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非洲最古老的国家之一,摩洛哥有太多值得游览的地方,北非花园马拉喀什,蓝色山城舍夫沙万,“全球最浪漫的十大城市”之一非斯古城,独特的撒哈拉大漠风光……众多的名胜古迹和迷人的自然风光每年吸引着数百万游客前来观光。
美如画的索维拉
索维拉在阿拉伯语中是“美如画”的意思,这名字不是白得的—在午后的阳光下,随处可见白色的海鸥凌空翱翔,蓝色的渔船来往穿梭;充满沧桑感的城堡和炮塔、迷宫般的生活区,还有宁静的广场和艺术作坊,无不让人心驰神往。在索维拉,什么也不用干,随意走走,晒晒太阳,便是美好的享受。
德吉玛广场曾经是刑场,如今是最神奇的舞台—远远便能听到卖艺人绘声绘色地演绎:“Hi,come!”他在邀请过路人一试身手。耍蛇人、相士巫婆、流动小贩、江湖郎中、卖水人、画手绘的,甚至拔牙的,各色人物每天充斥其中;而衣着时尚、大惊小怪的欧美游客是这个广场上的另类角色。很难说清谁是这个舞台上的演员,谁又是看客。其实,多少个世纪以来,往返于撒哈拉和西非商道上的异乡客就如同今天来自世界各地的游人一样,把多少在广场上见到的奇闻逸事带回了远方的家乡。
广场是老城麦地那最有活力的地方,但还不能真正反映马拉喀什普通人的生活状态。要想感受老城普通人的生活和马拉喀什积蓄千年的当地风情,还得在广场附近的街巷里走一遭。在这犹如迷宫般的麦地那街巷里面随意兜兜转转,你能撞见技术精湛的老手艺人、固执而热情的店主、蒙着面纱对镜头很反感的妇女、赶着毛驴运货的老搬运工……这些人和岔路众多的红色老街巷才是最接地气的马拉喀什。
德吉玛广场是马拉喀什的精神中心,随着夜幕降临,这个精神中心越发魔幻起来。手推车从广场的四面八方飞奔而来,每辆手推车后面都是一堆铁桶、支架、帆布和桌板。在震耳欲聋的铁锤敲打声中,大家匆忙搭建起几十个小吃摊。烧烤砂锅、什锦果汁、各式排档一字排开,最具特色的是羊杂碎和煮蜗牛,一个个羊头摆放在档口前,勾引着每个路过者的食欲,热气腾腾的羊杂看过去虽卖相不佳,但让人有食欲。煮蜗牛则是另一种体验,不同于法式“焗蜗牛”,这里用的是加水的大锅和某种香料将蜗牛煮熟。蜗牛本身没什么味道,汤汁却有种腥味,肉质则好像嚼厌了的口香糖。你可以穿梭于各个摊位间讨价还价,也可以爬上周边视野最好的咖啡厅,在挤满人的露台边缘等待一个位置,坐下来慢慢欣赏这千姿百态的夜间集市。远处小吃摊的炊烟慢慢升起,我已然恍惚,不知自己到底身处何年何月。相信我,只有身处其中,你才能体会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伊利亚斯·卡内提在《聆听马拉喀什》一书中所说的那句话:“如果没有德吉玛广场,马拉喀什不过又是一个平淡无奇的摩洛哥城市。”
情迷撒哈拉
作为这个星球范围最大的生命禁区,撒哈拉承载了许多人挑战自身极限的梦想。从马拉喀什启程,一路奔赴撒哈拉沙漠,在通向“沙漠之门”瓦尔扎扎特的路上,势必会经过摩洛哥最美的古村落艾本哈杜村。198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艾本哈杜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使其备受保护。同时,这份遗世独立的寂寥,使艾本哈杜先后成为多部好莱坞大片的拍摄外景。在这样一座不知是落后于现代还是超越于现代的整体建筑中行走,颇有种身处另一个维度的感觉。从山顶俯视山下的田园绿洲,河水流经的新城,寸草不生的旷野,白雪皑皑的阿特拉斯,一览无遗,这种苍茫久远,让人心生敬畏。
