(《把稿子念几遍》)文集中多次提到这一点,他的文学作品和论文的全部,充分地印证了这一主张,我们并不因为叶老文字的朴实而否定他作品的价值。对照现今的文化学术界,我为很多“写家”们感到汗颜:他们唯恐别人看穿其浅薄,专门拐弯抹角拿大帽子和前卫名词来唬人,动辄来个理念,搬一堆时尚和西化的名词劈头砸下,一个小小的经验,一经粉饰就成了所谓的“模式”且到处侵略,还美其名曰“推广”;一个不大不小的理论框架构建出来,非要起个气势压人的名字,叫“什么什么工程”;本来没有距离,非叫个“零距离”什么的,让人感觉很专业、很高深。很多人总喜欢摆出一副高深莫测的姿态来发言,于是很多文章搬弄名词非到让人难懂的地步才肯罢休。我不知道,作者是不是成心不想让读者明白他的心思和主张。我倒很赞同叶老说的:“实际上随你怎样高深的意思都可以用话说出来,只要你想得清楚,说得明白。所以写话跟意思的浅近高深没有关系,好比写文言跟意思的浅近高深没有关系一样。”看来,拿大帽子、新名词吓人,不仅反映一个人的作文问题,还牵涉到他的品行道德,我们要自觉抵制当今浮躁的、功利化的文风,踏踏实实做人,老老实实作文,用行动捍卫学术和真理的神圣,就等于在文化领域为抵制学术腐败和庸俗世风做贡献,这是每个有良知的知识分子所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从写作的每一个环节上培养学生的习惯
  
  习惯的养成是解决作文诸多问题的根本。叶老非常重视写作习惯的养成,写之前的准备,临写时的安排,写什么和怎么写,以及作文的修改等等,在文集中都有透彻的论述。
  写之前的准备功夫,叶老有《拿起笔来之前》专文论及。他认为,写作的难易决定因素是“在动笔以前的准备功夫怎么样。准备功夫够了,要写就写,自然合拍,无所谓难。准备功夫一点儿也没有,或者有一点儿,可是太不到家了,拿起笔来样样都得从头做起,那当然很难了”。他认为要准备三方面:一、在生活中养成精密观察和仔细认识的习惯,这对写记叙文有好处。二、在生活中养成推理、下判断有条理的习惯,这是为论说文提供条件。三、要养成正确的语言习惯。叶老还反复强调“不为写文章,这些习惯本来也得养成”,这些真知灼见,正击中了学生写作弊病的要害。多数学生平时对蓬蓬勃勃的身边生活不留心,身在其中却浅尝辄止,甚至置若罔闻;临到写作时抱怨没东西可写。其实,我们老师自己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尽管整天泡在教育中,但上面布置写总结或论文,就叹息找不到材料云云。不妨想一想,我们观察浮光掠影,做事马马虎虎,过后又不总结反思,如何能对身边的“第一手资料”有深刻印象?临到写作时又怎能不绞尽脑汁而一无所有?准备功夫,我们教师做到位了,才能引导学生扎扎实实地做。
  养成正确的语言习惯这点更是为我们所忽视。试想,学生口头结结巴巴,前言不搭后语,很难设想他能写出准确、流畅的文字来;相反,写作好的学生,多数口头表达不会差。叶老反复强调“写文章就是说话,也就是想心思。思想,语言,文字,三样其实是一样”(《谈文章的修改》),实在是很有见地的。没有想清楚就写,必然东一言西一语,偏离中心;没有想清楚就说,也必然结结巴巴。所以,学生说话的常规锻炼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要从说话入手,锤炼口头功夫,提醒他们时时处处注意养成正确的语言习惯,如此下去,作文必然大有长进。
  “想清楚才能写清楚”是叶老谈写作前的安排习惯中最重要的观点。“不想就写,那是没有的事。没想清楚就写,却是常有的事。自以为想清楚了,其实没想清楚,也是常有的事”,“边写边想,边想边写。这样地想,本该是动笔以前的事,现在却拿来就写在纸上了”,这个坏习惯,现在不是仍在继续戕害着学生吗?所以,我们要重视对学生“想清楚然后写”的习惯培养。
  “写文章就是说话,也就是想心思。思想,语言,文字,三样其实是一样。若说写文章不妨马虎,那就等于说想心思不妨马虎”,“修改文章不是什么雕虫小技,其实就是修改思想,要它想得更正确,更完美”。(《谈文章的修改》)我们普遍不重视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习惯养成,以自己的批改代替学生修改的做法至今仍大行其道,我们这样做,有一个问题必须明白,长此下去,后果是对学生有害无益。
  总之,作文教学要把习惯培养放在首位,“实际生活充实了,种种习惯养成了,写文章就会像活水那样自然地流了”,这就是古人所谓的“功夫在诗外”。我们要站在培养“人”的高度去培养“文”,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和文风,写作教学的思路才能走出当今窄仄的技术主义的阴暗小巷,走向明媚广阔的新天地。
其他文献
“绿色作文”,是从“绿色食品”里借来的它是相对于传统作文教学中千人一面千部一腔千篇一律的“灰色作文”而言它反对矫情假大空,无种种清规戒律,追求真实趣让学生的心情和思想从笔尖流淌出来,在自然轻松的状态下进行情感流露,使他们的作文充满勃勃生机!  “绿色作文”的出现,为我们深陷“一切为了考试”的泥淖中不能自拔的作文教学带来一股清新之风叶圣陶先生说过:“作文不是为了考试,作文不是生活的点缀,而是生活的必
社会诚信危机的出现,使当代大学生的诚信理想与社会现实发生了矛盾、诚信理想与诚信实践出现了脱节,大学生失信现象日趋严重。分析大学生诚信价值观现状的成因,并提出具有针
路基路面工程是道路桥梁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之一。依据CDIO教学模式和教学大纲,以路基路面工程课程为例,从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八年级上册)一文中有一句“遂迷,不复得路”,其中的“遂”字,教科书上解释为“终于”。而与之相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中对这句话的翻译为“竟然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显然,在这里是把“遂”解释为“竟,竟然”了。“终于”与“竟然”意思截然不同,那这里的“遂”到底该作何解呢?  笔者查阅了一些资料,试图找到答案。《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对“遂”
新世纪以来,《红楼梦》这本奇书再次掀起高潮,成为人们街谈巷议的热门话题。首先是中央电视台“艺术人生”栏目策划“红楼梦20年再聚首”,下全国“通缉令”,寻访红楼人物扮演者的下落;其次是刘心武在中央电视台开讲,语不惊人死不休,揭秘秦可卿;再者是《红楼梦》要重新拍摄,导演已经锁定,俊男美女云集,进行全国选拔。  中学生通过各种渠道对《红楼梦》的人物形象、主题思想都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对《红楼梦》背后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