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前言
在体育教学中,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开拓新的教学方式,进行创新教育.是现代素质教育对体育教育提出的新型一课题,体育教学方法的选择应具有广泛性,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全面提高体育教育的质量。但是,分组后运动负荷如何掌握,怎样做到合理与适度,是实现教学改革优化的前提条件。
2 体能分组适合教学过程全面性
在体育课堂教学中起主导作用的教师,要具备较强的教学能力:如组织教材、组织教学、语言表达、教育管理、教学评价等方而的能力。要使制定出的负荷量与负荷强度的计划切合每位学生是很困难的。因此,分别制订适应各组运动负荷的计划,是非常必要。同一种练习,不同的组情况大不相同。因此,在分组教学的情况下,各组的运动负荷量与负荷强度就比较容易确定与掌握。由此可见,如何确定分组教学中各组的运动负荷量与负荷强度,已成为当前体育教学中待解决的课题之一。
3 处理运动负荷的几个基本问题
3.1 正确处理负荷量与负荷强度的关系
负荷量是指完成练习的数量、组数、时间、距离和重量等。负荷量的安排是体育教学的基础。负荷强度是指完成练习所用力量的大小和机体的紧张程度,包括动作的速度、练习的密度、练习间歇时问的长短,负重的重量,投掷的距离,跳高的高度等。
3.2 从实际出发,合理的制定各组的运动负荷
3.2.1 加强调查研究,并参考已测定的数据确定各组的负荷量与负荷强度。分组的标准:体育成绩的等级,是根据《中学生体育合格标准》评定的。同时参照本年级的《体育与健康》教材内容,结合《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评定方法进行分组。
为较为合理的确定各组的运动负荷,本研究在学校14年起,分别在高一年级4个班级男女生中(其中女生89人,男生126人),进行了一系列的测定工作,从而为教学制定计划提供了有益的参考。下面列举部分测定的数据加以说明
总之,有了这些数据,可以改变凭主观臆测,或者以均数作为确定与衡量全体学生运动负荷的依据。根据各组测定的数据就可以分别提出不同运动负荷的要求,有利于充分发挥他们练习的自觉性、积极性,使各组学生获得较佳的锻炼效果。
3.2.2.1 教师要了解学生负荷前后的反应。要引导学生,凡在练习中有不良的自我感觉如头晕、胸闷、腹部不适等等,应及时向教师反映。
3.2.2.2对各组运动负荷的测定数据,经过一个阶段后,随着学生承担负荷能力的变化,需作再次的测定,以便及时调整各组的运动负荷
3.2.2.3完成运动负荷的同时,不能忽视动作的质量。
4 几点体会
4.1 分组教学中,对各组学生进行若一于主要项目运动负荷的测定,是科学地安排各组运动负荷的客观依据之一。
4.2 练习强度与心率对照表,使学生及时了解与掌握自己的运动负荷,为体育教师确定和调整运动负荷提供参考。
4.3 各组运动负荷的数据不是一成不变的,学生承担负荷能力的变化情况,作相应的增大或减小调整。
5 讨论
要提高体育课的质量,教师不仅要“参与”学生的体育活动中,还应提高课的组织结构。本文对课堂教学,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体质,提出一点根据体能分组的设想,由于制表的考察对象为本校高一年级的男女学生,.根据不同的年级和班级,应制定出不同的对照表,是师生同调整、控制教学过程中运动负荷不可缺少的量化表之一。改革势在必行,这种设想是否可行,以供同行们探讨。
【参考文献】
[1]杨贵仁等.园丁工程全国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教材【M】.体育中学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0.
[2]曲宗湖.杨文轩.学校体育教学探索【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11
[3]毛振明,中学教师进修教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7
[4]吴友谊.袁广锋.谈体育教学中怎样发挥学生的主体性【J】.体育学刊.2000.2
[5]杨楠.体育教学模式与主体教学浅论【J】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报.2000.3.
[6]赖伟,体育教学中的主导,主体,主线【J】体育教学2000.3.
