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悟先辈人生 发扬伟大抗战精神

来源 :湖北教育·中小学党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raC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蕲春县张体学中学积极探索红色文化教育新路径,通过开发校本课程、开展特色活动、建设红色阵地,奏响红色教育主旋律,引领共青团员、少先队员铭记党的光辉历史。通过传承红色基因,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培养学生把对革命先辈的无限敬仰化为成长和学习的动力,不忘肩负的历史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开发校本课程,传承红色基因
  学校自更名初,就着力于红色校本课程的开发。学校党支部组织党员教师,积极主动参与编写《张体学中学》一书。该书以传承伟大抗战精神为使命,介绍了新四军鄂豫挺进纵队鄂东独立团政委张体学率部进入蕲春,帮助当地建立地方抗日武装的一系列历史事件。师生利用“天天读”时间大声朗读这本书成了校园生活的习惯,学校德育处定期组织学生写读后感,精心挑选优秀作品制作展板,让学生对这段历史记忆更深刻、理解更深厚。
  “三打彭思桥”战斗根据地在枫树林塆(今张体学中学所在地),学校组织师生以连环画的形式,绘制近50幅描绘战士们浴血奋战、消灭日寇的画作,并整理成《三打彭思桥》连环组画一书,收藏在张体学纪念馆,深受参观人员的好评。《三打彭思桥》故事及漫画先后被“学习强国”湖北学习平台、蕲春电视台报道。
  “欢迎来到张体学纪念馆,请大家随我往前走,瞻仰他的英勇形象,了解他的峥嵘岁月……”在张体学纪念馆展厅,小小讲解员绘声绘色地讲起了张体学的革命事迹,他们的讲解受到来访人员的肯定和掌声。新纪念馆建好后,学校开设“争当讲解员”校本课程。为培养优秀的小讲解员,学校聘任两名优秀青年教师专门培养“小小红色讲解员”。教師现场讲授语言技巧、接待礼仪,进行一对一演练,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学党史,并逐步掌握讲解技巧,完成从党史学习者到讲解者的身份转变。
  开展特色活动,弘扬伟大抗战精神
  每年4月,学校组织全校师生开展“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精神”远足活动。共青团员、少先队员高举队旗,徒步20里前往张体学曾多次率部进驻的蒋家山。在蒋家山革命烈士陵园纪念碑前,全校师生敬献花篮,默哀祭扫,重温入队、入团誓词,师生队伍整齐,垂手站立,充满仪式感。在纪念碑广场,党支部书记、副书记为全校师生讲党课。远足拉练活动同缅怀先烈结合,既锻炼学生意志,又让学生深刻铭记英雄的精神。5月,学校各中队开展“美化环境,争当先锋”校外劳动教育,引导学生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学习张体学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作风,将学校周边环境清理得干净整洁。7月,学校组织师生代表赴高山铺战役遗址,学党史,重温入队、入团、入党誓词,学习革命烈士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每月学校都会开展“红色诗词诵读”活动,并制作成影像资料。此外,学校还定期开展“红色观影”“红色书籍我推荐”“党史黑板报”等活动,让红色文化弥漫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
  学校重视红色团课、队课建设。每周各中队开展“红色经典故事”主题活动,在各中队评选优秀红色故事,结合周一升旗仪式,在国旗下展示,做到《张体学入儿童团》《灵山头鸣枪诱敌》《三打彭思桥》革命故事人人都能讲。随着对红色革命故事的深入学习,学生不仅能感受到中国共产党开创基业的艰苦历程,更能深刻感受到革命者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气概。
  建设红色阵地,加强红色校园文化建设
  学校党支部积极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多方面打造红色教育阵地,推进红色校园文化建设。学校主动作为,打造党员活动室,室内墙面内容丰富,主题突出,极大地增强了党员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党支部认真落实“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组织生活会、党员双评等党员教育管理制度,规范党员、党组织生活,扎实推进党组织和党员承诺践诺活动,有效激发了党员干部的担当精神和先锋意识、服务意识。
  置身于张体学中学,红色印记处处可见。“爱国亭”是学生课间休息的场地,亭柱上的楹联书写的是家国情怀的内容;“饮马池”和旁边的石碑,通过文字加实景的形式,向学生直接展示新四军的战斗英雄们曾经在此烧水做饭,清洗战马的艰苦情景;“延安路”上的200米红色文化长廊,图文结合,记载了百年党史和共和国十大元帅生平,增强学生爱国、爱党的意识……此外,学校将校园已有的建筑设施进行命名改造,在文化内涵上进行深耕。教室、走廊、红色图书角、宣传栏等学生聚集位置,悬挂伟大抗战精神名言、革命文物图片,倾力打造红色校园,把学生对革命先辈的无限敬仰,化为成长和学习的动力。现在,学校的红色文化融进了课堂,走出了校外,是蕲春教育的一张闪光名片。
  《三打彭思桥》连环画:以画育人
  张体学率军“三打彭思桥”的故事在彭思镇家喻户晓,为了把张体学的革命故事进一步传播,学校教师率先提出用连环组画的形式把革命故事呈现给学生,再经由他们的传播,让张体学的革命事迹广为人知。
  教师肩负着教书育人的使命,为了把张体学“三打彭思桥”的故事高度还原,创作教师走访了当年与张体学同志有过交集的老人,前往当年的战斗遗址,记录了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细节。收集和整理完所有的历史资料后,教师又积极组织热爱绘画的学生,完成了一帧帧、一幅幅的传神画作。《三打彭思桥》连环组画一共收录了20幅,统一用四开的水彩纸作画。精美细致的作品描绘了张体学“一打彭思桥”“再战蒋家山”“三胜日伪军”的经典战斗场面。每幅画先用墨线勾勒,再用红、黄两种主色晕染。对革命战士的刻画,重点通过人物动作和面部表情突出战士浴血奋战的英雄气概;对日军及伪军的描绘,通过狰狞的面目,炮火中缩成一团的丑态来表现。每幅画的下方用简练的文字,解说战斗过程,这些图文并茂的作品不仅给学生带来直观的战争感受,还能让所有人领悟到张体学同志艰苦作战,敢为人先的革命精神。
  责任编辑/杨亮亮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果蝇zeste基因增强子人类同源物(enhancer of zeste homolog2,EZH2)对鼻咽癌细胞增殖及侵袭能力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方法构建特异性的短发夹状(short hairpin RNA,shRNA)EZH2慢病毒干扰载体,转染293FT细胞包装成慢病毒后,感染鼻咽癌细胞株5—8F。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法、平板克隆形成实验和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增殖状态及细胞周期的改变,利用
目的探讨经胸前入路无注气内镜手术治疗早期甲状腺乳头状癌(T1NOM0)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2004年7月至2010年12月,收集应用经胸前入路无注气内镜手术治疗91例甲状腺乳头状癌(T1NOM0)患者,对肿瘤大小、手术类型、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术后并发症、术后平均住院时间等临床因素进行总结分析。结果91例患者均成功进行内镜手术,无一例中转开放手术,肿瘤平均(x±s,下同)直径为(0.96±0.
