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滇纸指云南本地产的纸,亦称云南纸。它历史悠久,种类丰富,是地域、民族特色浓郁的一宗宝贵物质、文化与科技财富。它的传统状貌,有少量可零散地见于古籍文献,较多的则存在于民间技艺遗存、纸品实证、生活事象和口头说法中,其内不少资讯、线索颇有价值,若干信息有明显的地域独特性,人文气息浓郁,是研究云南纸和纸业发生、发展历程的有用参考。
童年时代,父母经常教我折纸、撕纸(用纸撕成图形)、剪纸和做纸模型等游戏,一边教一边告诉我这是什么纸那是什么纸,哪种纸牢哪种纸脆,什么纸适合折、剪,什么纸适合撕图样,什么纸适合撮揉扭扎造型,我由此似懂非懂地记住了一些纸的名称,例如土纸、草纸、棉纸、双抄纸、牛皮纸、花纸、金花纸、连丝纸、经书纸、洒金纸、宣纸、朱尖纸、梅红纸、蜡光纸、皱纸、泡泡纸、裱棚纸、膏药纸、猪肝纸、包装纸等。由于那些年纸的种类不多,有些纸是大人出差时从外地买来的,因而从大人口中我又听到并记住了诸如大理棉纸、大理花纸、鹤庆草纸、腾冲宣纸、傣族棉纸之类说法,并渐渐朦胧地知道纸是用植物做成的,云南很久以前就是盛产纸的地方——大约1000多年前滇纸就已出名了。基于对滇纸的上述接触和耳闻纸的种种说法引发的好奇,长大后在修习民族史、民族学和生态人类学翻阅文献和进行田野考察时,我也会有意无意地对纸的情况作些留意,从书本上和实际中逐渐认识滇纸的一些情形,慢慢地开始发现云南古往今来有关纸的记述和口传故事不少,滇纸不止是我们生活、学习、工作离不开的常用物,而且代表着源远流长的人类文明创造,是一门既深奥又普通的贯穿着科技、文化脉流的让人感兴趣的学问。滇纸发展历程的有关文献、文物的存在与发现,一些地方土法制纸工艺的依然故我,若干无纸时期就已出现的“准纸”——纸替代品亦即纸在孕育时期(可称为“前纸阶段”)人们以物代纸的种种事象及其相关说法大量保存在少数民族地区的事实,使得人们在云南探看纸的来龙去脉时可以找到特殊的视角和充分、鲜活的实证,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例如,倘若欲知纸问世前人们如何利用其他物品代替着纸的功能和进行着发明创造纸的过程,那么,云南一些民族地区现存大量有关的活态事象,便有可能成为最直观、理想的可供有效解谜的钥匙。在这点上云南的长处非常明显。因此,本文在择要谈及古籍记述滇纸的一些零星笔墨的同时,将罗列民族学采集过程中获得的散琐信息,希冀这样能对推进滇纸研究有所助益。我的粗略感觉是:云南存在着一部纸的“活史”,滇纸的古往今来一直是同人的生活十分贴近的。
文献记载的古代滇纸
1、南诏大理时期著名绘画用纸
唐(南诏)宋(大理国)时期,云南出现大量纸本写经和绘画,这些经卷和画作所用的纸张没有任何资料记述它们来自滇以外的地方,说明它们均产自(或主要产自)云南本土,皆是滇纸产品。驰誉中外的唐《南诏图传》和宋《大理国画卷》(又叫张胜温画卷)的纸本是当时滇纸中的著名上品。清代,乾隆皇帝在观赏清宫内府收藏为“御览之宝”的《大理国画卷》后,在画卷上题识说,该画是南宋时期作品,极为精彩,所采用的纸“楮质复淳古坚致,与金粟笺相埒(lie)”。(楮纸质地纯细坚韧,古香古色,可与中原名纸金粟笺相媲美)。楮即造纸原料楮树,又名谷树、构树,用其树皮纤维造纸,有良好的吸水性和韧性。云南民间至今仍保存着土法造这种纸的技艺。