撒哈拉是人一生必到的50个地方之一,是许多行者终其一生的梦想。三毛笔下的撒哈拉沙漠是那么浪漫,到摩洛哥就不能不去看一看撒哈拉。据说,这里每天晚上的阵风会将沙漠表面的浮沙卷起,所有车辆轧过的痕迹都将不复存在。第二天清晨,只留下层层叠叠的沙纹,和不断变换位置的沙丘,就像处女地一般,诱惑着探险者重新留下自己的足迹。记得有人说过,在沙漠比在闹市更容易体会到幸福。我认为,在撒哈拉,尤其如此。 非斯感官之旅
米其林旅游指南中关于非斯是这样描述的:“如果你只能选择一座摩洛哥城市去看看,那你就去非斯吧。”非斯是摩洛哥人的骄傲,承载着摩洛哥的过去与现在。这里有装饰着马赛克锦砖的华丽庭院,也有狭窄黑暗、疮痍斑斑的巷道迷宫。如果说马拉喀什已经变成《一千零一夜》的迪斯尼版,那非斯就是《一千零一夜》的现实版。非斯这座城市散发的特质,让人着迷。
迷路在这里是常有的事,但这迷失的感觉却特别令人兴奋,你会邂逅在街角祈祷的当地人,瞥见阳台迎风飘扬的彩色布衫,似乎总有令人惊喜的景致就在街道转角处等待你。与希腊的蓝白小镇圣托里尼不同,其实舍夫沙万并不像人们想象中那般精致,也并非处处皆蓝。但正是这些稍有违和的生活气息,加上随意的杂乱感,反而让一切显得更完美了。走累了,在其中一间咖啡店点一杯薄荷茶,在袅袅的茶香中,清真寺的诵经声准时响起,眼前的蓝色也被镀上了一层温暖的黄昏色,慢慢暗下去,小镇就要入睡了。在这样的地方做梦,梦境也应该是蓝色的吧?
美如画的索维拉
索维拉在阿拉伯语中是“美如画”的意思,这名字不是白得的—在午后的阳光下,随处可见白色的海鸥凌空翱翔,蓝色的渔船来往穿梭;充满沧桑感的城堡和炮塔、迷宫般的生活区,还有宁静的广场和艺术作坊,无不让人心驰神往。在索维拉,什么也不用干,随意走走,晒晒太阳,便是美好的享受。

德吉玛广场曾经是刑场,如今是最神奇的舞台—远远便能听到卖艺人绘声绘色地演绎:“Hi,come!”他在邀请过路人一试身手。耍蛇人、相士巫婆、流动小贩、江湖郎中、卖水人、画手绘的,甚至拔牙的,各色人物每天充斥其中;而衣着时尚、大惊小怪的欧美游客是这个广场上的另类角色。很难说清谁是这个舞台上的演员,谁又是看客。其实,多少个世纪以来,往返于撒哈拉和西非商道上的异乡客就如同今天来自世界各地的游人一样,把多少在广场上见到的奇闻逸事带回了远方的家乡。
广场是老城麦地那最有活力的地方,但还不能真正反映马拉喀什普通人的生活状态。要想感受老城普通人的生活和马拉喀什积蓄千年的当地风情,还得在广场附近的街巷里走一遭。在这犹如迷宫般的麦地那街巷里面随意兜兜转转,你能撞见技术精湛的老手艺人、固执而热情的店主、蒙着面纱对镜头很反感的妇女、赶着毛驴运货的老搬运工……这些人和岔路众多的红色老街巷才是最接地气的马拉喀什。
