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针对当今传播媒介的发展趋势——媒介融合问题的研究进行了回顾。已有的研究领域主要包括六个方面:媒介融合的概念、媒介融合的动因、媒介融合下传统媒体变革、媒介融合的现状、媒介融合的发展趋势、媒介融合下新闻人才的培养。本文对这些问题的研究进行了简要综述。
【关键词】媒介融合 动力因素 发展趋势 传统媒体 人才培养
社会的进步和新技术的发展为媒介带来了新的发展动力,也促使了媒介进一步走向融合。如今媒介融合已经成为一项热点和前沿课题。自90年代开始,学者们纷纷对媒介融合的概念的界定、媒介融合当下的状态、媒介融合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对策、媒介融合的发展道路等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媒介的融合不仅当下一种趋势,而且它也是在每个国家普遍存在的现象,日益成为人们关注和研究的焦点。
一、媒介融合的概念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媒介融合这一概念越来越频繁的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众多学者开始研究这一领域,并且就媒介融合的概念提出了自己不同的见解。媒介融合的概念最早出现在美国。根据历史的发展,主要有以下几种演进的顺序:
(一)20世纪70年代末,美国学者尼古拉斯·尼葛洛庞帝教授最早提出不同工业“即将和正在趋于融合”。[1]1978年,他用圆圈分别代表计算机工业、出版印刷工业和广播电影工业,用圆圈的相互交叉来演示技术与媒介的融合。
最早提出“媒介融合”概念的是美国的伊契尔·索勒·浦尔。1983 年,他在《自由的科技》一书中提出“传播形态融合”,他认为媒介在融合中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发展趋势。
(二)中国学者蔡雯于2004年—2005年在美国进行富布莱特项目研究时,最早引入了美国安德鲁·纳齐森(Andrew Nachison)对“融合媒介”的概念。她是最早把“媒介融合”的概念介绍到国内的学者,并且提出了“协商模式”、“合作分类模式”、“合作操作模式”。
(三)此外,中国人民大学喻国明、戴元初则从电视从业者角度对媒介融合概念加以界定,并认为媒介融合“是指基于数字化技术的不同媒介之间的资源共享,是电视媒体获得市场竞争力的一种有效策略”。
二、媒介融合的动因
纵观传媒市场,媒介融合的方式多种多样,深度和广度日益加大。而在中国,对于媒介融合动因的认识,学界基本存在较为一致的看法。主要包含从以下几个层面的观点:
(一)政治对媒介融合的推动作用。
(二)经济对媒介融合的推动作用。
(三)技术对媒介融合的推动作用。
三、媒介融合的现状
媒介融合的现状主要从优势和限制因素这两方面来谈。学者孙双玉和孔庆帅从三个方面总结了媒介融合的优势,“一是强大的信息检索功能和便携功能。二是传播结构优化,实现政府、媒介、民众的即时互动功能。三是强大传播的效果,提高媒介传播的价值。除此之外,学者张乔吉还补充了另外一种优势,即舆论导向统一。他提出“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是新闻媒体的第一要务,是对我国新闻媒体的根本要求。”与此相反的是,也存在一些因素限制了媒介融合的发展。有学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此进行了分析阐述:“一是政策限制。二是传统媒体内部管理落后,整合能力不强。三是人才匮乏。目前能夠胜任这种多媒体报道工作的全能型新闻人才还极其匮乏。”学者蔡骐把这些限制因素除了政治经济方面的“内忧”之外,还存在“外患”,他认为:“外患即全球化带来的冲击。[1]
四、媒介融合的发展趋势
随着媒介产业的不断发展,以及所采取的相关措施主要呈现的趋势体现在以下几点:学者陶喜红总结概括出以下几点趋势:“1.资本在媒介融合中的纽带作用更加明显,媒介融资的渠道更宽、力度更大。2.多元化融合将取得突破性发展。3.‘融合媒介’将更加注重拓展新的盈利模式。4.媒介融合会更加注重低成本运作与人性化服务理念。学者郑瑜从长远的方面指出媒介融合的趋势:“媒介的融合, 也不止于内容的融合, 更应是从媒介形态、结构、技术、功能、流程乃至传播方式的融合。
五、 媒介融合下新闻人才的培养