据蒋玄佁《中国绘画材料史》第二节“书画用纸的历史研究”谈,“楮为落叶乔木,叶类桑而粗糙,花单性,雌雄异株,雌雄花皆类谷而较小,皮有斑点。中国榆科楮属之种类很多,因气候而异其形。……长沙汉墓中亦发现纸张,是汉晋产生造纸,当是可能,但其产地,文献没有明确记载。根据宣纸发轫之历史,则在六朝;明确言楮皮造纸,则为唐代,即韩愈所谓‘会稽之楮先生’。”(按:指会稽是楮纸产地)。“楮皮制纸,而名称则以形状为名,及晋之谷纸、子邑纸。唐代以后之藤纸、凝霜、澄心堂纸、玉叶、月面,实皆以楮为原料。”
乾隆皇帝说的“金粟笺”,是产自陕西蒲城县的一种上等纸,其名源自当地一座因有碎石如金粟而得名金粟山的名称,是一种藏经纸——有黑白二种,其中仿制为书笺状的一种叫藏经笺,又叫金粟笺。乾隆以此为喻称赞《大理国画卷》用纸的不凡,足可表明宋时滇纸水准极高,大理国经济文化的繁荣景象由此可见一斑。
2、明清名纸
⑴大理纸
以大理坝子为中心并延伸至周围若干县份的大理地区,曾是古代滇纸的著名产地之一,所产纸张不仅供应本地需要,还销售到其他地方。
明代,大理纸用“谷皮为之。出城西大小二纸房,其洗壳用药师井水者颇细腻,谓之清抄,久藏不蠹。其有用米粉抄者易漫漶腐蠹,官中簿籍尤非所宜,乃奏本纸亦用之,取其鲜白,而知字画脱落反以取罪”。(谷皮即谷树——楮树之皮,用它做纸的原料。大理城西门外有一大一小两个造纸作坊,用水质优好的著名药师井水漂洗楮皮壳渣,做出的纸特别细腻,这种做法叫做清抄,纸可防虫,久藏不蛀。另有一种用米粉抄的纸,写字容易洇渍使字迹模糊不清,且易于变质和被虫蛀坏,不适宜做官府簿籍用纸。此纸有时用于写奏本,主要因其色鲜白净,但是由于它自身存在的缺点,一旦写绘的字画变得模糊脱落,可能就会惹来罪祸)。
清代,大理纸颇受瞩目。“大理纸——云南产纸之处甚多,皆楮为之,惟大理纸光致莹洁,坚实精好。盖水孕苍山,得川原之灵气为多。用为帘帏幮帐,清风素影,令人飘然有尘外之想。明时进本亦用此纸,并以造笺厚粉重色,加以云母。而金一笺重至五六两,不待久即脱落,而又不受墨,竟无所于用。今不以笺,不以写本,而履道坦坦,得全其幽人之贞矣。”这是出自倪蜕《滇小记》的一段文字。文中说云南各地产的各种楮纸中,惟大理纸光滑细腻漂亮,坚实耐用,质量最佳。之所以如此,同使用苍山自然资源和得益于坝子能工巧匠智慧技艺之“灵气”有关。大理纸异常精好,用途很多,甚至可用于做门帘、窗帘、帏幕、帐笼,那绝妙的质地、色泽等产生“清风素影”似的效果,会让人禁不住勾起置身于仙境的联想。明代官方上奏文用此纸。同时还用这种纸进一步加工为笺——加上厚粉重色和云母为之。其中有一种叫金一笺的纸张重达五六两,虽极讲究,却不受墨,纸上的粉彩等短时即会脱落,费了力气加工,结果竟没有用处。后来人们就不做这种笺了,仍按传统方式,踏实认真地依照原来的样子生产大理纸。
⑵沧纸
据天启《滇志》卷三·地理志第一之三·北胜州条载,明代,北胜州(今云南永胜)出产“纸曰沧纸,坚白稍次叶榆,售殖无虚日”(沧纸,坚韧度和纯白度稍次于大理纸,销量好,没有卖不出去的日子)。
⑶景东青纸
据天启《滇志》卷三·地理志第一之三·景东府条载,今云南景东县等地出的纸,供应本地绰绰有余,销售到省城也极受称赞。其中,青纸“青出于蓝,宜其多也”(供不应求)。
3、纸的产地和节日用纸风俗
清代,滇纸产地较多。除文献多处提到大理外,还有别的地方。诸如:
禄劝。檀萃《滇海虞衡志》说,纸除产于大理外,“禄劝亦出。然不及黔(贵州)来之多且佳,故省城(昆明)用黔(纸)。”
巍山。《康熙蒙化府志》卷一·地理志·物产条说,蒙化(今巍山)出纸。
滇西北。余庆远《维西见闻录》说,维西等地“麽些(纳西族)、古宗(藏族)皆有字,用楮、墨而无笔”。所说的“楮”即楮纸。今纳西族尚有人能以古老工艺用楮皮(即构树皮)制纸,供东巴(巫师)写经和绘画,当地称为“东巴纸”。东巴写绘用削成斜尖椎状的细竹为笔,不用毛笔,故称“无笔”。
