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金乡:敲起致富“金蒜盘”

来源 :民生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sq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6月1日上午,院線电影《王杰》开机仪式在山东金乡县王杰纪念馆举行,英雄王杰是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金乡县是其故乡。
  金乡是鲁西南革命老区,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刘少奇、邓小平、刘伯承等老一辈革命家都曾在这里留下战斗或生活的足迹。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金乡县努力走出了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新路子,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成就,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人民福祉持续增强。
  “世界大蒜看中国,中国大蒜看金乡。”如今,被誉为大蒜之乡的金乡,通过大蒜产业,致富的“金蒜盘”正越打越响。

起步于贫困村


  说起金乡的大蒜,就绕不过最先“将大蒜变猪肉”的崔口村。
  端午节当天,记者走进山东金乡崔口村。
  “现在很幸福,住的房子又大,环境还很好,和城里比起来更方便。”村民寻红芬一边吃着香甜的粽子,一边笑着告诉记者,“这房子都是村里给盖的,里面燃气、暖气、水、电齐全,屋外还有个院子,老年人喜欢种点菜、养养花都可以。这都是沾了大蒜的光。”
  与眼前景象形成鲜明对比,上世纪70年代末期的崔口村,还是金乡县两个吃救济粮的村子之一。
  1982年,时任崔口村党支部书记的韩允其将致富的路子寄托在价格高、效益好的大蒜上,决心带领大家大面积种植大蒜。
  可是当时,崔口人饿怕了,村民们宁愿种麦子少收,也不愿冒险种大蒜。
  韩允其说:“不换脑子就永远吃不上肉,种大蒜是咱们村摸索的致富新路子,作为党员,咱们应该给老少爷们儿带好头!”
  于是,为了走出贫穷,村支部采用党员包户的形式,带领村民推广大蒜种植、跨省购买良种、建设大蒜市场、发展大蒜仓储和国际贸易,并采用“村企合一”的形式成立了企业。
刚刚从田间地头丰收的大蒜

  就这样,在历届村支部的带领下,村里的大蒜产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单一到多样,逐个破解了“大蒜没人种、种了没处卖、卖剩了没处存、种多了没竞争力”等诸多难题,先后完成了大蒜规模种植、收购、冷藏、加工、出口、研发……在大蒜串起的产业链上,崔口村村民发生了由农民到商人的角色转变。
  现在,崔口村860余亩村域土地上,云集着110余家企业,全村80%家庭拥有冷藏加工企业,年冷藏大蒜能力近30万吨,固定资产6.5亿元,年工业总产值7.2亿元,年销售额逾20亿元,年出口量8万吨。
  村集体有了钱,就给村民规划建设了“别墅”。村内配套的道路、墙面粉刷、绿化、修建管道等公共事务也全部由村集体投资,村民不需拿一分钱。
  全村适龄儿童全部免费入学,60岁以上的老人,均可免费入住村敬老院。村里每年还会为村民购买银龄安康和治安保险。

从“小蒜头”到“大龙头”


  随着崔口村大蒜产业越做越大,金乡县将崔口村致富的成功经验,迅速推广到整个县。
  1989年,市场变化始料未及,大蒜跌到几分钱一斤仍卖不掉,金乡的路边、地头,到处都是蒜农倒掉的大蒜,全县蒜农损失上亿元。
  然而,经过“悲惨的丰收”后,金乡大蒜种植面积不减反增。该县通过大力推广地膜覆盖、配方施肥、化学除草等科学种植技术,产量大大增加,品质也得到极大提升。
  金乡随即成为全国大蒜种植面积最大、总产量最高、品质最好的县。大蒜不仅没有滞销,反而被抢购一空。这归功于金乡大蒜的品牌效应。
  1993年,金乡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了金乡大蒜新闻发布会,向国内外推介金乡大蒜。
  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推销一个县的农副产品,这是头一次。经此一推广,世界各地的商贩慕名而来。金乡顺势建设了商品蒜基地和大蒜交易市场,并出台服务、费用、交通、安全等方面优惠政策。金乡大蒜从此名声大噪。
  1996年,金乡县被评为“中国大蒜之乡”。2001年举办了首届大蒜节。此后,金乡大蒜节每年都以大蒜论坛、大蒜博览会、大蒜研讨会等多样化的形式召开,一直延续至今。
  “金乡有机大蒜”连续9年荣获中国国际有机食品博览会金奖。金乡还开通了运行济宁内陆港,建成全国首个服务县域经济国检贸易便利化服务中心,全国首条全集装箱出口冷链班列—“金乡大蒜号”驶入国际轨道,被评为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
  如今,金乡县已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大蒜种植培育、储藏加工、贸易流通、信息发布和价格形成五大中心。金乡因此赢得了“世界大蒜看中国,中国大蒜看金乡”的美誉,形成了金乡大蒜“买全国、卖世界”的地位。
  截至目前,“金乡大蒜”品牌价值达218.19亿元,多年保持全国县级单一农产品出口创汇第一县。2020年,该县成功举办国际大蒜产业博览会。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以全省第一、全国第三的成绩通过首批认定。
  金乡已经把“小蒜头”培植成县域经济起飞的“大龙头”,蝶变为强县富民的主导产业。

