棚室桑葚栽培技术

来源 :北方园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xin8767524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多年的试验实践,总结出了棚室桑葚栽培技术.包括设施、品种、苗木选择,定植、管理技术,病虫害防治及采收等方面,旨在为棚室桑葚栽培提供技术支撑.
其他文献
以不同发育时期的山茱萸果实为试材,采用果实形态结构观察以及植物生理学方法,研究了不同发育时期对山茱萸果实品质变化规律的影响,以期为果实发育过程中的物质积累研究提供参考依据.结果 表明:依据果实外部形态及内部结构特征,可以将山茱萸果实发育划分为3个时期,依次为幼果期、中果期和成熟期.不同发育时期山茱萸果实品质指标呈规律性变化.对果实发育过程中多项品质指标进行综合评价,确定幼果期为山茱萸果实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成熟期果实纵、横径和单果干质量的变化趋于稳定,可以为采收期的确定提供参考依据.
铁线莲属为毛茛科中具有重要园艺学价值的世界性大属.近年来,国内外专家学者发表了许多铁线莲属分类学、分子系统学和系统基因组学研究文献,使人们对该属的认识与界定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以往分类学上承认的互叶铁线莲属、锡兰莲属等铁线莲亚族中的小属,根据分子系统学研究结果,均应并入铁线莲属中.因此,铁线莲属所包含的植物资源比以前的认识要更加丰富.该研究在以往分类学与分子系统学研究基础上,整理了广义铁线莲属各个属下分类群的野生植物资源状况以及它们的园艺学价值,为我国铁线莲属园艺植物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提供参考.
为解决成都平原羊肚菌采收后设施大棚和土地资源合理利用问题,通过对品种选择、茬口安排、田间管理、绿色病虫害防控等环节进行系统研究,创新集成早春甜瓜-秋冬羊肚菌的高效栽培模式.该模式实现2种高附加值作物的强强联合,经济效益可达60.0万~66.0万元·hm-2,创新了成都平原现代农业的发展模式,开发了农业新功能,挖掘了新价值,满足市民生活、生态的多元化需求和农民的持续增收要求.
针对海安市桑园虫害防治工作的不足,提出了生产中要采取相应的农业防治措施和科学的药剂防治,坚持联防联治和统一防治时间、统一用药品种、统一浓度和用药量、统一喷药方法的“四统一”原则,提高桑园害虫防效和蚕作安全.
以白术种子为试材,采用盆栽试验法,研究外源锌对白术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以期为白术科学施锌和种苗高效繁育提供参考依据.结果 表明:外源锌对白术幼苗生长具有低浓度(≤100 mg·L-1)促进,高浓度(200 mg·L-1)抑制的效果.其中100 mg· L-1的锌处理对白术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促进效果最好,与对照相比,提高了白术幼苗的根长、株高、叶片数和鲜质量,增幅分别达到68.3%、29.1%、21.2%和20.0%;幼苗叶绿素a、叶绿素b、总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也显著高于对照,增幅分别为16.7
柞蚕种卵二次感染的危害极大,在实际生产中又经常发生,找准其发生的途径并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十分必要.从春秋期柞蚕种卵发生二次感染的2个阶段叙述了二次感染的途径,并分析了产生原因,提出了预防方法.
盐城市蚕桑生产规模列江苏省第一,但近几年呈现一定程度的萎缩.除从业人员数量减少、年龄结构严重老化等共性问题外,还存在着蚕品种更新换代缓慢、桑叶缺乏机械收获、养蚕布局与桑树病虫害防治冲突、蚕茧价格不稳定、蚕桑机械研发滞后等多种突出问题.在新态势下,为达到稳定蚕桑生产的目的 ,推进蚕桑家庭农场建设、加速蚕桑综合利用和蚕桑机械研发等措施尤为迫切.
“红竹3号”是以茎肉翠绿、抗病性强的紫叶莴笋“红竹”为母本、以晚熟耐抽薹的绿叶莴笋QH13-9为父本杂交后,利用系统选育法,经过连续6代定向选育而成的早熟耐抽薹紫叶莴笋新品种.甘肃冷凉区春季露地栽培从播种至初采收期约75 d;叶椭圆形、紫红色、多皱,株高53.4 cm,肉质茎长棒型、茎粗约4 cm、茎皮紫斑明显、茎肉翠绿色,笋味浓郁、富含铁、钾、锌等微量元素,品质优良,抗病性强.平均单株质量约0.75 kg,每667 m2产量4500 kg以上,叶量少,可适当密植.适宜甘肃冷凉区及相同气候区域推广种植.
以根用芥菜为试材,采用PE包装的方法,在低温(2±1)℃下贮藏,研究0.01 mm PE保鲜膜包装对根用芥菜贮藏中品质和超微结构的影响,以期为根用芥菜的贮藏提供参考依据.结果 表明:0.01 mm PE保鲜膜可以抑制根用芥菜失重率上升,减缓呼吸速率,延缓硬度下降,抑制纤维素含量上升,增加过氧化氢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同时延缓细胞间隙的增加、改善其风味物质,有效延长其贮藏期.
近年来南召县调整柞蚕传统特色产业和食用菌支柱产业的发展思路,通过政策引导、财政扶持、政府和企业推动,探索蚕菌一体化发展的路子,取得了初步成效.对蚕菌一体化产业发展的优势及制约发展的关键因素进行了分析,对今后的发展提出了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