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开发具有冀南特色的、通俗易懂的、科学实用的校本课程,向学生普及生活和社会中的化学基础知识,弥补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内容的不足,从而拓展学生视野,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本文结合我校实际谈谈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做法。
[关键词]自主;适宜性;校本课程
一、中学化学开展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
校本课程(School-basedCurriculum )是20世纪70年代在英美等发达国家开始受到广泛重视的一种课程形式。它是由学校根据教育教学理论,结合学校教育教学的实际和学生发展的需要,自主开发的课程,它与国家课程是一种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关系。本课程开发是针对国家课程开发的局限性而采取的一种与国家课程开发相对应的课程开发策略,是国家课程开发的重要补充,其最终目的是通过不断优化课程权力与资源配置来提高教育的效益和教育适应变革的能力,从而达到弥补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不足、满足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无法满足的那部分学生发展需求的目的。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我国课程政策发生了重大转变。当前正处在由原来的中央集权制的课程管理模式向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模式转变的关键时期,大力开展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化学作为高中科学教育的重要领域之一,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具有深厚的物质基础,可以扩大学生知识面,拓展学生视野,提高学生化学科学素养。这样,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就共同构成了一个功能上各有侧重、各有分工的有机课程整体。与国家课程相比,校本课程在整个课程计划中处于一种辅助性的地位。但是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来看,这种补充是必不可少的,也是不可替代的,對于学校而言,校本课程不是可有可无的,更是必须开设的。因此,开展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研究,具有带动、示范和辐射作用。
二、中学化学校本课程的设置
校本课程开发的问题可以是教师的教学问题、教材中的问题、学校本身的问题等,它可由教师或学生提出,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讨论与交流,制定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设想、构想,并付诸实践、得出结论。我校的化学校本课程从形式上分为课程拓展部分和综合实践活动部分两大类。一是课程拓展部分:课程类型:改编型课程。主要是立足学生生活,从日常实际出发,本研究成果作为国家课程的补充,由教师利用改编型课程——《化学与人类健康(选修本)》在课堂教学中进行补充与渗透,学生还可以通过课外阅读来加深对“化学是人类进步的关键”的理解,从而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广泛而浓厚的兴趣,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二是综合实践部分,课程类型: 自编型课程。以我市传统的支柱性产业及污染为基础,结合学生实际进行编写或由学生自编自演,以不同地域区域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传统的支柱性产业及污染为主要课程资源和以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化学课程资源编写校本课程——《化学与社会(选读本)》,并引导学生从传统的支柱性产业以及污染与整治的角度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如研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我们还应毒品预防教育的需要为学生编写了《青少年禁毒教育读本》供学生课外阅读,并为学生开设专题讲座,进而为构建文明、平安、和谐武安服务,为当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服务。
三、中学化学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注意的原则
1.一致性原则。校本课程开发作为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实现学校培养目标为其自身的根本任务,这与国家课程开发完全相吻合。国家课程开发在解决课程的基础性与统一性方面具有优势,是国家对各级各类学校的基本原则性要求,其主体是忽略差异性而寻求共同性。而课程开发侧重于学校实际,谋求师生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因此,校本课程开发,必须以国家制定的教育目标为课程开发活动的准则与导向,以防止校本课程开发活动偏离国家的教育方针。
2.适宜性原则。校本课程开发,应因地、因时、因校循序渐进,量力而行,切忌盲目照搬。不同学校在地域特点、师资质量、学校经费、教学设备、社会物质环境及精神文化环境等方面不尽相同,而且不同区域的学校,学生的文化背景以及对校本课程的价值取向也存在着差异。为此,进行校本课程开发时学校必须正确评估自身的优势与劣势,要依据学校自身的特点,尽量突出学校的优势,以提高校本课程开发的成功率。
3.过程性原则。校本课程不是现成的教书,而是教师为学生提供的学习机会,是师生互动过程中产生的经验。换言之,校本课程不仅包括了知识,也包括了学习者占有和获取知识的主体活动过程,校本课程知识正是在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和学生与社会之间社会性交往的过程中产生的,是对这个过程的经验总结和认识的升华。因此,不能把校本课程看成是学生必须完全接受的对象和内容,而更看重学生对开发过程的体验。
4.主体性原则。校本课程既然是关于过程的经验,就要求教师更好地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引导学生全面参与这个过程,时刻关注学习者对学习过程的体验和反省,这无形中拉近了校本课程与学习者生活世界的距离,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习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促进了校本课程内容的建构与发展。
总之,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根据自己的教育哲学思想,结合教育实际自主进行的课程开发,其主要特征在于充分考虑到教师的积极参与、学生的认知背景和需要、学校的主客观条件及其所处地区的经济与文化水平,凸现出学校自身特色,这是社会进步、科技发展、教育变革的客观要求,是国家课程开发的重要补充,必将给中小学教育教学带来广阔的发展前景,给化学教育教学带来勃勃生机。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M].2001,(6).
[2]姜平 主编.学校课程开发[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教育部.中学化学课程标准[M].人民教育出版社.
[4]吴刚平.校本课程开发的定性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00,(7).
