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的伤痛

来源 :班主任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iuhe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看了湖南邵东县两市镇一中李云老师刊发在《班主任之友》上的一篇文章《当年那些伤痛》,忽然有种他乡遇知音的感觉。我看到过许多老师写的有关教育的文章,大多是谈成功的经验,所列举的也多是自己的教学中的成功案例,很少有谈失败的经历,李云老师的这篇《当年那些伤痛》让人耳目一新,也勾起了我对往事的回忆。
  我曾经也有过类似的伤痛。
  那年秋天,我新接一届初一学生,其中有一个女孩叫郭小玲,她智力有障碍,小学一直是旁听生,从未参加过期末考试。开始我也没在意,也没把她当旁听生看,就把她看作一名普通学生,和其他学生一起上课,一起考试,一起劳动,除了学习差,没发现她有什么异常。
  转眼一学期结束,快到期末考试了,任课老师都来找我,建议让她别参加考试。我们学校每年要对老师进行考核,其中一项就是教学成绩考核。每次期末考试完,教务处都要计算每个班各科成绩的平均分,所带的班级的平均分越高,成绩考核就越好,老师之间的竞争很激烈。对班主任的考核也有成绩这一块,学生的各科成绩都和班主任考核挂钩,况且今年我该晋职称了,于是,我接受了任课老师的建议。
  我打电话把郭小玲的家长请来,并把各任课老师也请来,一起给家长做工作。家长非常难过,她说:“孩子经常跟我说班主任对她挺好的,从不歧视她,同学们对她也好,她很喜欢这个班级。现在,你们不让她参加考试,她该多伤心啊!”我安慰她说:“不是不让她考试,她可以把卷子带回家做,做完我们给她改,只是不和其他同学一起考而已。”“这有什么区别吗?说到底还不是不想让她参加考试。”家长有些激动了。我们耐着性子,不停地劝说。最终,家长还是同意了自己的孩子不参加这次期末考试,我们悬着的心总算放下了。
  可没过两天,这个家长突然打电话说不同意了,我有些生气,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你之前不是答应得好好的吗,怎么又反悔了,你还讲不讲信用?”我在电话里质问她。“是这样,老师,我回来给孩子一说。她就呜呜大哭,再说什么也听不进去,我也没办法。”“可她啥都不会,拿什么去考试,考试对她来说只是走形式。…老师,你就让她考吧,考成什么样是什么样,我不会怪你们。”电话那边的声音有些哽咽了。我有些犹豫,内心开始激烈地斗争,最终,功利还是占了上风,我硬起心肠,冷冷地说:“不行,你说话要算数,你当着那么多老师的面同意了,现在又出尔反尔,有些不像话吧,再说,我怎么向其他老师交代呀!…既然这样,那我们就不上了,这下你满意了吧?”对方生气了。“我满意什么?我又没说不让她上学,那是你说的,关我什么事。”“啪”地一声,那头电话挂了,我也悻悻地挂了电话。
  年底,我晋上了中一。
  2月份开学,郭小玲没来报到,我问班上和她同村的学生,他们告诉我,郭小玲的妈妈不让她上学了,要她去学手艺。我情绪一下低落了,连续几天都闷闷不乐。
  此后,这件事始终压在我心头,像块沉甸甸的大石头,怎么搬也搬不掉。从教几十年,班主任也干了不少年,许多事都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飞散,唯有这件事让我始终不能释怀。作为教师,什么债都能欠,唯独不能欠情债;作为教师,什么人的债都能欠,唯独学生的债不能欠。要想做一个好老师,一个好班主任,必须淡泊名利,心怀学生,否则,你就可能做出令自己抱憾终身的事。
  今天,我把心中的伤痛写出来,并不是期望得到别人的谅解,更不是想求得心灵的解脱。因为我知道,有些错误是可以原谅的,有些错误是无法原谅的;有些错误是可以弥补的,有些错误是无法弥补的。只是希望自己的这些过失能给同行们一点有益的借鉴,以免重蹈覆辙。
  (栏目编辑 刘西萍)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