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评论教学中缄默知识的开发

来源 :新闻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zaiyigeshish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缄默知识与新闻评论教学
  
  “缄默知识”概念是由英国物理化学家和思想家波拉尼1958年在《人的研究》一书中首次提出的(也被译作隐性知识、默会知识、暗默知识等),他将人类通过认识活动所获得的知识区分为内隐和外显两种形式,外显知识是指那些通常意义上可以运用言语、文字或符号的方式加以表达的知识,而内隐的缄默知识则是指那些无法言传或不清楚的一类知识。“人类有两种知识,通常所说的知识是用书面文字或地图、数学公式来表述的。这只是知识的一种形式。还有一种知识是不能系统表述的。例如我们有关自己行为的某种知识。如果我们将前一种知识称为显性知识,那么,我们就可以将后一种知识称为缄默知识。我们可以说,我们一直隐隐约约地知道我们确实拥有缄默知识。”渡拉尼由此提出他最著名的认识论命题——“我们所认识的多于我们所能告诉的”。通常认为,缄默知识源自个人的亲身体验,具有个体性、实践性、内居性的特点,与个人信念、视角及价值观等精神层面密切相关。人们常说的经验、直觉、秘诀、预感等都属于缄默知识的范畴。
  缄默知识的理论,近年来对国内教育教学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在新闻评论领域,它也比较有效地回答了长期以来困扰教学和业界的一个问题:评论写作是可以教会的吗?
  语文教育家张志公曾指出:作文教学是老大难的老大难。这句话也完全可以用在新闻评论的教学上。
  新闻评论的教学,传统的方法是重视显性知识的传授,例如新闻评论的选题、立论、结构、语言,讲授这些环节必须遵循的原则、分为哪几种类型、与其他体裁的区别等,同时举出一些典范评论作品进行分析、综合和条理化,通过这样一种机制,向学生展示新闻评论的思维规律和表达规律,即强调格式、套路。但是,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实际写作能力.重视显性知识传授的结果是学生说起来头头是道,写起来磕磕绊绊,仍然写不出、写不好。在新闻业界,也有大量的实例表明,没有经过新闻评论写作专业训练的人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同样可以成为专业的评论员。这使人产生新闻评论写作知识无法言说,写作技巧不必传授的错觉。
  孟子云:“大匠能予人规矩,不能使人巧。”在新闻评论的课堂上,笔者常常感到,新闻评论写作中总是有那么一些难以用语言、文字讲出来的东西,它们存在于选题、论点的提炼、结构的形成等各个环节。极大地影响着写作水平。它们依附于个体的体验,只有通过写作实践才能产生。这些事实上就是新闻评论写作教学中存在的缄默知识。传统教学的问题正是出在忽视对缄默知识的开发和显性化上面。
  评论教学中的缄默知识一般具有三个特点:一是情境的依附性,总是与特定的写作任务情境联系在一起,是对某一问题或任务情境的一种直觉综合和把握,不同的情境有不同的表达和运用。二是非逻辑性,它不能通过语言、文字或其他符号进行明确的逻辑推理与说明,通常是对评论对象的意会。三是强烈的个体性,它是一种或许连知识主体自身都未必能够清晰表达的知识,无法在常规的教学组织形式中普遍性地传递。有学者研究认为,缄默知识本质上是一种理解力,一种领会,与其说是学习。不如说是重组个体经验的能力。
  事实上,像每一门技艺一样,新闻评论技能是可以通过调动评论者自身的体验、经由实践而获得的,而新闻评论教学的目标就是帮助那些尚不能自觉通过个人体验获得评论写作规律的人们。学科程式化的显性知识无法代替个体体验,因此。新闻评论的写作教学重点是内隐的缄默知识的开发和提高,开发效果对于教学的成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评论教学中无法表达的缄默知识
  