媒介的融合对新闻传播教育提出了挑战,也对新闻传播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如何才能培养出媒介融合背景下所需的人才呢?学者们各抒己见,从各个方面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学者蒋忠波提出了三个方面的建议:1.紧跟媒介融合趋势,更新新闻人才培养理念。应该敏锐意识到媒介融合对新闻人才培养模式所带来的挑战,更新观念。2.调整课程设置,打破专业壁垒。3.优化师资队伍,整合教学实验平台。大部分学者的建议都离不开以上三点,除此之外学者董广安又补充了一点:“实践环节的加强:推行‘行知模式’。而学者张霆是从职业规划的角度来提出对策:“由于传媒业自身在吸纳新闻专业学生就业方面毕竟容量有限,因此,各高校新闻专业在学生的就业上,不能简单设限于去媒体做新闻这一狭窄出口,而应该引导学生建构多元化的职业愿景,拓宽就业之路。”
六、 媒介融合背景下传统媒体的应对策略
当下随着媒介融合的演进和发展,传统媒体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在媒介融合背景下传统媒体应该如何应对呢?有关于这个问题,学者们纷纷展开了探讨,积极的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学者刘天竹提出:“1.利用新技术,抢占数字市场先机。2.倡导内容为王,走品牌经营之路。3.面向市场,全力主打营销战略。4.瞻前顾后,开发产业价值链。5.把握受众,为付费传播提供保障。”对于传统媒体进一步的改革思路,学者肖赞军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1. 基于横向结构放松市场准入。2.传媒组织创新: 重塑市场主体。3.拓展资本经营的空间。4.建构传媒规制体系。”
七、 综述总结
媒介融合的概念虽然是西方学者最先提出,但是媒介融合的实践在我国蓬勃的开展起来,相比国外还是处于正在进行的阶段,国内学者对于我国媒介融合的理论探索从90年代开始还只有短短20多年时间,关于媒介融合的话题和讨论还在不断延续和深化中。无论在新闻传播业界还是学界,媒介融合吸引了众多学者的关注,从蔡雯教授将媒介融合的概念引入国内,学界对于媒介融合的动因、现状、发展趋势、传统媒体的应对策略、新闻人才的培养等方面表达了各自的看法。可以预示,随着媒介融合的实践的不断开展和深入,今后对于媒介融合的研究和分析将会更为详细和透彻。
参考文献:
[1]蔡雯,王学文.角度·视野·轨迹——试析有关“媒介融合”的研究[J].国际新闻界,2009(11):88.
【关键词】媒介融合 动力因素 发展趋势 传统媒体 人才培养
社会的进步和新技术的发展为媒介带来了新的发展动力,也促使了媒介进一步走向融合。如今媒介融合已经成为一项热点和前沿课题。自90年代开始,学者们纷纷对媒介融合的概念的界定、媒介融合当下的状态、媒介融合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对策、媒介融合的发展道路等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媒介的融合不仅当下一种趋势,而且它也是在每个国家普遍存在的现象,日益成为人们关注和研究的焦点。
一、媒介融合的概念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媒介融合这一概念越来越频繁的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众多学者开始研究这一领域,并且就媒介融合的概念提出了自己不同的见解。媒介融合的概念最早出现在美国。根据历史的发展,主要有以下几种演进的顺序:
(一)20世纪70年代末,美国学者尼古拉斯·尼葛洛庞帝教授最早提出不同工业“即将和正在趋于融合”。[1]1978年,他用圆圈分别代表计算机工业、出版印刷工业和广播电影工业,用圆圈的相互交叉来演示技术与媒介的融合。
最早提出“媒介融合”概念的是美国的伊契尔·索勒·浦尔。1983 年,他在《自由的科技》一书中提出“传播形态融合”,他认为媒介在融合中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发展趋势。
(二)中国学者蔡雯于2004年—2005年在美国进行富布莱特项目研究时,最早引入了美国安德鲁·纳齐森(Andrew Nachison)对“融合媒介”的概念。她是最早把“媒介融合”的概念介绍到国内的学者,并且提出了“协商模式”、“合作分类模式”、“合作操作模式”。
(三)此外,中国人民大学喻国明、戴元初则从电视从业者角度对媒介融合概念加以界定,并认为媒介融合“是指基于数字化技术的不同媒介之间的资源共享,是电视媒体获得市场竞争力的一种有效策略”。
二、媒介融合的动因