德吉玛广场是马拉喀什的精神中心,随着夜幕降临,这个精神中心越发魔幻起来。手推车从广场的四面八方飞奔而来,每辆手推车后面都是一堆铁桶、支架、帆布和桌板。在震耳欲聋的铁锤敲打声中,大家匆忙搭建起几十个小吃摊。烧烤砂锅、什锦果汁、各式排档一字排开,最具特色的是羊杂碎和煮蜗牛,一个个羊头摆放在档口前,勾引着每个路过者的食欲,热气腾腾的羊杂看过去虽卖相不佳,但让人有食欲。煮蜗牛则是另一种体验,不同于法式“焗蜗牛”,这里用的是加水的大锅和某种香料将蜗牛煮熟。蜗牛本身没什么味道,汤汁却有种腥味,肉质则好像嚼厌了的口香糖。你可以穿梭于各个摊位间讨价还价,也可以爬上周边视野最好的咖啡厅,在挤满人的露台边缘等待一个位置,坐下来慢慢欣赏这千姿百态的夜间集市。远处小吃摊的炊烟慢慢升起,我已然恍惚,不知自己到底身处何年何月。相信我,只有身处其中,你才能体会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伊利亚斯·卡内提在《聆听马拉喀什》一书中所说的那句话:“如果没有德吉玛广场,马拉喀什不过又是一个平淡无奇的摩洛哥城市。”
情迷撒哈拉
作为这个星球范围最大的生命禁区,撒哈拉承载了许多人挑战自身极限的梦想。从马拉喀什启程,一路奔赴撒哈拉沙漠,在通向“沙漠之门”瓦尔扎扎特的路上,势必会经过摩洛哥最美的古村落艾本哈杜村。198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艾本哈杜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使其备受保护。同时,这份遗世独立的寂寥,使艾本哈杜先后成为多部好莱坞大片的拍摄外景。在这样一座不知是落后于现代还是超越于现代的整体建筑中行走,颇有种身处另一个维度的感觉。从山顶俯视山下的田园绿洲,河水流经的新城,寸草不生的旷野,白雪皑皑的阿特拉斯,一览无遗,这种苍茫久远,让人心生敬畏。
撒哈拉是人一生必到的50个地方之一,是许多行者终其一生的梦想。三毛笔下的撒哈拉沙漠是那么浪漫,到摩洛哥就不能不去看一看撒哈拉。据说,这里每天晚上的阵风会将沙漠表面的浮沙卷起,所有车辆轧过的痕迹都将不复存在。第二天清晨,只留下层层叠叠的沙纹,和不断变换位置的沙丘,就像处女地一般,诱惑着探险者重新留下自己的足迹。记得有人说过,在沙漠比在闹市更容易体会到幸福。我认为,在撒哈拉,尤其如此。 非斯感官之旅
米其林旅游指南中关于非斯是这样描述的:“如果你只能选择一座摩洛哥城市去看看,那你就去非斯吧。”非斯是摩洛哥人的骄傲,承载着摩洛哥的过去与现在。这里有装饰着马赛克锦砖的华丽庭院,也有狭窄黑暗、疮痍斑斑的巷道迷宫。如果说马拉喀什已经变成《一千零一夜》的迪斯尼版,那非斯就是《一千零一夜》的现实版。非斯这座城市散发的特质,让人着迷。

迷路在这里是常有的事,但这迷失的感觉却特别令人兴奋,你会邂逅在街角祈祷的当地人,瞥见阳台迎风飘扬的彩色布衫,似乎总有令人惊喜的景致就在街道转角处等待你。与希腊的蓝白小镇圣托里尼不同,其实舍夫沙万并不像人们想象中那般精致,也并非处处皆蓝。但正是这些稍有违和的生活气息,加上随意的杂乱感,反而让一切显得更完美了。走累了,在其中一间咖啡店点一杯薄荷茶,在袅袅的茶香中,清真寺的诵经声准时响起,眼前的蓝色也被镀上了一层温暖的黄昏色,慢慢暗下去,小镇就要入睡了。在这样的地方做梦,梦境也应该是蓝色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