[5]郑金洲.认识“校本”[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5).
[6]刘电芝,阳泽.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模式与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2001,(6).
[关键词]自主;适宜性;校本课程
一、中学化学开展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
校本课程(School-basedCurriculum )是20世纪70年代在英美等发达国家开始受到广泛重视的一种课程形式。它是由学校根据教育教学理论,结合学校教育教学的实际和学生发展的需要,自主开发的课程,它与国家课程是一种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关系。本课程开发是针对国家课程开发的局限性而采取的一种与国家课程开发相对应的课程开发策略,是国家课程开发的重要补充,其最终目的是通过不断优化课程权力与资源配置来提高教育的效益和教育适应变革的能力,从而达到弥补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不足、满足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无法满足的那部分学生发展需求的目的。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我国课程政策发生了重大转变。当前正处在由原来的中央集权制的课程管理模式向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模式转变的关键时期,大力开展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化学作为高中科学教育的重要领域之一,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具有深厚的物质基础,可以扩大学生知识面,拓展学生视野,提高学生化学科学素养。这样,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就共同构成了一个功能上各有侧重、各有分工的有机课程整体。与国家课程相比,校本课程在整个课程计划中处于一种辅助性的地位。但是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来看,这种补充是必不可少的,也是不可替代的,對于学校而言,校本课程不是可有可无的,更是必须开设的。因此,开展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研究,具有带动、示范和辐射作用。
二、中学化学校本课程的设置
校本课程开发的问题可以是教师的教学问题、教材中的问题、学校本身的问题等,它可由教师或学生提出,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讨论与交流,制定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设想、构想,并付诸实践、得出结论。我校的化学校本课程从形式上分为课程拓展部分和综合实践活动部分两大类。一是课程拓展部分:课程类型:改编型课程。主要是立足学生生活,从日常实际出发,本研究成果作为国家课程的补充,由教师利用改编型课程——《化学与人类健康(选修本)》在课堂教学中进行补充与渗透,学生还可以通过课外阅读来加深对“化学是人类进步的关键”的理解,从而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广泛而浓厚的兴趣,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二是综合实践部分,课程类型: 自编型课程。以我市传统的支柱性产业及污染为基础,结合学生实际进行编写或由学生自编自演,以不同地域区域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传统的支柱性产业及污染为主要课程资源和以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化学课程资源编写校本课程——《化学与社会(选读本)》,并引导学生从传统的支柱性产业以及污染与整治的角度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如研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我们还应毒品预防教育的需要为学生编写了《青少年禁毒教育读本》供学生课外阅读,并为学生开设专题讲座,进而为构建文明、平安、和谐武安服务,为当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服务。
三、中学化学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注意的原则
1.一致性原则。校本课程开发作为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实现学校培养目标为其自身的根本任务,这与国家课程开发完全相吻合。国家课程开发在解决课程的基础性与统一性方面具有优势,是国家对各级各类学校的基本原则性要求,其主体是忽略差异性而寻求共同性。而课程开发侧重于学校实际,谋求师生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因此,校本课程开发,必须以国家制定的教育目标为课程开发活动的准则与导向,以防止校本课程开发活动偏离国家的教育方针。
2.适宜性原则。校本课程开发,应因地、因时、因校循序渐进,量力而行,切忌盲目照搬。不同学校在地域特点、师资质量、学校经费、教学设备、社会物质环境及精神文化环境等方面不尽相同,而且不同区域的学校,学生的文化背景以及对校本课程的价值取向也存在着差异。为此,进行校本课程开发时学校必须正确评估自身的优势与劣势,要依据学校自身的特点,尽量突出学校的优势,以提高校本课程开发的成功率。
3.过程性原则。校本课程不是现成的教书,而是教师为学生提供的学习机会,是师生互动过程中产生的经验。换言之,校本课程不仅包括了知识,也包括了学习者占有和获取知识的主体活动过程,校本课程知识正是在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和学生与社会之间社会性交往的过程中产生的,是对这个过程的经验总结和认识的升华。因此,不能把校本课程看成是学生必须完全接受的对象和内容,而更看重学生对开发过程的体验。
4.主体性原则。校本课程既然是关于过程的经验,就要求教师更好地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引导学生全面参与这个过程,时刻关注学习者对学习过程的体验和反省,这无形中拉近了校本课程与学习者生活世界的距离,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习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促进了校本课程内容的建构与发展。
总之,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根据自己的教育哲学思想,结合教育实际自主进行的课程开发,其主要特征在于充分考虑到教师的积极参与、学生的认知背景和需要、学校的主客观条件及其所处地区的经济与文化水平,凸现出学校自身特色,这是社会进步、科技发展、教育变革的客观要求,是国家课程开发的重要补充,必将给中小学教育教学带来广阔的发展前景,给化学教育教学带来勃勃生机。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M].2001,(6).
[2]姜平 主编.学校课程开发[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教育部.中学化学课程标准[M].人民教育出版社.
[4]吴刚平.校本课程开发的定性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00,(7).
[5]郑金洲.认识“校本”[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5).
[6]刘电芝,阳泽.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模式与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2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