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课堂教学改革如火如荼地进行。广大教师用新课改理念武装头脑,积极投入到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中来。作为初中历史课教师,笔者一直在思索,如何更好地结合历史课的实际,探索有效甚至是高效的历史课课堂教学模式。经过近两年来的探究和思考,笔者构建了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型课堂教学模式。
一、“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课堂教学模式的操作流程及解读。
总体要求:独立自学、反思生疑→情境引思、合作探究→展示点评、引领点拔→总结归纳、自悟践行→当堂检测、反馈提升。
(1)独立自学、反思质疑。
加强自主预习,有利于学生独学能力的培养,同时也是了解学情,发现问题,寻找易错点,突出重点,攻克难点的需要。通过对比分析得知,学生课前自主预习后,即能达标53%左右。为此,教师在课前,要认真组织学生以“讲学稿”为学习路线图,通研教材,独立完成“讲学稿”上的启发性问题,并能反思质疑。
为确保学生自主预习的实效性,具体操作上要重点把握以下几点:一是必须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由学校行为予以引导和规范。让学生充分地阅读课文,充分地思考、感悟、体验、探究,讲求自主学习的效果,千万不能让学生的自主学习走过场。二是必须提高自主学习的质量。教师要加强学法的指导,同时重视自主学习情况的反馈。首先是引导学生注重对教材的整体阅读,通过阅读,使学生加深对教材的领会。其次要指导学生学会将重点内容、难点内容做标识,如划波纹线,划横线,划小三角符号等。再次是独立完成“讲学稿”上的自学检测题目。有问题和质疑的做好标记,拟定“我的疑惑”等。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后,必须坚持检查自主学习的效果,并予以评价和点评。这个检查评价,不宜详批,只是翻阅、检查,了解并掌握学生完成预习的情况,“以学定教”。如果详细批改,学生就失去许多质疑的机会,失去了自己发现问题的机会,失去了与同学讨论、争执直到醒悟的机会。三是必须保证“讲学稿”中自主预习案的设计质量。预习案的设计要遵循低入(简单、根本、开放)、多做(人人可做、多做)、深思(独立学习、思考问题)、高出(例题自己做、难题自己想)的设计原则,即把需要学生掌握的重、难点变成问题让他们解决。问题设计不宜过多,不宜过难,关键能生疑,切不可面面俱到。
(2)情境引思、合作探究。
通过对教材的预习和做自主预习案,学生的疑惑往往局限在肤浅的层面。因此,课堂上仍需要教师深入把握教材,通过情境引入,从学生的角度并围绕学习目标提练出2?—5个学生自身可能存在的疑惑问题,设计成课堂探究案。这些问题可能是学生预习后提出的疑问,也可能是学生根本想不到的疑点,也可以是老师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给学生提出的思考点。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而,问题可以是教师提出来,也可以通过情境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和生成问题,这实质上也就是他们主动探求知识、构建知识,并运用已有经验和学习能力批判性地审视学习内容的过程。
笔者在指导学生自主复习《侵略与反抗》这一单元时,针对其中一个知识点:“林则徐的禁烟运动是直接导致鸦片战争爆发的直接因素吗?”我在课堂临时设计成一个课堂讨论题,同学们议论纷纷,各抒己见,通过激烈的争论,虽然到下课都没有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但这种有效的教学方法,让全体学生都动了起来,从动脑、动口等方面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兴致、活跃了学生逻辑思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活动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与创新能力。
在对学生的调研中发现,他们更喜欢同伴讲解。基于此,在学生的探究活动中,必须强化小组合作学习。为保证小组合作的有效性,教师须做到如下几点:第一,要做到“任务具体化,单位缩小化,效益最大化。”各小组先进行一对一分层讨论,然后再组内进行讨论交流;第二,讨论的目标要具有开放性。对重、难点和学生有争议的问题,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以发展其求异思维、创新思维。第三,教师要有合理的自我角色定位。即在学生的讨论中,教师以平等的身份参加学生的讨论,并在必要时做出解答,同时注意给予学生以必要的尝试探究问题的思路。在这个过程中,师生都是信息源,又都是信息接收器;师生的行为,既是反应,又是信息。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对学生可能输出的一些不正确的信息予以及时的矫正,使其明理深入心。