  新闻评论教学中什么样的缄默知识难以表达出来?是那些有关过程的思维和知识。例如选题和立论的教学:
  选题——评论什么事件或问题。
  立论——对事件或问题作何评论。
  如果通过提供典范评论作品给学生阅读来讲选题和立论,他们读到的只是已经选定的论题、已经确立的论点,至于作者为什么这样选题、立论,经历了怎样的思考过程,鲜有原始材料提供历史上新闻评论写作过程的文献记录。而这些过程,恰恰是解决学习者如何选题、从何处下笔的关键技巧。再者,学生做选题和立论的练习,结果是教师只看到其呈现的选题和立论的优劣高下,为什么优?为什么劣?在写作过程中是怎样发生的?这个过程往往习焉不察,这个动态的过程决定着最终选题和立论的质量,但是在完成后的作品中表现不出来。事后追记,连作者自身也难以表述。这正如曹禺谈创作体会:“要我来解释自己的作品,我反而茫然。”《雷雨》的写作只是起因于“一两段情节,几个人物,一种复杂而又原始的情绪”的直觉。过去的作者常用“灵感”、“文思”来解释这种情形。
  为什么难以表述?波拉尼认为缄默知识包含两种意识:焦点意识和辅助意识,大致可以对应理解为目标意识和工具意识。如果把写作活动比作敲钉子的过程,那么写作知识相当于手和锤子,写作过程相当于敲的动作,文章相当于钉子,意识集中在钉子上,而不是锤子和敲击的动作,人们关注的是写作目的,而对于过程和动作就不明确了,因为这是一种附属意识。
  新闻评论教学的障碍,一方面在于教师的缄默知识传授困难。由于这些缄默知识是高度个体化、难以形式化的,并非以整体经验为基础的知识,教师想让学生领悟的东西,并没有在讲义和教材中写出来;教师自身的写作经验,深藏在个人体验层面之下,无法言传;即使有些能够表达,也是零散的不成体系的,难于补充到多年来已经体系化的教材中去。
  另一方面的障碍还在于不同学生缄默知识的差异。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他们的认知事实上是带着主体的认识图式进行的,学生的社会背景、传统观念和风俗习惯等构成了潜移默化制约他的理解和解释活动的缄默知识,使得每个学生在学习中解释哪些可能性、怎样去理解时都带有其特定的角度和观点。(这种特性有学者称之为“文化地图”、“预存立场”。)学习本质上就是学生个体利用其缄默知识.对教师提供或指定的显性知识的吸收和深化、创新。因此。有的学生达到了目标,他却不一定知道是怎么达到的,而教师则要做到在班级教学中促使达不到目标的学生从前者身上分享经验,这是困难的。
  
  探索开发缄默知识的方法
  
  在新闻评论教学中笔者有意识地尝试开发教师和学生的缄默知识。
  诵读文本。诵读是我国古代文人长期实践并证明行之有效的开发缄默知识的经验。“‘四书’、《诗》、《书》、《易经》、《左传》诸经……非高声朗诵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不能得其深远之韵。”(曾国藩《家训》)诵读是对典范作品文本思维、审美、语言风格等的直接体悟,属不言而教。笔者曾为大四学生推荐评论篇目,他们按要求坚持每晨诵读,反馈效果明显。
  写作体验与说出思考过程相结合。缄默知识一般只是难以表述的知识,并不是完全无意识的知识,重要的是在体验性学习中引导学生强化过程意识。最有效的学习来自直接的经验,像儿童学习吃饭、走路和说话一样,给学生大量的试与误的练习,并要求他们之后清晰地说出思考的过程。例如选题。完成选题之后要回答:你的选题来源于哪里?同时横向比较的有哪些事实和问题?你个人为什么对这个选题有评论的冲动?你预设的媒体定位和受众需求是怎样的?你的知识结构和经验与这个事实有怎样的契合?……说出这些问题的答案,使学生清晰地意识到选题的思考过程,使他内隐的缄默知识显现出来,加深了自身的认识。
  案例教学与小组讨论。案例教学中的小组讨论是促进显性知识与缄默知识相互转化的连续地带。借助于语言,学生将自己呈现给他人,在他人这面镜子中照见自己,促成对自身的反省审视,在心平气和的平等交谈中置换彼此角色、身份,倾诉和接纳,突破原有理解的局限,感知、领悟、把握自己和对方的缄默知识。有助于将个人化的、实践性的、难以明确表达的与具体情境相关的缄默知识转化为可以共享的普遍性知识。
  
  编校 郑艳
其他文献
大豆疫霉根腐病是一种毁灭性的大豆土传病害,由Phytophthora sojae引起.在中国被列为Ⅰ类外检对象,1991年首次在中国黑龙江省发现该病害,现已成为黑龙江省大豆生产具有严重潜
6月16日,国家发展改革委通过网上方式举行6月份例行新闻发布会,国家发改委政研室副主任兼新闻发言人孟玮出席并回答记者提问,介绍了宏观经济运行情况、近期发布的重要政策、
期刊
一、平顶山市绿色企业联盟(以下简称:绿盟)rn按照3月12号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组织开展复工复产情况调研的通知》精神,从3月中旬开始按计划组织对各县(市)区绿
期刊
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生态循环农业已成为推动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浙江天依蜂蜂业有限公司就是这样一家秉承“生态农业、健康产业”的理念,立足高起点、高标准、高
期刊
5月中小企业发展指数(SMEDI)为86.6,较上月回升3.5点.其中,分行业指数7升1降,分项指数6升2降.受调查的中小企业中,91.15%的企业已复工,复工情况最好的为中小工业企业.rn当前,
期刊
福田区是深圳市中心城区和深港合作的重要门户,自2017年6月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第二批双创示范基地后,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尤其是党的十九大以来关于“大众创业、万众
期刊
研究作物品种本身的抗旱节水特性,鉴选出在干旱胁迫条件下稳产、节水的品种,是生物节水技术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节水农业领域创新研究的主要方向之一。为了解旱作丰产性好的晋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