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转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时代变革

来源 :广东教育·职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dd123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打破高职教育僵化的办学思想,教育部提出诸多转型发展要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等等。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传统模式在现代经济社会发展中并未形成真正的发展动力,国家要求现代职业教育快速转型,迎合地方产业发展,输出更多综合素质更高的复合型、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转型要求。跨界转型已成为高职教育的重要发展路径,为推动高质量的职业教育发展,加快打造现代产业发展新高地,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成为职业教育在新时代跨界转型的发展要求与历史使命。
  一、跨界与转型:高职院校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前沿问题
  (一)高职院校跨界转型的十字路口
  高职教育历经十载,已“行至水深处”,发展到极为重要的“转折点”与“临界点”。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工作者肩负的责任是重大的。高职教育正处于改革浪潮推动下的十字路口,高职教育的未来充满了各种未知、挑战与可能性。首先,理解为何要转型,跨界转型发展中对于高职教育的期待是什么。结合当前高职教育的发展现状,以及教育部对于高职教育的转型发展要求,从外部环境来看,至少存在三种问题迫使高职教育必须转型:
  其一,高职教育的普遍社会认同度较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是专业应用型技术人才,但社会舆论对高职教育仍然存在根深蒂固的偏见,将其视为“次等”教育,成为落榜生和家长的无奈选择,用人单位将高职生视为廉价的劳动力。
  其二,政策扶持力度相对有限。从地方政府角度分析,在推动院校和社会各行业的互动联系方面,部分地区能够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的资源相对有限。地方政府经费投入不足,虽然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在上涨,但高职教育经费并未同步上涨。少数高职院校难以达到国家办学要求,乃至生均教育经费的基本标准。高职教育发展需要自主转型,缓解教育成本压力,需要保持更高的教育质量,才能推动地方就业率。同时,由于办学经费有限,师资力量不足,部分高职院校更多的选择开设投资成本较低的文科专业,这样的选择本身也是另一种背离职业教育目标的方式,跨界转型的期待已近十字路口。
  其三,高职教育虽然扩大了自主招生权限,但面对越发紧张的生源条件,需要突破传统的教育思维,向跨界转型开启时代步伐。随适龄入学人口逐年递减,高考生源也同样面临着逐年减少的趋势,在生源高度紧张的情况下,高職院校招生工作愈发艰难。很多高职院校降低了录取分数线,但新生报到率仍然较低,尤其降低分数线的做法,令高职生源质量大幅下滑,造成另一种教育难题。生源减少几乎是所有高职院校面临的共性问题,在本科院校学历优势的排挤之下,生源危机迫使高职教育全面转型,以期吸引生源,保护职业教育的发展动能。
  (二)新时代对高职教育提出的转型要求
  过去,高职院校采取的人才培养模式,重理论轻实践,重方法轻应用,重质量,却难以在实践维度与市场需求精准对接。教育理念是办学前提,固化的思维、僵化的体制令高职教育举步维艰。如何办学、办学目标、教育思路、办学特色、治校理念、校园文化构建等等,均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高职教育的发展。而高职院校与高等院校的最大区别在于,为企业输送大量可支持一线生产的人才类型。如果仅以本校的考评分值作为评价体系,实则已经脱离了职业教育对职业岗位的需求补偿。故而多数高职院校的特色化教育路径并不清晰,校园文化匮乏,人才输出总量较高,人才输出质量始终并未满足地方产业发展需求。在这样的情况下,更多的高职院校并未限制招生数量,反而扩大了招生比例,这是对职业教育发展最为不利的微观格局。打破这种办学误区和微观格局,成为新时代对职业教育发展的所提出的全新要求,为我国政府对职业教育提出的转型发展期待。
  (三)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走向市场化
  高等职业教育实行市场化经营,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关键所在,也是高等职业院校维系生命力的必要前提。《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提出:“高等职业教育必须面向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适应就业市场的实际需求,培养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真正体现出高职院校的办出特色。”《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对高职教育在强化市场化导向方面所提出的要求。市场是评估教育质量的第一宏观指标,就业率逐年下滑的背后,是高职教育在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方面的教育缺位。一味反责学生个人能力缺失,斥责企业用人条件苛刻,无疑是一种职业教育的责任逃避心态。高职教育若无法真正对接市场,由诸多产业和企业来验证学生的职业能力,其教育效果和质量也难以定夺。故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走向市场化,已经成为当前教育界的普遍共识,是高职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得到企业认可、产业认同、市场满意的发展路径,为高职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市场化评价指标与前提。
  (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面临实际问题
  其一,高职院校的特色缺乏宏观定位。部分高职院校并未总结办学经验,没有深度发掘自身的办学优势,很难回答办一所怎样的学校。这种宏观定位决定了高职院校是否在人才培养方面体现出办学特色。部分高职院校对本地产业发展并不十分了解,对于人才需求类型相对存在模糊认知,缺乏长期的文化积淀,不仅难以界定自身的优势办学条件,甚至对自身的劣势也并不了解,其人才培养效果必然差强人意。
  其二,多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培养模式简单定义为对职业人才的培养途径与方法。当前,多数高职院校延续了普教方式,或复制其他学校的培养方案,这种简单的教学模式迁移,并未与本地产业积极对接,社会需求与期待无法满足,办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效果必然出现诸多偏差。其中的历史因素较多,过速发展、不善与企业沟通、对当地动态化的市场发展轨迹并不了解,以至于出现了教学侧重点与产业系统严重脱节的弊端,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中最大的诟病。   其三,高职院校的教学内容很难与产业发展积极对接。其中,固然存在投资设备、师资力量等方面的关联因素。但本质上对专业课程的开发程度不足,对校本课程的建设有误,是高职教育此前并未真正重视起来的教学问题。高职院校所选取的教材本身,滞后于各地产业领域的发展速度,其产业内部与时俱进的生产力发展速度,高于职业教育的知识体系更新速度,难以达到双向平行发展,课程体系架构出现了并不合理的设置。故此,课程内容缺乏针对性,师资力量不足,实践经验匮乏,是高职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必然面临的实际问题。
  二、跨界与转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内容
  (一)界定跨界转型认知
  跨界意味着高职教育将对未知领域积极探索,向从未涉及到的专业领域扩充教育内容,向从未研讨过的教育方法加强实践结合,向从未实行过的职业教育管理模式尝试,向动态化的市场机制提出跨领域的多元发展融合。跨界与转型是相辅相成且紧密联系的改革发展动向,转型的基本条件是跨界,如果仅停留于当下对于职业教育的认知,势必容易形成故步自封的思维局限,难以突破阻碍职业教育发展的诸多弊端。
  跨界从字面理解,即为跨越界限。高职教育中的这种界限体现为理论知识与实践维度的界限。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姜大源教授对“跨界转型”的解释是:职业教育多年来的发展进程中,逐渐开辟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产教融合、工学交替 ”的特色化办学模式。这样的职业教育发展本身也是一种跨界转型的期待,具有两个学习地点教育行为跨界,同时显现出从理论研讨到实践指导的教育机制转型特征。
  高职教育内涵和外延上的转型,已经跨越了以往时期对于高职教育范畴的定义与传统理解,即:企业与学校、职业与教育、工作与学习等多种跨界形式转化。综观国际教育范围内较为成功的职业教育转型机制,无论是加拿大与美国采取的CBE(Computer Based Education)教育体质,亦或英国发展出的BTEC(Business
其他文献
东山供水工程是山西省的一项跨流域引调水工程,也是山西大水网建设的重点工程之一,9号隧洞是该工程的关键部位。介绍了东山供水工程9号隧洞基本情况,分析了该隧洞的地质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