纸的用途十分广泛,其中用于节日风俗者常见有糊裱灯笼、写对联、刻剪花纸等,清代部分方志、札记有零星记载,如吴应枚《滇南杂记》说:“岁首剪彩纸或结签毬悬于门,名曰挂成。”剪挂彩纸于门之俗至今依然在云南各地盛行。
民间纸类及与纸相关的事语
1、民间纸类
⑴现存传统纸类
傣族写经纸。状如厚棉纸,富有韧性,吸水性能好。以构皮为原料,全手工制作。主要供南传上座部佛教寺庙书写经卷用,此外还施于佛事活动用品孔明灯和赕佛(祭佛)供品制作。耿马、西双版纳傣族农村有手工造纸者。云南民族大学民族博物馆陈列着傣族造纸工具(木锤、帘子、刮片)、原料和产品等实物,视之可知傣族造纸的大致情形。
东巴纸。构皮纸。较厚,宛如薄纸板。既软又有坚韧度,吸水性能好。纸的幅面较小。主要供东巴(巫师)写经、绘画。技存于丽江、香格里拉纳西族农村。在沉寂若干年后近年又获新生,恢复情况较好并有一定的发展前景。香格里拉县三坝乡纳西族造纸工艺流程一般经过采料、捶料、沤料、滤料、抄纸、晾晒、取纸等环节,其中抄纸是将纸浆直接铺在分格的木板上抹平,并不一定要用抄纸帘子。迪庆藏族自治州博物馆有这方面的内容——工具、构皮原料、成品和工艺过程图片陈列。
棉纸。分薄棉纸、厚棉纸、双抄纸三种。薄棉纸用途较广,包装、裱糊、写字、印版等常见使用,棉纸质地细软洁净,筋骨好,耐折耐揉,颇受乡镇民众青睐。厚棉纸除亦用于包装、书写、裱糊外,还被加工成各种色彩鲜艳的单色或多色花纸,在年节喜庆风俗活动中广泛使用。佛教、道教寺庙里供信徒祭献用的表封符箓,每年农历七月半祭祖焚烧的印有图案和文字的“包”,常用厚棉纸加工而成。双抄纸是一种在前二种棉纸上背上一层薄草纸或其他纸以增其强度的纸,多作裱墙裱顶之用。上述三种棉纸以薄者产量、用量较多,大理、鹤庆、剑川、丽江、保山等市县集市土特产摊点时有售卖。
花纸。属于二道加工的纸。即选用薄棉纸、厚棉纸、连丝纸、宣纸等韧性强、吸水性能好和洁白平滑的纸为地料,用红黄绿蓝紫等色颜料渍染,使各色相互间杂,既错落呈现,又各显其丽,在不等形的自然状的渍洇中达到鲜艳夺目的效果。花纸用途广泛,民间节日喜庆、风俗礼仪(婚丧嫁娶、宗教法事等)常用它做纸花、纸旗、花坊、各类道具模型以及用于裱风筝等。大理、巍山、剑川、洱源等地火把节时,人们装饰在火把上的纸花、纸旗、纸升、纸斗、纸蝴蝶等,多数用花纸做成。丧祭用的纸扎棺罩、亭阁、幡幛等,离不开花纸装饰。大理一带居家逢初一、十五或其他节庆祭日插于大门外燃点的大香不少是用花纸包裹香面制作,名为花香、花纸面香。农历七月半祭祖时人们烧给已故祖先的纸衣中,用花纸剪成的往往占有较大比重。
草纸。以草为原料,是民间最为古老的土造纸品之一。分粗细二种。粗草纸稍厚,面粗糙,有的纸可见草杆残留物附在上面;质地较泡软;吸水性强,较轻;价格低廉。民间常用作手纸、包装纸(包草烟、烟丝、草药、硝、碱之类)、纸钱(祭祀用)等,以及丧葬入殓时用作棺材垫纸,使用面较广。细草纸较薄,面平滑,杂质较少。农村常用于写字、包装及做烧纸等。大理州各县和滇西一些县乡集市土特产摊点有售。
⑵近世消失的纸类
半个多世纪以来,由于工业纸大量增加并成为纸市场的主宰,致使许多古老手工造纸个体、家户、作坊、摊台、店铺、街市、行业相继萎缩以至退出历史舞台,加上成批掌握传统造纸技艺的人逐渐谢世,若干有特色的土法造纸工艺随之相继泯亡,有些地方、民族特色很浓的罕见“滇纸”品种已无可挽回地消失在今人的视线之外,例如:前面提及的洒金纸(橘红、橘黄、棕红、茄紫等色纸上有碎金斑的纸)、连丝纸(洁白绵软有较好韧性和吸水性的可供书画使用的纸)等,已失传多年;膏药纸(一种外形似牛皮纸但比牛皮纸稍薄且柔韧、耐磨、透气的供涂药贴治患处的纸)、纸膏药(也叫膏药纸。