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恼的疑问”之再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时期马克思国家观新探

来源 :才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jue8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通过文献综述,呈现法哲学批判时马克思国家观的研究现状,认为马克思对黑格尔的法哲学批判是对”苦恼的疑问”之再思,即对社会现实问题的继续关注和思考;二是分析了马克思法哲观形成的思想背景,指出西方法哲学思想传统对马克思法哲学观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并进一步论证马克思法哲学批判时期的国家观念;三是对前两个部分进行了总结,认为法哲学批判时马克思的国家观是”混沌”的.马克思的法哲学批判具有重要意义,意味着马克思法哲学观转向具有了可能性,虽然这一时期马克思尚未形成历史唯物主义的国家观,但为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国家观的建构清扫了思想上的障碍.
其他文献
期刊
期刊
期刊
社会治理多元主体并存的格局是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要求.多元主体合作治理的本意是要打破”碎片化治理”的困境,促进社会组织的凝聚、协作及均衡发展.本文以D枢纽型社会组织运营的公共服务链为例,探讨合作治理的意义及困境.研究发现,政府购买服务固然为以购买服务平台为枢纽、以”公共服务链”为载体的合作治理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和有力的保障,也应和了创新社会治理的需要与选择.但由于政府、社会组织之间资源与权力不对称,合作治理的局面极易被打破,致使合作治理走向”层级治理”,从而阻碍公共服务链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恢复重建各主体有
期刊
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立德树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立德树人的核心地位,不断推动”三全育人”,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始终贯穿于学生学习的不同阶段.立足于新时代,在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不断丰富教育的载体,使学生乐于、易于接受.以多种形式传播教学资讯,寻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适当切入点,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入到学生教育的一点一滴之中,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教育与实践活动中,既要充分发挥传统载体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优势,又要不断开发新载体,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高速发展,在新媒体时代,如何有效利用新媒体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值得思考和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入手,探究并创新有效的培育途径,引导大学生正确使用新媒体,更好地帮助大学生成为有理想有担当的时代青年.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从唯物史观的视角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是提高培育效果、强化主观认同的必然要求.立足”现实的人”向度,从”人”的”实际活动”、”社会关系”、”发展过程”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培育方法;立足”历史”向度从人的思想的发展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基础;立足”实践”向度,坚持”从实践出发解释观念”的实践逻辑,用”现实的手段”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目标,正确处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地域文化作为中国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其重要性不可忽视,但大多数对外汉语综合课教材中出现较多的是北方文化,这不利于留学生适应留学地的当地生活.本文将通过对比《新实用汉语》和《魅力汉语》,研究具有地域性的对外汉语综合课教材中地域文化的选取内容、呈现形式和版块分布三个方面,为相关教材的编写提供一些可行建议.
本文致力于研究如何建立和巩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长效机制,在背景分析和问题探索的基础上,以绍兴文理学院为例,融合管理学中的长效持续改进类模型,构建了以”巩固”和”深化”为核心要素的主题教育的长效机制的运行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