从蒜贱伤农到“价格险”兜底


  眼下,正值新蒜上市季,大蒜价格是蒜农最关心的事情。
  “蒜你狠”“蒜你贱”“蒜你能”“蒜你完”等带有调侃性的词语时常牵动着人们的神经。这也侧面反映了金乡大蒜产业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
  一方面大蒜价高时,新蒜农盲目跟风种植,导致当年大蒜种植面积大,但预期收益并不高;另一方面,大蒜价低时,蒜农基本收不回成本,种植积极性下降,蒜贱伤农现象凸显。同时,部分经销商囤蒜炒蒜,大蒜价格更如坐过山车,波动剧烈。而金乡的特色“农产品目标价格保险”却让这里的蒜农吃了“定心丸”。   “因为我们每年都购买大蒜保险,无论价格跌多惨,保险公司会根据标准给咱补齐,赔不了。”蒜农韩世忠气定神闲地告诉记者。
  金乡蒜农凭土地确权证登记的大蒜种植面积进行投保。保险期间大蒜实际价格低于目标价格时,视为保险事故发生,保险公司对跌幅部分进行相应赔付,高于目标价格时不发生赔付。保费由投保农户自行承担40%,各级政府补贴60%。
  “蒜农通过参保,以少量的保险费用支出,把不可预知的市场风险转移和分摊了出去。”金乡县发展改革局的负责同志介绍说。
  据了解,金乡县率先在山东省开展大蒜目标价格保险工作,几年来全县累计投保大蒜和蒜薹目标价格保险242万亩,累计赔付农户4.9亿元。其中,2021年,金乡县大蒜保险目标价格为1.73元/斤(地头销售价),全县计划承保亩数为60万亩,保险金额为1800元/亩,总保费为126元/亩,投保农户自行承担50.4元,各级政府承担75.6元。
  大蒜目标价格保险的实施,降低了大蒜产业的风险,从而吸引更多生产要素投入其中,对于巩固提升金乡大蒜产业竞争力、推动大蒜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起到重要“助推器”作用,保障了全县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推进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不断夯实大蒜产业支撑带动乡村振兴的主导地位。