是将中药研细后与植物胶脂混合制成的纸,纸药合一,有分别治疗疼痛、眩晕、烟瘾和预防流产等多种。贴于患处或穴位,药力能充分发挥,效果特佳。)。两种纸原产于大理,是著名医家大理大春堂(后又叫文德堂)发明并独家拥有的产品,曾为当地人民带来福音,后因遭受意想不到的摧残而在50多年前失传。食用纸(有糯米纸、面纸、豆粉纸、芋头纸、小粉纸等数种)。名虽叫纸,却和真正意义上的纸有些区别——它实际上是一种可保存数日的有韧性的食物薄膜,用于包装会粘手的糖果面点小食品,食者可以将其连“纸”一起嚼烂咽下。纸呈小卷状,摆在小摊上售卖。往昔大理有一家做卖者,技艺特殊,内有诀窍,一般人不知底里,后因不赚钱无人承袭而亡佚。据不完全统计,新中国诞生以前,大理古城从南门到北门长约一华里的主街上有很多纸铺,号称“平时纸铺四十店,街天纸摊一百八”(所言“纸铺”还不包括纸火铺——卖香烛烧纸的店铺在内),批发零售者皆有。这些店铺摊点多数售卖滇纸、本地纸,也有几家主要经营外来纸。一首白族传统民歌这样唱道:“秀才十年不出门/桌上描蝇又画蚊(按:指写字)/爹妈不是做纸人/纸从哪里来?/秀才十年不出门/买纸要进大理城/城北做纸城南卖/卖给读书人……。”说明当年大理纸业异常繁荣。大约至20世纪50年代以后,情况迅速发生变化,到70年代纸铺剩下不足十家。工业纸的强势涌入,本地纸产量锐减;人们用纸的方式、内容、数量等渐有改变;加上“公私合营”、国有化改造等因素,使原来大理纸业市井变成了另外一副样子……
2、“准纸”——以物代纸种种
⑴自然物当纸的无纸时代
在纸面世以前,有文字的民族写字怎么办?用什么物质、方法承载文字的表述与传递?对此,云南许多民族有自己的妙方——因地制宜利用自然物来充当无纸时代的“纸”,曾是普遍共有的经历。即使在纸出现以后,在有些民族地区仍可见到这类由来已久的奇妙事物的遗韵。
首先是对植物的利用。西双版纳傣族除使用天然贝叶刻经、写经外,相传笋叶、端叶(一种韧性极佳的野生阔叶)、棕叶、芭蕉叶、树皮、竹筒、竹片和葫芦等亦曾被当作“纸”用。古老传说“葫芦信”中人们顺水传递的信是用芭蕉叶写好后放入葫芦漂送出去的。过去勐海茶庄马帮茶驮子的茶叶箩筐上,业主常用烧烫的铁棍在笋叶上烙上斤头、号数作标记,在长途行走中耐蚀耐磨,不易淡损,可保证马帮抵达目的地时能清楚地按标记算账和销售。新中国诞生以前,西双版纳召片领(土司)和各级头人给百姓摊派劳役、款项、差事,常用刻着摊派内容的竹筒挂到被摊派者的门上。与此相类似的情形还有许多。在端叶上写字记事,至今在傣、布朗族中仍不时可见。勐海布朗山布朗族老人说,从前没有纸,用芭蕉叶、端叶、竹片等写字记事是常事,后来纸多了,才不用那些东西写字了。2004年初笔者在参加布朗山老曼峨寨的一个婚礼上,亲眼见到主人用笔在铺垫小篾餐桌面的端叶背面记录客人礼钱数目的情景,在感到新鲜之余,不禁浮想联翩,仿佛依稀窥见了遥远时期仓颉造字前的种种情景……。
其次是对动物和其他物品的利用。中国殷商时期用龟甲牛骨刻写文字是典型的例子。云南彝族古代有用彝文写的羊皮书,近代毕摩有的还在延续着这个传统,有些彝文经书仍以羊皮为封面。苗族传说,已失传的古代苗文是写在牛皮上的。纳西族东巴文古称“色究鲁久”,意为刻在木石上的文符,说明最初创造文字的人曾将木头石头当作“纸”使用。就地取材,广泛运用各种物质充作“纸”用的事例,古今不胜枚举。
⑵工业纸和生态“纸”并行
目前,产自省内和来自省外、国外的工业纸在云南全省占有绝对的比例。然而,一个有趣的现象也同时存在:大量乡村对传统手工造的土纸仍有较多需求;少数边疆地区以自然物代纸——仿佛是使用“生态纸”的现象并未消失。从较原始时期走来直至现代的有关纸的发展史,在这块迷人的边疆土地上依然悄悄地继续进行着它的行程。……