例如在《西安事变》一框教学中,笔者在课堂探究案时设计了“张学良和杨虎城软禁蒋介石应该如何处理?”这个问题,然后分两个小组围绕着“杀蒋”和“放蒋”进行分组讨论,在每个小组代表汇报基础上,教师可进行归类分析,进而点明主题——做情绪的主人。这一程序旨在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品质和语言表达能力,帮助学生在讨论探究中解决“问题”,从而达到使学生明白事理、坚定信念的教学目标。
二、“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课堂教学模式应用中应注意的两个问题:
(1)始终坚持以情感态度价值教育为中心
情感态度价值教育在历史课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学生能否接受教育影响,取决于他们的态度和情感;积极的情感和接受的态度,是德育影响内化为学生思想品德的关键。以情感教育为中心,关键在于把情感教育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和使整个课堂具有强烈的情绪感染力。因此,在教学实践中,要坚持把情感教育置于教学过程的中心,并使其主导教学方向。这是其本质要求,也是发挥其功效的根本所在。情感教育的有效实施,还取决于师生间的情感沟通和教师的情绪状态。师生间和谐友善的关系,是变学生消极心理定势为积极心态的有效方法。同时,教师授课时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情绪状态,是引起学生相应情感体验的重要途径。
(2)时刻密切学生的生活实际
实践研究表明,提高历史课教学实效的关键在于是否紧密联系中学生的生活实际。一般来说,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是书本上的理论同他们生活实际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是学生在生活中感受最深的,也是他们渴望在历史课上得到说明和解决的。它们既是学生关心的“热点”,也是令学生困惑的难点。这些矛盾反映了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解决问题同他们独立解决问题之间的水平差异。把握了这些矛盾,也就获得了历史课的教学动力。
总之,“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是在教师、学生、问题、情境四要素的基础上生成的,构建它的五个程序也是相互渗透、融通互动的。实施本模式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对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使师生之间在知识信息、价值观念、情感、态度、兴趣等方面实现平等交流,做到共识、共享、共进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课堂教学模式的操作流程及解读。
总体要求:独立自学、反思生疑→情境引思、合作探究→展示点评、引领点拔→总结归纳、自悟践行→当堂检测、反馈提升。
(1)独立自学、反思质疑。
加强自主预习,有利于学生独学能力的培养,同时也是了解学情,发现问题,寻找易错点,突出重点,攻克难点的需要。通过对比分析得知,学生课前自主预习后,即能达标53%左右。为此,教师在课前,要认真组织学生以“讲学稿”为学习路线图,通研教材,独立完成“讲学稿”上的启发性问题,并能反思质疑。
为确保学生自主预习的实效性,具体操作上要重点把握以下几点:一是必须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由学校行为予以引导和规范。让学生充分地阅读课文,充分地思考、感悟、体验、探究,讲求自主学习的效果,千万不能让学生的自主学习走过场。二是必须提高自主学习的质量。教师要加强学法的指导,同时重视自主学习情况的反馈。首先是引导学生注重对教材的整体阅读,通过阅读,使学生加深对教材的领会。其次要指导学生学会将重点内容、难点内容做标识,如划波纹线,划横线,划小三角符号等。再次是独立完成“讲学稿”上的自学检测题目。有问题和质疑的做好标记,拟定“我的疑惑”等。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后,必须坚持检查自主学习的效果,并予以评价和点评。这个检查评价,不宜详批,只是翻阅、检查,了解并掌握学生完成预习的情况,“以学定教”。如果详细批改,学生就失去许多质疑的机会,失去了自己发现问题的机会,失去了与同学讨论、争执直到醒悟的机会。三是必须保证“讲学稿”中自主预习案的设计质量。预习案的设计要遵循低入(简单、根本、开放)、多做(人人可做、多做)、深思(独立学习、思考问题)、高出(例题自己做、难题自己想)的设计原则,即把需要学生掌握的重、难点变成问题让他们解决。问题设计不宜过多,不宜过难,关键能生疑,切不可面面俱到。
(2)情境引思、合作探究。
