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姜猪的屠宰病变评估和病理组织学研究

来源 :江苏农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b_1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doi:10.15889/j.issn.1002-1302.2016.10.076
  摘要:通过屠宰病变评估及病理组织学检查对苏姜猪新品种的肺病变发生情况、病变类型、季节性发病特点、肉眼肺病变的发病程度与病理组织学病变的关联性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360头供试苏姜猪中肺病变的发病率为75%,其中冬季发病率最高,达到81.1%,其次为春季、秋季、夏季。苏姜猪的平均肺病变指数为1.12,病变程度较为轻微。肺病变比例在1%~10%区间内最多,占31.9%(115/360)。在360份肺样中,慢性型病变最多,占肺病变总数的 38.6%;但冬季急性型的发生率最高,达到40.8%。在病理组织学检查中,慢性型肺病变中的支气管淋巴组织增生更为广泛。通过肉眼病变观察得出的病变类型与通过病理组织学检查得出的结论相类似,苏姜猪的肺病变主要发生在感染后期和恢复阶段。
  关键词:苏姜猪;平均肺病变指数;支气管淋巴组织增生
  中图分类号: S858.28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2-1302(2016)10-0274-04
  收稿日期:2016-03-04
  基金项目:江苏省科技支撑计划(编号:BE2009330-3)。
  作者简介:金文(1976—),男,吉林汪清人,博士,讲师,主要从事猪传染病的研究与教学。E-mail:vet.jinwen@yahoo.com。苏姜猪是以姜曲海猪、枫泾猪、杜洛克猪为亲本,经过6个世代继代选育而成的新品种猪。该品种由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主持培育,联合扬州大学、江苏省畜牧总站等单位和部门,结合传统遗传育种理论和现代育种技术,历时17年共同培育,并于2013年顺利通过国家品种审定,成为了我国畜禽新品种。
  苏姜猪含有2个产仔多、肉质优的地方猪种血统,姜曲海猪血统和枫泾猪血统各占18.75%;同时含有以体格强健、抗病力强著称的杜洛克猪种血统,其血统占62.5%。在多年的繁育过程中,该品种不仅具有繁殖性能优良、生长速度较快、肉质鲜美等优点,还表现出了抗病力强的特点,尤其对猪肺炎支原体的敏感性较低[1]。
  屠宰病变评估是通过对出栏猪的组织脏器进行肉眼病变观察,进而对猪群的健康状况进行监测的一种评估方法,同时又可对疾病的感染时期进行回顾性判断,是评价猪抗病力和疫苗效力的重要手段,在欧美养猪发达国家被广泛采用[2]。目前,我国对猪群健康状况的评估主要以猪群临床症状观察、现场剖检、血清学监测为主,屠宰病变评估尚未被有效应用,对猪肺炎支原体发生情况的评估也是如此。
  为对苏姜猪新品种抗病力的特性、疾病发生特点和规律进行科学系统的研究,本试验通过屠宰病变评估及病理组织学对苏姜猪的疾病发生情况、病变程度、季节性发病特点、肺病变的发病类型、病理组织学特点等进行研究,并将研究成果反馈至生产实践,指导苏姜猪的饲养管理,强化疫病监测和控制,提升苏姜猪产业化水平。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材料
  试验于2013年6月至2014年5月进行,以360头苏姜猪(出栏质量100 kg)为对象,进行屠宰病变评估及组织病理学检查。供试猪出栏自泰州市的苏姜猪育种场(江苏省姜曲海种猪场)以及与其饲养环境和设施类似的2个扩繁场(分别位于扬州市、南通市)。
  1.2試验方法
  1.2.1肺病变指数评估根据各肺叶体积占整个肺体积的比例对各肺叶定义百分数:左右尖叶各10%、左右心叶各10%、左右膈叶各25%、副叶10%。将各肺叶实变的比例相加求和(图1),确定总的实变组织百分率[3]。肉眼观察实变组织表面积占该肺叶表面积的比例,并据此对流行性肺炎的严重程度进行指数化评级。将0%记为0,1%~10%记为1,11%~20%记为2,21%~30%记为3,31%~40%记为4,>41%记为5,共分为6个病变等级。统计每头屠宰猪的肺部病变指数,并将各个评级的头数乘以该评级的指数,然后相加求和,再除以被评估猪的总数,即为全群的平均肺病变指数[4]。
  屠宰病变评估依照季节施行,3—5月为春季,6—8月为夏季,9—11月为秋季,12月至翌年2月为冬季。每个季节进
  行1次,从而对苏姜猪肺炎支原体季节性发病情况进行调查。
  1.2.2肺病变的发病类型依照触诊及肉眼病变观察,将肺病变划分为急性型、亚急性型、慢性型,并根据不同季节对病变进行分类(图2)[5]。
  1.2.3病理组织学检查取猪的肺病变组织,经10%中性福尔马林固定后石蜡包埋,制成3 μm厚的组织切片,进行 hematoxylin and eosin(H
其他文献