滇纸走过的路很长。她不只是物质的,更是文化的,饱蘸着自自然然又饶有兴味的浪漫色彩。她的伟大功绩在于极大地满足了人的需要,出色地承载着云南各民族创造的灿烂文化和历史。
童年时代,父母经常教我折纸、撕纸(用纸撕成图形)、剪纸和做纸模型等游戏,一边教一边告诉我这是什么纸那是什么纸,哪种纸牢哪种纸脆,什么纸适合折、剪,什么纸适合撕图样,什么纸适合撮揉扭扎造型,我由此似懂非懂地记住了一些纸的名称,例如土纸、草纸、棉纸、双抄纸、牛皮纸、花纸、金花纸、连丝纸、经书纸、洒金纸、宣纸、朱尖纸、梅红纸、蜡光纸、皱纸、泡泡纸、裱棚纸、膏药纸、猪肝纸、包装纸等。由于那些年纸的种类不多,有些纸是大人出差时从外地买来的,因而从大人口中我又听到并记住了诸如大理棉纸、大理花纸、鹤庆草纸、腾冲宣纸、傣族棉纸之类说法,并渐渐朦胧地知道纸是用植物做成的,云南很久以前就是盛产纸的地方——大约1000多年前滇纸就已出名了。基于对滇纸的上述接触和耳闻纸的种种说法引发的好奇,长大后在修习民族史、民族学和生态人类学翻阅文献和进行田野考察时,我也会有意无意地对纸的情况作些留意,从书本上和实际中逐渐认识滇纸的一些情形,慢慢地开始发现云南古往今来有关纸的记述和口传故事不少,滇纸不止是我们生活、学习、工作离不开的常用物,而且代表着源远流长的人类文明创造,是一门既深奥又普通的贯穿着科技、文化脉流的让人感兴趣的学问。滇纸发展历程的有关文献、文物的存在与发现,一些地方土法制纸工艺的依然故我,若干无纸时期就已出现的“准纸”——纸替代品亦即纸在孕育时期(可称为“前纸阶段”)人们以物代纸的种种事象及其相关说法大量保存在少数民族地区的事实,使得人们在云南探看纸的来龙去脉时可以找到特殊的视角和充分、鲜活的实证,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例如,倘若欲知纸问世前人们如何利用其他物品代替着纸的功能和进行着发明创造纸的过程,那么,云南一些民族地区现存大量有关的活态事象,便有可能成为最直观、理想的可供有效解谜的钥匙。在这点上云南的长处非常明显。因此,本文在择要谈及古籍记述滇纸的一些零星笔墨的同时,将罗列民族学采集过程中获得的散琐信息,希冀这样能对推进滇纸研究有所助益。我的粗略感觉是:云南存在着一部纸的“活史”,滇纸的古往今来一直是同人的生活十分贴近的。
文献记载的古代滇纸
1、南诏大理时期著名绘画用纸
唐(南诏)宋(大理国)时期,云南出现大量纸本写经和绘画,这些经卷和画作所用的纸张没有任何资料记述它们来自滇以外的地方,说明它们均产自(或主要产自)云南本土,皆是滇纸产品。驰誉中外的唐《南诏图传》和宋《大理国画卷》(又叫张胜温画卷)的纸本是当时滇纸中的著名上品。清代,乾隆皇帝在观赏清宫内府收藏为“御览之宝”的《大理国画卷》后,在画卷上题识说,该画是南宋时期作品,极为精彩,所采用的纸“楮质复淳古坚致,与金粟笺相埒(lie)”。(楮纸质地纯细坚韧,古香古色,可与中原名纸金粟笺相媲美)。楮即造纸原料楮树,又名谷树、构树,用其树皮纤维造纸,有良好的吸水性和韧性。云南民间至今仍保存着土法造这种纸的技艺。
据蒋玄佁《中国绘画材料史》第二节“书画用纸的历史研究”谈,“楮为落叶乔木,叶类桑而粗糙,花单性,雌雄异株,雌雄花皆类谷而较小,皮有斑点。中国榆科楮属之种类很多,因气候而异其形。……长沙汉墓中亦发现纸张,是汉晋产生造纸,当是可能,但其产地,文献没有明确记载。根据宣纸发轫之历史,则在六朝;明确言楮皮造纸,则为唐代,即韩愈所谓‘会稽之楮先生’。”(按:指会稽是楮纸产地)。“楮皮制纸,而名称则以形状为名,及晋之谷纸、子邑纸。唐代以后之藤纸、凝霜、澄心堂纸、玉叶、月面,实皆以楮为原料。”
