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墉书风的形成及特色——兼论《艺舟双楫》所谈其用笔问题

来源 :书法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ckykimi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主要研究刘墉书法风格形成过程,以明末清初逄哥庄刘氏的家学传承为切入点,探析在家族文化教育的氛围下,处于赵董书风风靡的时代环境中,以赵孟、董其昌为家族书法传承的主要取法对象,刘墉书法即自赵董书法入手并根深蒂固,中年以后上溯钟繇、苏轼,并浸淫《阁帖》,晚年沾取碑版古拙之气的成长过程。在分析刘墉书风塑造过程及影响因素的同时,注重探究其笔墨技巧,明晰包世臣《艺舟双楫》中所谈刘墉的用笔问题以及由此表现出的书风特色。本文从书风形成的角度思考刘墉作为清初一流书家的历史地位的确立,从风格特点上分析其书法高度,同时亦给
其他文献
西安新出土《唐王泰墓志》,志文书法丰腴秀婉,结字宽绰,一扫初唐瘦硬清健之风,堪为唐代墓志精品。本文通过梳理志主生平,考证出志主在任地区作为正州与羁縻州转换的升降史实,成为了解我国古代封建王朝对少数民族地区采取民族政策的重要史料。通过对此方墓志书法艺术特色分析及其书风探源,为研究初唐到中唐时期书法艺术风格嬗变获得了一例重要资料。
期刊
『青藤雪个远凡胎,缶老当年别有才.我愿九泉为走狗,三家门下转轮来.』齐白石曾经这样夸赞吴昌硕.rn吴昌硕在诗书画印都有很高的造诣,并影响着后世的书家.吴昌硕对石鼓文锲而
期刊
此三晋陶文出河北临漳习文乡北吴庄农舍,夹砂粗陶,陶器饰粗绳纹,存二枚相同抑印,印面高1.6厘米、宽2.1厘米,释文:“匋臧”,臧为陶工名,未见三晋陶文著录。何琳仪考臧,《说文》臧,善也。从臣,戕声。战国文字为人名。此臧字与先秦小型空首布安臧之臧字同。豆器为先秦时期食器与礼器,陶豆多见于民间使用。《国语·周语》载曰:“觞酒豆肉箪食”。此陶片为陶豆豆盘残件,出河北临漳习文乡北吴庄漳河之畔,豆盘底部边缘存抑印1.8厘米见方,印痕清晰当为初版,释文:“匋朔”,未见三晋陶文著录。
随着高专教育教学的大众化时期和高发展时期到来,高专体育教育教学工作也迎来了教育教学改革的势头.“终身体育”在高专体育教学中的实施实际上是“终身体育”的特殊实施时期
阮元的《南北书派论》是不断修改的结果.他开始将颜真卿、柳公权列入北派,后在正本中又将颜、柳从北派中抹去,原因在于他已经从颜、柳中看到了唐代南北书风融合的历史现状,这
作为一种古老的仪式,西周射礼从夏商时期的矢射活动发展而来,周代射礼映射出了两大文化内涵:其一,尚武精神。周代射礼中的尚武精神主要体现在其对刚健之美的宣扬和射礼所用靶子的图案上。在射礼举行过程中,人们在潜移默化中陶冶了情操,提升了文化素养和审美品位,同时在竞技性的比赛中增强了身体素质。其二,“和”文化。周代射礼的“和”文化主要体现在对政治的协调、对射者之间人际关系的调节、对射者自身身心状态的调节上。
《说文解字》共收字9353个,其中“女”部字238个,重文13个,集中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制度、婚姻习俗及亲属关系等内容。以“婚、姻、嫁、娶、媒、妁、娉”为例,研究和分析古代传统婚俗文化。其中,“娶、婚、姻”三字体现了劫掠婚的实质,“嫁”字反映了交换婚的情况,“娉、媒、妁”三字完整地展现了古代聘娶婚的面貌。
浯溪碑林是以元结旧居为中心发展起来的,颜真卿应元结之邀在浯溪书刻其文《大唐中兴颂》,这是浯溪碑林最为重要的碑刻。之后又有大量的文人名士在此留下诗文碑刻,现存碑刻共四百八十九方。碑刻的体裁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考察诗文留存的因由,有观点认为是由于颜真卿书法的号召力,正是因为颜书、元文两个因素吸引历代文人游历访古。从这些作者生平考订和碑文内容看,其实并不尽然。
每次到岳麓书院,在讲堂南北两壁『忠、孝、廉、节、整、齐、严、肃』八个近两米高的大字碑前徘徊,目光便会随着那些笔力矫劲的笔画游走,有一股袭人的静气,让人沉默,让人静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