纵观传媒市场,媒介融合的方式多种多样,深度和广度日益加大。而在中国,对于媒介融合动因的认识,学界基本存在较为一致的看法。主要包含从以下几个层面的观点:
(一)政治对媒介融合的推动作用。
(二)经济对媒介融合的推动作用。
(三)技术对媒介融合的推动作用。
三、媒介融合的现状
媒介融合的现状主要从优势和限制因素这两方面来谈。学者孙双玉和孔庆帅从三个方面总结了媒介融合的优势,“一是强大的信息检索功能和便携功能。二是传播结构优化,实现政府、媒介、民众的即时互动功能。三是强大传播的效果,提高媒介传播的价值。除此之外,学者张乔吉还补充了另外一种优势,即舆论导向统一。他提出“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是新闻媒体的第一要务,是对我国新闻媒体的根本要求。”与此相反的是,也存在一些因素限制了媒介融合的发展。有学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此进行了分析阐述:“一是政策限制。二是传统媒体内部管理落后,整合能力不强。三是人才匮乏。目前能夠胜任这种多媒体报道工作的全能型新闻人才还极其匮乏。”学者蔡骐把这些限制因素除了政治经济方面的“内忧”之外,还存在“外患”,他认为:“外患即全球化带来的冲击。[1]
四、媒介融合的发展趋势
随着媒介产业的不断发展,以及所采取的相关措施主要呈现的趋势体现在以下几点:学者陶喜红总结概括出以下几点趋势:“1.资本在媒介融合中的纽带作用更加明显,媒介融资的渠道更宽、力度更大。2.多元化融合将取得突破性发展。3.‘融合媒介’将更加注重拓展新的盈利模式。4.媒介融合会更加注重低成本运作与人性化服务理念。学者郑瑜从长远的方面指出媒介融合的趋势:“媒介的融合, 也不止于内容的融合, 更应是从媒介形态、结构、技术、功能、流程乃至传播方式的融合。
五、 媒介融合下新闻人才的培养
媒介的融合对新闻传播教育提出了挑战,也对新闻传播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如何才能培养出媒介融合背景下所需的人才呢?学者们各抒己见,从各个方面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学者蒋忠波提出了三个方面的建议:1.紧跟媒介融合趋势,更新新闻人才培养理念。应该敏锐意识到媒介融合对新闻人才培养模式所带来的挑战,更新观念。2.调整课程设置,打破专业壁垒。3.优化师资队伍,整合教学实验平台。大部分学者的建议都离不开以上三点,除此之外学者董广安又补充了一点:“实践环节的加强:推行‘行知模式’。而学者张霆是从职业规划的角度来提出对策:“由于传媒业自身在吸纳新闻专业学生就业方面毕竟容量有限,因此,各高校新闻专业在学生的就业上,不能简单设限于去媒体做新闻这一狭窄出口,而应该引导学生建构多元化的职业愿景,拓宽就业之路。”
六、 媒介融合背景下传统媒体的应对策略
当下随着媒介融合的演进和发展,传统媒体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在媒介融合背景下传统媒体应该如何应对呢?有关于这个问题,学者们纷纷展开了探讨,积极的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学者刘天竹提出:“1.利用新技术,抢占数字市场先机。2.倡导内容为王,走品牌经营之路。3.面向市场,全力主打营销战略。4.瞻前顾后,开发产业价值链。5.把握受众,为付费传播提供保障。”对于传统媒体进一步的改革思路,学者肖赞军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1. 基于横向结构放松市场准入。2.传媒组织创新: 重塑市场主体。3.拓展资本经营的空间。4.建构传媒规制体系。”
七、 综述总结
媒介融合的概念虽然是西方学者最先提出,但是媒介融合的实践在我国蓬勃的开展起来,相比国外还是处于正在进行的阶段,国内学者对于我国媒介融合的理论探索从90年代开始还只有短短20多年时间,关于媒介融合的话题和讨论还在不断延续和深化中。无论在新闻传播业界还是学界,媒介融合吸引了众多学者的关注,从蔡雯教授将媒介融合的概念引入国内,学界对于媒介融合的动因、现状、发展趋势、传统媒体的应对策略、新闻人才的培养等方面表达了各自的看法。可以预示,随着媒介融合的实践的不断开展和深入,今后对于媒介融合的研究和分析将会更为详细和透彻。
参考文献:
[1]蔡雯,王学文.角度·视野·轨迹——试析有关“媒介融合”的研究[J].国际新闻界,2009(1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