乾隆皇帝说的“金粟笺”,是产自陕西蒲城县的一种上等纸,其名源自当地一座因有碎石如金粟而得名金粟山的名称,是一种藏经纸——有黑白二种,其中仿制为书笺状的一种叫藏经笺,又叫金粟笺。乾隆以此为喻称赞《大理国画卷》用纸的不凡,足可表明宋时滇纸水准极高,大理国经济文化的繁荣景象由此可见一斑。
2、明清名纸
⑴大理纸
以大理坝子为中心并延伸至周围若干县份的大理地区,曾是古代滇纸的著名产地之一,所产纸张不仅供应本地需要,还销售到其他地方。
明代,大理纸用“谷皮为之。出城西大小二纸房,其洗壳用药师井水者颇细腻,谓之清抄,久藏不蠹。其有用米粉抄者易漫漶腐蠹,官中簿籍尤非所宜,乃奏本纸亦用之,取其鲜白,而知字画脱落反以取罪”。(谷皮即谷树——楮树之皮,用它做纸的原料。大理城西门外有一大一小两个造纸作坊,用水质优好的著名药师井水漂洗楮皮壳渣,做出的纸特别细腻,这种做法叫做清抄,纸可防虫,久藏不蛀。另有一种用米粉抄的纸,写字容易洇渍使字迹模糊不清,且易于变质和被虫蛀坏,不适宜做官府簿籍用纸。此纸有时用于写奏本,主要因其色鲜白净,但是由于它自身存在的缺点,一旦写绘的字画变得模糊脱落,可能就会惹来罪祸)。
清代,大理纸颇受瞩目。“大理纸——云南产纸之处甚多,皆楮为之,惟大理纸光致莹洁,坚实精好。盖水孕苍山,得川原之灵气为多。用为帘帏幮帐,清风素影,令人飘然有尘外之想。明时进本亦用此纸,并以造笺厚粉重色,加以云母。而金一笺重至五六两,不待久即脱落,而又不受墨,竟无所于用。今不以笺,不以写本,而履道坦坦,得全其幽人之贞矣。”这是出自倪蜕《滇小记》的一段文字。文中说云南各地产的各种楮纸中,惟大理纸光滑细腻漂亮,坚实耐用,质量最佳。之所以如此,同使用苍山自然资源和得益于坝子能工巧匠智慧技艺之“灵气”有关。大理纸异常精好,用途很多,甚至可用于做门帘、窗帘、帏幕、帐笼,那绝妙的质地、色泽等产生“清风素影”似的效果,会让人禁不住勾起置身于仙境的联想。明代官方上奏文用此纸。同时还用这种纸进一步加工为笺——加上厚粉重色和云母为之。其中有一种叫金一笺的纸张重达五六两,虽极讲究,却不受墨,纸上的粉彩等短时即会脱落,费了力气加工,结果竟没有用处。后来人们就不做这种笺了,仍按传统方式,踏实认真地依照原来的样子生产大理纸。
⑵沧纸
据天启《滇志》卷三·地理志第一之三·北胜州条载,明代,北胜州(今云南永胜)出产“纸曰沧纸,坚白稍次叶榆,售殖无虚日”(沧纸,坚韧度和纯白度稍次于大理纸,销量好,没有卖不出去的日子)。
⑶景东青纸
据天启《滇志》卷三·地理志第一之三·景东府条载,今云南景东县等地出的纸,供应本地绰绰有余,销售到省城也极受称赞。其中,青纸“青出于蓝,宜其多也”(供不应求)。
3、纸的产地和节日用纸风俗
清代,滇纸产地较多。除文献多处提到大理外,还有别的地方。诸如:
禄劝。檀萃《滇海虞衡志》说,纸除产于大理外,“禄劝亦出。然不及黔(贵州)来之多且佳,故省城(昆明)用黔(纸)。”
巍山。《康熙蒙化府志》卷一·地理志·物产条说,蒙化(今巍山)出纸。
滇西北。余庆远《维西见闻录》说,维西等地“麽些(纳西族)、古宗(藏族)皆有字,用楮、墨而无笔”。所说的“楮”即楮纸。今纳西族尚有人能以古老工艺用楮皮(即构树皮)制纸,供东巴(巫师)写经和绘画,当地称为“东巴纸”。东巴写绘用削成斜尖椎状的细竹为笔,不用毛笔,故称“无笔”。
纸的用途十分广泛,其中用于节日风俗者常见有糊裱灯笼、写对联、刻剪花纸等,清代部分方志、札记有零星记载,如吴应枚《滇南杂记》说:“岁首剪彩纸或结签毬悬于门,名曰挂成。”剪挂彩纸于门之俗至今依然在云南各地盛行。
民间纸类及与纸相关的事语
1、民间纸类
⑴现存传统纸类