[7]赵志英.中小学生身体素质训练研究汇【M】.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教材.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1
在体育教学中,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开拓新的教学方式,进行创新教育.是现代素质教育对体育教育提出的新型一课题,体育教学方法的选择应具有广泛性,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全面提高体育教育的质量。但是,分组后运动负荷如何掌握,怎样做到合理与适度,是实现教学改革优化的前提条件。
2 体能分组适合教学过程全面性
在体育课堂教学中起主导作用的教师,要具备较强的教学能力:如组织教材、组织教学、语言表达、教育管理、教学评价等方而的能力。要使制定出的负荷量与负荷强度的计划切合每位学生是很困难的。因此,分别制订适应各组运动负荷的计划,是非常必要。同一种练习,不同的组情况大不相同。因此,在分组教学的情况下,各组的运动负荷量与负荷强度就比较容易确定与掌握。由此可见,如何确定分组教学中各组的运动负荷量与负荷强度,已成为当前体育教学中待解决的课题之一。
3 处理运动负荷的几个基本问题
3.1 正确处理负荷量与负荷强度的关系
负荷量是指完成练习的数量、组数、时间、距离和重量等。负荷量的安排是体育教学的基础。负荷强度是指完成练习所用力量的大小和机体的紧张程度,包括动作的速度、练习的密度、练习间歇时问的长短,负重的重量,投掷的距离,跳高的高度等。
3.2 从实际出发,合理的制定各组的运动负荷
3.2.1 加强调查研究,并参考已测定的数据确定各组的负荷量与负荷强度。分组的标准:体育成绩的等级,是根据《中学生体育合格标准》评定的。同时参照本年级的《体育与健康》教材内容,结合《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评定方法进行分组。
为较为合理的确定各组的运动负荷,本研究在学校14年起,分别在高一年级4个班级男女生中(其中女生89人,男生126人),进行了一系列的测定工作,从而为教学制定计划提供了有益的参考。下面列举部分测定的数据加以说明
总之,有了这些数据,可以改变凭主观臆测,或者以均数作为确定与衡量全体学生运动负荷的依据。根据各组测定的数据就可以分别提出不同运动负荷的要求,有利于充分发挥他们练习的自觉性、积极性,使各组学生获得较佳的锻炼效果。
3.2.2.1 教师要了解学生负荷前后的反应。要引导学生,凡在练习中有不良的自我感觉如头晕、胸闷、腹部不适等等,应及时向教师反映。
3.2.2.2对各组运动负荷的测定数据,经过一个阶段后,随着学生承担负荷能力的变化,需作再次的测定,以便及时调整各组的运动负荷
3.2.2.3完成运动负荷的同时,不能忽视动作的质量。
4 几点体会
4.1 分组教学中,对各组学生进行若一于主要项目运动负荷的测定,是科学地安排各组运动负荷的客观依据之一。
4.2 练习强度与心率对照表,使学生及时了解与掌握自己的运动负荷,为体育教师确定和调整运动负荷提供参考。
4.3 各组运动负荷的数据不是一成不变的,学生承担负荷能力的变化情况,作相应的增大或减小调整。
5 讨论
要提高体育课的质量,教师不仅要“参与”学生的体育活动中,还应提高课的组织结构。本文对课堂教学,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体质,提出一点根据体能分组的设想,由于制表的考察对象为本校高一年级的男女学生,.根据不同的年级和班级,应制定出不同的对照表,是师生同调整、控制教学过程中运动负荷不可缺少的量化表之一。改革势在必行,这种设想是否可行,以供同行们探讨。
【参考文献】
[1]杨贵仁等.园丁工程全国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教材【M】.体育中学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0.
[2]曲宗湖.杨文轩.学校体育教学探索【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11
[3]毛振明,中学教师进修教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7
[4]吴友谊.袁广锋.谈体育教学中怎样发挥学生的主体性【J】.体育学刊.2000.2
[5]杨楠.体育教学模式与主体教学浅论【J】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报.2000.3.
[6]赖伟,体育教学中的主导,主体,主线【J】体育教学2000.3.
[7]赵志英.中小学生身体素质训练研究汇【M】.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教材.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