从围着地头转到围着企业转


  大蒜是老百姓菜篮子里不可或缺的调味品,很多菜品的制作离不开大蒜,有的菜甚至将大蒜作为主角。
  但是,一头普通的大蒜,市场价也就两块钱。然而,在金乡,一头大蒜经过特殊的发酵工艺,就能成为一种具备保健功能的黑蒜,在国际市场上一头可卖到50多元钱。一个从白变黑的过程,附加值就增长几十倍,大蒜头摇身一变成了“金疙瘩”。
  在金乡经济开发区食品产业园,记者了解到,近年来,金乡致力于发展大蒜精深加工,推动大蒜农业向大蒜工业转变。
  目前,该食品产业园年加工能力达120万吨,已成为全国体量规模最大、科技含量最高、加工门类最全的大蒜精深加工专业园区。
  为支撑大蒜产业健康发展,金乡县加强科技研发。目前,全县拥有院士工作站两家、博士工作站两家、国家级检测中心一家、省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7家,引进各类专家30位,实施蒜片加工废水资源化再利用等科研项目31项,农业科技贡献率达68%,有效提升了产业园科技装备水平。
  研制開发出黑蒜制品、大蒜多糖、硒蒜胶囊等40余种深加工产品,实现了大蒜从调味品到食品、保健品、医药品的全产业链生产,进一步拉长了大蒜产业链条,提升了大蒜附加值。
  6月下旬,在金乡大蒜国际交易中心,收购商雇佣的农民工在挑选大蒜装袋。在大蒜交易旺季,吸引了众多农民工前来“淘金”,其收入每天可达200到300元不等。在老百姓的眼里,金乡没有“农闲”时节,一年四季在各个大蒜企业打工的农民工热情不减。
  山东鑫诺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杜晓彬说:“企业采取‘公司 基地 农户’的模式。让农民在农忙时种蒜,农闲时变身工人,参与加工、销售等其他产业环节,享受多重收益。”
  随着大蒜企业越来越多,企业用工为当地蒜农解决就业提供了保障。过去,百姓种完大蒜后,都会到外市外省打工。如今,蒜农们在家门口就能挣钱了。
  金乡经济因蒜而强,人民因蒜而富。
  金乡大蒜产业集群经过多年的发展演变,分工高度细化,不同类型的企业在产业价值链上各司其职,在享受聚集效应带来的发展红利的同时也为其上下游企业提供相关配套和服务,充分发挥集聚效应。
  一些龙头企业快速成长,让产业集群的影响力迅速扩大,拉动地区经济实现“台阶式”提升,为城乡融合提供了强大的驱动力。
其他文献
“给孩子配副眼镜吧。”拿到验光结果后,杨丽听到了这样的建议。作为一名“海淀妈”,她对孩子以后可能近视有心理准备,但没想到近视会来得这么早  杨丽的孩子才上小学二年级,这学期总说黑板上的字有些看不清楚,趁着放假,她带孩子做了视力检查,发现孩子已经近视200度。  杨丽后悔没及早保护孩子的眼睛,孩子有时会拿大人的手机看几集动画片,还要上一些在线课程,那时她总是抱着一丝侥幸心理。  今年的寒假长达40多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我国城镇化处在快速发展阶段。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提出“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明确了新型城镇化目标任务和政策举措。  事实上,我国正在经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城镇化进程。  有学者预计,“十四五”期末城镇化率约为65%左右,到2035年我国城镇化率将达到7
龙献文湖南省古丈县牛角山村党总支部书记  国道352线蜿蜒逶迤,到湖南省古丈县南部一处最险要地方一拐,便是默戎镇牛角山村(原毛坪村)了。这里坡高路陡,因山形酷似两只巨大的牛角而得名。  龙献文是牛角山村党总支部书记,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被乡亲们亲切地称为“龙三哥”的龙献文,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农民优秀群体奋斗代表之一。在他的带领下,穷村不仅脱了贫,还成了远近闻名的乡村振兴典范。带着大家一起干  
时值4月下旬,延安富县五指塬上,30多万亩苹果花开得正盛。《民生周刊》记者一行驱车穿行苹果花海,见塬上農家,正在果园里忙碌着,正如当地民谣里唱的那样:“五指塬上无懒汉。”人们正用勤劳双手,耕耘一个丰产季节。延长产业链,把小苹果镀成金果果  羊泉镇地处五指塬上,4月羊泉,淹没在一望无际的苹果花海中。  在这个不到4万人的镇子里,种植了7.3万亩的苹果。“最贵的时候能卖到6块钱一斤,现在也能卖三四块一
自从我国于2000年进入老龄化社会,我国老龄化进程就在不断加快,如何养老也就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而随着我国第一代独生子女的父母逐渐迈入中高龄老人行列,我国在“十四五”期间,将迎来一波养老需求的高潮。  根据相关预测,“十四五”期间,全国老年人口将突破3亿,养老服务会面临更大的挑战和考验。  那么,未来几年,我国养老事业究竟该如何发展?  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扶贫开发协会副会长 郭文圣  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下一步,乡村如何走向振兴?这是不少代表委员关注的焦点。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扶贫开发协会副会长郭文圣建议,加大力度培养农村人才,推动乡村振兴。  郭文圣表示,乡村要围绕产业链打造人才链,通过建设产业基地,发展特色产业,精准对接人才需求,既要提供优惠政策和平台,深入挖掘和培育本土人才,又要以制度创新和优质服务,引进高层次人才,
全国三八红旗手徐海花  伟大来自平凡。国铁集团北京局保定工务段高碑店工区是全路闻名的老字号,其“摇篮”功能和长板凳精神历经半个多世纪的传承历久弥新。  该工区成立于1964年8月,最让人称奇的是,1975年成立了由徐海花任班长,平均年龄只有十七八岁、清一色姑娘组成的全路第一支“女子三八班”。  谈起当年峥嵘岁月,在徐海花记忆深处,“除了艰苦就是艰苦”。寒冬腊月,刺骨的寒风、打锤的震动,与道砟钢轨的
在历史新课改走向深入的当下,史料教学在历史教学中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本文从图像史料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图像史料的教学方法,对图像史料在教学中的应用作一探究。  广义的图像史料不仅包括绘画、地图等形式,而且包括“珍藏于博物馆的大量文物、遗址遗迹、碑刻、建筑、图画等实物和摄影照片以及影视片、纪实片等能够提供图像、呈现或传达某种历史理念、产生视觉感知的对象。”[1]新文化史研究和图像史料的提倡者彼得·伯克在
教育部统编历史教科书已于去年9月正式在全国公立初中使用。笔者在《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2课《抗日战争的胜利》“知识拓展”板块发现有这样表述:“据日本防卫厅战史研究所资料,1937年,日本陆军共24个师,其中21个师投入侵华战争,占其陆军总兵力的88%以上,还有50%的空军和40%的海军力量用于侵华战争。” [1]其中,对于日本陆军编制“师”的提法,笔者有不同看法。  对于近代日本军队编制翻译
在陕西省宜君县的哭泉村,春节期间一直有一辆宣传车在村组主要路口转,进行新冠肺炎防控知识宣传,车上有时会下来一位戴着口罩的中年人,村里人都知道,那是他们村的第一书记靳康鹏。  像往年一样,靳康鹏带着妻女在村里跟贫困户一起过年,但他今年更忙,春节假期一直在村里组织疫情防控工作。作为陕西省铜川市卫健委选派的驻哭泉村第一书记,靳康鹏非常清楚,在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农村也是重要阵地,必须尽早开始防控,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