学校印象  蕲春县张体学中学原名彭思中学,是抗日战争时期张体学率军三打彭思桥的战斗根据地。学校自1932年建校,至今已有89年的历史,为纪念张体学同志在彭思这片热血土地上的辉煌事迹,1994年学校更名为张体学中学。 学校现有16个教学班,在校学生700余人,教职工52人,教学设施完善,师资队伍优秀,绿树掩映,生气蓬勃。学校秉承“以人为本,德育为先,全面发展”的办学宗旨,以“坚持开展革命传统和爱国
期刊
目的探讨吞咽障碍的评估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至2012年7月间诊治的37例吞咽障碍患者的临床资料。神经系统疾病12例,咽食管入口部因素14例,头颈部恶性肿瘤及咽部反复溃疡放疗后远期吞咽障碍6例,无明显原因5例。评估方法包括:洼田饮水试验、藤岛吞咽障碍评价标准评估、吞咽造影检查(videofluoroscopic swallowing study,VFSS)和内镜吞咽检查(fibropt
目的观察大鼠急性鼻一鼻窦炎致嗅觉障碍模型中嗅黏膜微结构的变化情况,为进一步探索鼻-鼻窦炎对嗅觉功能影响的可能机制提供实验基础。方法健康SD大鼠100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80只)和对照组(20只)。实验组使用肺炎链球菌建立大鼠急性鼻-鼻窦炎动物模型,运用嗅觉功能行为学(食物小球埋藏法)检测实验模型的嗅觉功能,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该数据进行DunnettT3检验。分别于接种细菌后第
毛母质癌(pilomatrixcarcinoma)是一种罕见的向毛母质、毛囊内根鞘和毛皮质分化的具有侵袭性的低度恶性肿瘤,易误诊。我科收治1例,报告如下。
耳聋、眩晕、耳鸣曾经是困扰耳科医生的三大顽症。随着助听器、人工耳蜗植入(包括听觉脑干植入)、植入式助听器以及中耳手术技术和新型人工听骨的出现,遗传性聋的基因研究和产前检查的介入,耳聋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已经得到控制。随着对耳石症认识和诊断准确率的提高以及各种手法复位技术的改进,梅尼埃病的分期序贯处理,耳源性眩晕在很大程度上也已得到控制解决。
患者 女,60岁。于2010年4月发现右侧颈部肿块,伴有咳嗽,无发热、多汗,无多食、消瘦,无声音嘶哑及饮水呛咳等症状,2个月后患者感右侧颈部肿块逐渐增大,并发现左颈肿块,并于2010年10月入住我科,入院前1周出现呼吸困难并活动后加重。患者既往有长期吸烟史。体格检查:颈软,气管居中。双侧甲状腺Ⅲ度肿大,质软,
目的探索斑马鱼内耳感觉上皮的分离方法,为采用斑马鱼作为内耳发育及疾病研究的动物模型提供技术手段。方法取4个月龄斑马鱼进行内耳组织冰冻切片,HE染色确定内耳感觉囊斑部位,并行免疫荧光染色观察毛细胞纤毛。在解剖显微镜下将斑马鱼内耳椭圆囊、球囊及听壶完整分离,取出内耳感觉囊斑平铺于载玻片中,进行免疫荧光染色,观察内耳感觉囊斑铺片的形态结构。结果冰冻切片证实斑马鱼内耳感觉上皮位于囊斑内,并与耳石相对应。以
目的利用间歇缺氧条件下饲养的幼龄大鼠研究间歇缺氧与生长发育迟滞的关系。方法设计制造自动控制环境低氧装置,实现可控的间歇低氧。选取24只25日龄雌性SD大鼠,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及轻、重度缺氧组。对照组正常喂养;其他两组饲养于间歇低氧箱内,每天循环间歇缺氧8h,共35d。根据预实验的结果确定间歇低氧的浓度和频度,使轻度组动物每小时发生低氧事件6次,平均最低血氧饱和度降至0.853;重度组动物每小时发生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