傣族写经纸。状如厚棉纸,富有韧性,吸水性能好。以构皮为原料,全手工制作。主要供南传上座部佛教寺庙书写经卷用,此外还施于佛事活动用品孔明灯和赕佛(祭佛)供品制作。耿马、西双版纳傣族农村有手工造纸者。云南民族大学民族博物馆陈列着傣族造纸工具(木锤、帘子、刮片)、原料和产品等实物,视之可知傣族造纸的大致情形。
东巴纸。构皮纸。较厚,宛如薄纸板。既软又有坚韧度,吸水性能好。纸的幅面较小。主要供东巴(巫师)写经、绘画。技存于丽江、香格里拉纳西族农村。在沉寂若干年后近年又获新生,恢复情况较好并有一定的发展前景。香格里拉县三坝乡纳西族造纸工艺流程一般经过采料、捶料、沤料、滤料、抄纸、晾晒、取纸等环节,其中抄纸是将纸浆直接铺在分格的木板上抹平,并不一定要用抄纸帘子。迪庆藏族自治州博物馆有这方面的内容——工具、构皮原料、成品和工艺过程图片陈列。
棉纸。分薄棉纸、厚棉纸、双抄纸三种。薄棉纸用途较广,包装、裱糊、写字、印版等常见使用,棉纸质地细软洁净,筋骨好,耐折耐揉,颇受乡镇民众青睐。厚棉纸除亦用于包装、书写、裱糊外,还被加工成各种色彩鲜艳的单色或多色花纸,在年节喜庆风俗活动中广泛使用。佛教、道教寺庙里供信徒祭献用的表封符箓,每年农历七月半祭祖焚烧的印有图案和文字的“包”,常用厚棉纸加工而成。双抄纸是一种在前二种棉纸上背上一层薄草纸或其他纸以增其强度的纸,多作裱墙裱顶之用。上述三种棉纸以薄者产量、用量较多,大理、鹤庆、剑川、丽江、保山等市县集市土特产摊点时有售卖。
花纸。属于二道加工的纸。即选用薄棉纸、厚棉纸、连丝纸、宣纸等韧性强、吸水性能好和洁白平滑的纸为地料,用红黄绿蓝紫等色颜料渍染,使各色相互间杂,既错落呈现,又各显其丽,在不等形的自然状的渍洇中达到鲜艳夺目的效果。花纸用途广泛,民间节日喜庆、风俗礼仪(婚丧嫁娶、宗教法事等)常用它做纸花、纸旗、花坊、各类道具模型以及用于裱风筝等。大理、巍山、剑川、洱源等地火把节时,人们装饰在火把上的纸花、纸旗、纸升、纸斗、纸蝴蝶等,多数用花纸做成。丧祭用的纸扎棺罩、亭阁、幡幛等,离不开花纸装饰。大理一带居家逢初一、十五或其他节庆祭日插于大门外燃点的大香不少是用花纸包裹香面制作,名为花香、花纸面香。农历七月半祭祖时人们烧给已故祖先的纸衣中,用花纸剪成的往往占有较大比重。
草纸。以草为原料,是民间最为古老的土造纸品之一。分粗细二种。粗草纸稍厚,面粗糙,有的纸可见草杆残留物附在上面;质地较泡软;吸水性强,较轻;价格低廉。民间常用作手纸、包装纸(包草烟、烟丝、草药、硝、碱之类)、纸钱(祭祀用)等,以及丧葬入殓时用作棺材垫纸,使用面较广。细草纸较薄,面平滑,杂质较少。农村常用于写字、包装及做烧纸等。大理州各县和滇西一些县乡集市土特产摊点有售。
⑵近世消失的纸类
半个多世纪以来,由于工业纸大量增加并成为纸市场的主宰,致使许多古老手工造纸个体、家户、作坊、摊台、店铺、街市、行业相继萎缩以至退出历史舞台,加上成批掌握传统造纸技艺的人逐渐谢世,若干有特色的土法造纸工艺随之相继泯亡,有些地方、民族特色很浓的罕见“滇纸”品种已无可挽回地消失在今人的视线之外,例如:前面提及的洒金纸(橘红、橘黄、棕红、茄紫等色纸上有碎金斑的纸)、连丝纸(洁白绵软有较好韧性和吸水性的可供书画使用的纸)等,已失传多年;膏药纸(一种外形似牛皮纸但比牛皮纸稍薄且柔韧、耐磨、透气的供涂药贴治患处的纸)、纸膏药(也叫膏药纸。是将中药研细后与植物胶脂混合制成的纸,纸药合一,有分别治疗疼痛、眩晕、烟瘾和预防流产等多种。贴于患处或穴位,药力能充分发挥,效果特佳。)。两种纸原产于大理,是著名医家大理大春堂(后又叫文德堂)发明并独家拥有的产品,曾为当地人民带来福音,后因遭受意想不到的摧残而在50多年前失传。