摘要:茶叶是我国传统作物之一,有着重要的经济和文化价值,茶赤叶斑病、茶白星病和茶圆赤星病是我国名茶区中较为常见的3种病害,影响茶叶的产量和品质。为减少茶叶病害给农业生产带来的损失,以这3种茶叶病害为例,从图像识别角度出发,在图像分割(阈值迭代算法和最大类间方差法)提取病斑区域的基础上,运用构造指数、HSV颜色矩法、HSV颜色直方图法提取出病斑的颜色特征,并进行特征选择,最后运用K近邻算法进行茶叶病
在一次穿行太平洋西北部群島的過程中,艺术家jill bliss发现了一些奇特的、超现实的动植物物种。它们的外表色彩缤纷,大量生长于茂密的树林里,散发出芳香的气味。  bliss把收集到的叶子、蘑菇和苔藓组合在一起,创作出作品《nature medleys》,让人们感受到那些岛屿上丰富多彩的自然生态环境。
关键词:旅游精准扶贫;研究进展;CiteSpace;共现网络;视图聚类;共现图谱  旅游扶贫是世界减贫研究的重要议题。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英国国际发展局(DFID)在可持续发展委员会报告中提出了pro-poor tourism概念,标志着国外旅游减贫研究的视角已由宏观层次转为微观层次,即贫困人口如何通过旅游发展实现自身发展[1]。在我国,旅游扶贫被视为消除贫困的有效方式之一,与其相关的研究一直
摘要:采用野外试验,研究了灌溉量对不同林龄胡杨光合特性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11年、15年和20年林龄胡杨全天净光合速率的均值在50 kg/(株·次)灌溉处理下最大。11年林龄胡杨的全天蒸腾速率值、气孔导度值和胞间CO2浓度的均值均在45 kg/(株·次)灌溉处理下最大。15年和20年胡杨全天蒸腾速率值、气孔导度值和胞间CO2浓度的均值在50 kg/(株·次)灌溉处理下最大。(2)
摘要:以适合机械化种植的2个高粱品种(辽杂37、晋杂34)为试材,研究其种植密度分别为90万、105万、120万、135万、150万、165万株/hm2 时对产量、产量构成因素、叶面积指数、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群体透光率及生育期的影响。结果表明,辽杂37、晋杂34在种植密度为135万株/hm2时,穗数、穗粒数、千粒质量相互共同作用效果相对最佳,最有利于获得较高的产量;产量构成因素中,单位面积穗数
摘要:作为世界重要油料作物之一的油菜(Brassica napus),其种子油不仅在食用植物油领域占据重要地位,在化工产业和生物能源领域也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主要综述油菜种子含油量影响因素及调控方面的研究进展,提出运用基因工程提高油菜种子油含量的策略,以期为油菜含油量的大幅度提高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油菜;含油量;影响因素和调控;基因工程   中图分类号: S565.401 文献标志码:
摘要:探究有機硅水溶缓释肥在大蒜生产中的应用效果与肥料减施机制,采用田间试验方法,以常规肥料常用量(F1)、有机硅水溶缓释肥常用量(F2)以及有机硅水溶缓释肥不同程度减施(F3、F4、F5)对大蒜生长性状、产量、品质与土壤性状进行研究,以期为江苏沿海地区大蒜合理施肥提供技术解决方案。结果表明,施用有机硅水溶缓释肥可增加大蒜植株的株高、叶长、叶宽,提高叶片叶绿素含量,促进植株地上部生长,显著增加返青
摘要:为评价辽宁地区典型日光温室保温蓄热性能,利用小气候仪观测的气温、太阳辐射等数据,对比分析不同类型日光温室内气温的日变化及逐时温度的变幅,研究低温期2种结构日光温室对蔬菜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2种结构日光温室内温度差异较大,土墙结构日光温室温度高于复合墙结构日光温室;不同天气条件下最低、最高、平均气温日变化都表现为日照时数越多,气温变化幅度越大;在日照时数大于3 h情况下,土墙温室白天蓄热和午
摘要:以转Bt基因抗虫棉品种苏棉28号为材料,设计露地直播、地膜平铺、沟畦覆盖小垄、沟畦覆盖高垄4个不同处理,研究不同种植方式对滩涂盐碱地棉花出苗率、成苗率、产量、农艺性状和干物質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露地直播相比,地膜平铺、沟畦覆盖小垄和沟畦覆盖高垄都能显著提高耕作层地温,降低土壤含盐量,沟畦覆盖高垄比沟畦覆盖小垄的抑盐效果更好;地膜覆膜显著提高了棉花的出苗率、成苗率、果枝台数、干物质量和产量,
摘要:于2012年6月至2013年3月,分4次对海南东寨港红树林沉积物中的有机质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沉积物中有机质含量为331.366~430.298 mg/g,平均值为373.47 mg/g,不同采样点有机质水平分布差异显著。不同深度有机质含量随深度增加呈降低趋势,0~2、2~5、5~8 cm有机质含量分别为116.54~152.29、106.59~143.89、103.28~13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