通过对教材的预习和做自主预习案,学生的疑惑往往局限在肤浅的层面。因此,课堂上仍需要教师深入把握教材,通过情境引入,从学生的角度并围绕学习目标提练出2?—5个学生自身可能存在的疑惑问题,设计成课堂探究案。这些问题可能是学生预习后提出的疑问,也可能是学生根本想不到的疑点,也可以是老师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给学生提出的思考点。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而,问题可以是教师提出来,也可以通过情境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和生成问题,这实质上也就是他们主动探求知识、构建知识,并运用已有经验和学习能力批判性地审视学习内容的过程。
笔者在指导学生自主复习《侵略与反抗》这一单元时,针对其中一个知识点:“林则徐的禁烟运动是直接导致鸦片战争爆发的直接因素吗?”我在课堂临时设计成一个课堂讨论题,同学们议论纷纷,各抒己见,通过激烈的争论,虽然到下课都没有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但这种有效的教学方法,让全体学生都动了起来,从动脑、动口等方面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兴致、活跃了学生逻辑思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活动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与创新能力。
在对学生的调研中发现,他们更喜欢同伴讲解。基于此,在学生的探究活动中,必须强化小组合作学习。为保证小组合作的有效性,教师须做到如下几点:第一,要做到“任务具体化,单位缩小化,效益最大化。”各小组先进行一对一分层讨论,然后再组内进行讨论交流;第二,讨论的目标要具有开放性。对重、难点和学生有争议的问题,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以发展其求异思维、创新思维。第三,教师要有合理的自我角色定位。即在学生的讨论中,教师以平等的身份参加学生的讨论,并在必要时做出解答,同时注意给予学生以必要的尝试探究问题的思路。在这个过程中,师生都是信息源,又都是信息接收器;师生的行为,既是反应,又是信息。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对学生可能输出的一些不正确的信息予以及时的矫正,使其明理深入心。
例如在《西安事变》一框教学中,笔者在课堂探究案时设计了“张学良和杨虎城软禁蒋介石应该如何处理?”这个问题,然后分两个小组围绕着“杀蒋”和“放蒋”进行分组讨论,在每个小组代表汇报基础上,教师可进行归类分析,进而点明主题——做情绪的主人。这一程序旨在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品质和语言表达能力,帮助学生在讨论探究中解决“问题”,从而达到使学生明白事理、坚定信念的教学目标。
二、“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课堂教学模式应用中应注意的两个问题:
(1)始终坚持以情感态度价值教育为中心
情感态度价值教育在历史课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学生能否接受教育影响,取决于他们的态度和情感;积极的情感和接受的态度,是德育影响内化为学生思想品德的关键。以情感教育为中心,关键在于把情感教育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和使整个课堂具有强烈的情绪感染力。因此,在教学实践中,要坚持把情感教育置于教学过程的中心,并使其主导教学方向。这是其本质要求,也是发挥其功效的根本所在。情感教育的有效实施,还取决于师生间的情感沟通和教师的情绪状态。师生间和谐友善的关系,是变学生消极心理定势为积极心态的有效方法。同时,教师授课时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情绪状态,是引起学生相应情感体验的重要途径。
(2)时刻密切学生的生活实际
实践研究表明,提高历史课教学实效的关键在于是否紧密联系中学生的生活实际。一般来说,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是书本上的理论同他们生活实际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是学生在生活中感受最深的,也是他们渴望在历史课上得到说明和解决的。它们既是学生关心的“热点”,也是令学生困惑的难点。这些矛盾反映了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解决问题同他们独立解决问题之间的水平差异。把握了这些矛盾,也就获得了历史课的教学动力。
总之,“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是在教师、学生、问题、情境四要素的基础上生成的,构建它的五个程序也是相互渗透、融通互动的。实施本模式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对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使师生之间在知识信息、价值观念、情感、态度、兴趣等方面实现平等交流,做到共识、共享、共进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