食用纸(有糯米纸、面纸、豆粉纸、芋头纸、小粉纸等数种)。名虽叫纸,却和真正意义上的纸有些区别——它实际上是一种可保存数日的有韧性的食物薄膜,用于包装会粘手的糖果面点小食品,食者可以将其连“纸”一起嚼烂咽下。纸呈小卷状,摆在小摊上售卖。往昔大理有一家做卖者,技艺特殊,内有诀窍,一般人不知底里,后因不赚钱无人承袭而亡佚。据不完全统计,新中国诞生以前,大理古城从南门到北门长约一华里的主街上有很多纸铺,号称“平时纸铺四十店,街天纸摊一百八”(所言“纸铺”还不包括纸火铺——卖香烛烧纸的店铺在内),批发零售者皆有。这些店铺摊点多数售卖滇纸、本地纸,也有几家主要经营外来纸。一首白族传统民歌这样唱道:“秀才十年不出门/桌上描蝇又画蚊(按:指写字)/爹妈不是做纸人/纸从哪里来?/秀才十年不出门/买纸要进大理城/城北做纸城南卖/卖给读书人……。”说明当年大理纸业异常繁荣。大约至20世纪50年代以后,情况迅速发生变化,到70年代纸铺剩下不足十家。工业纸的强势涌入,本地纸产量锐减;人们用纸的方式、内容、数量等渐有改变;加上“公私合营”、国有化改造等因素,使原来大理纸业市井变成了另外一副样子……
2、“准纸”——以物代纸种种
⑴自然物当纸的无纸时代
在纸面世以前,有文字的民族写字怎么办?用什么物质、方法承载文字的表述与传递?对此,云南许多民族有自己的妙方——因地制宜利用自然物来充当无纸时代的“纸”,曾是普遍共有的经历。即使在纸出现以后,在有些民族地区仍可见到这类由来已久的奇妙事物的遗韵。
首先是对植物的利用。西双版纳傣族除使用天然贝叶刻经、写经外,相传笋叶、端叶(一种韧性极佳的野生阔叶)、棕叶、芭蕉叶、树皮、竹筒、竹片和葫芦等亦曾被当作“纸”用。古老传说“葫芦信”中人们顺水传递的信是用芭蕉叶写好后放入葫芦漂送出去的。过去勐海茶庄马帮茶驮子的茶叶箩筐上,业主常用烧烫的铁棍在笋叶上烙上斤头、号数作标记,在长途行走中耐蚀耐磨,不易淡损,可保证马帮抵达目的地时能清楚地按标记算账和销售。新中国诞生以前,西双版纳召片领(土司)和各级头人给百姓摊派劳役、款项、差事,常用刻着摊派内容的竹筒挂到被摊派者的门上。与此相类似的情形还有许多。在端叶上写字记事,至今在傣、布朗族中仍不时可见。勐海布朗山布朗族老人说,从前没有纸,用芭蕉叶、端叶、竹片等写字记事是常事,后来纸多了,才不用那些东西写字了。2004年初笔者在参加布朗山老曼峨寨的一个婚礼上,亲眼见到主人用笔在铺垫小篾餐桌面的端叶背面记录客人礼钱数目的情景,在感到新鲜之余,不禁浮想联翩,仿佛依稀窥见了遥远时期仓颉造字前的种种情景……。
其次是对动物和其他物品的利用。中国殷商时期用龟甲牛骨刻写文字是典型的例子。云南彝族古代有用彝文写的羊皮书,近代毕摩有的还在延续着这个传统,有些彝文经书仍以羊皮为封面。苗族传说,已失传的古代苗文是写在牛皮上的。纳西族东巴文古称“色究鲁久”,意为刻在木石上的文符,说明最初创造文字的人曾将木头石头当作“纸”使用。就地取材,广泛运用各种物质充作“纸”用的事例,古今不胜枚举。
⑵工业纸和生态“纸”并行
目前,产自省内和来自省外、国外的工业纸在云南全省占有绝对的比例。然而,一个有趣的现象也同时存在:大量乡村对传统手工造的土纸仍有较多需求;少数边疆地区以自然物代纸——仿佛是使用“生态纸”的现象并未消失。从较原始时期走来直至现代的有关纸的发展史,在这块迷人的边疆土地上依然悄悄地继续进行着它的行程。……
滇纸走过的路很长。她不只是物质的,更是文化的,饱蘸着自自然然又饶有兴味的浪漫色彩。她的伟大功绩在于极大地满足了人的需要,出色地承载着云南各民族创造的灿烂文化和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