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数学教学;创新能力;
创新意识;创新兴趣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9)
03(B)—0046—01
一、数学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首要条件
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必须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
(一)克服在创新认识上的偏差。一提到创新教育,很多教师往往想到的是脱离教材的活动,走入了另一个极端。其实,每一个合乎情理的新发现,别出心裁的观察角度都是创新。一个人对于某一问题的解决是否有创新性,不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是否被别人提过,而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对于这个人来说是否新颖。
(二)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创设宽松的氛围, 营造创造性思维的环境。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必须克服课堂上老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数学生是观众、听众的陈旧教学模式。因为这种课堂教学往往过多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教师应以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目的,保留学生自己的空间,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到教和学当中,做学习的主人。
(三)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质疑、解疑,让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创新个性、创新能力。批判性质疑是创新思维的集中体现,科学的发明与创造正是通过批判性质疑开始的。敢于对教材上的内容质疑,敢于对教师的讲解质疑,并且勇于实践、验证,寻求解决的途径,是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所必备的素质。
二、学生的创新兴趣是培养和发展创新能力的关键
(一) 利用“学生渴求他们未知的、力所能及的问题”的心理,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兴趣产生于思维,而思维又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在教学中出示恰如其分的问题,让学生“跳一跳,就摘到桃子”,可以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引起认知冲突,引发学生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学生因兴趣而学、而思维,并提出新的质疑,就会自觉地去解决、去创新。
(二)合理满足学生好胜的心理,培养创新的兴趣。学生都有强烈的好胜心理,如果在学习中屡屡失败,就会对学习失去信心。故而,如果教师能创造合适的机会使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那么对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是很有帮助的。如:可针对不同的群体开展几何图形设计大赛、数学笑话晚会、逻辑推理故事等活动,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在活动中充分展示自我,发挥他们不同的特长,找到生活与数学的结合点,体会数学给他们带来的成功和快乐,从而培养他们创新的兴趣。
(三) 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许多新的数学理论的建立,都是在猜想后被证实的。现行的数学教材非常重视对学生猜想能力的培养,如:几何教材常在一个知识点结束后,配上一些“想一想”,只给出条件,然后提问学生可能有哪些结论。这便是从某些具体假设出发,让学生利用刚学过的知识进行合理的猜想,并且所猜想的结论常常是多元性的。这就需要老师加以引导,教给学生猜想的规律与方法,使他们能猜之有理,猜之有据,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兴趣。
三、教师是保护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监护人”
(一)分清学生的错误行为是有意的,还是思维的结晶。学生在求知的过程中属于不成熟的个体,因而在探索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是难免的。教师对发展中的个体要以辩证的观点、发展的眼光实行多元化的、发展的评价,从客观上保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促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学习中去。
(二) 多给学生一些鼓励、一些支持,对学生的正确行为或好的成绩表示赞许。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较低,常常默认教师的评价,而且常以教师的评价衡量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同时,又常从成人的表情或语言判断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因此,教师应对学生正确的行为表示明确的赞扬,使学生明白教师对他们的评价,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他们看到自己成功的希望。
(三) 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好奇是儿童与生俱来的天性,是思维的源泉,创新的动力。因为好奇,学生有了创新的愿望,并努力去揭开事物的神秘面纱。这种欲望就是求知行为在孩子心灵中点燃的思维的火花,是最可贵的创新性心理品质之一。虽然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好奇程度呈递减趋势,但创造性人才的特点却是永驻的,他们用好奇的眼光和心理去审视整个世界。因此,教师对教学中学生好奇的表现应给予肯定,从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
创新意识;创新兴趣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9)
03(B)—0046—01
一、数学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首要条件
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必须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
(一)克服在创新认识上的偏差。一提到创新教育,很多教师往往想到的是脱离教材的活动,走入了另一个极端。其实,每一个合乎情理的新发现,别出心裁的观察角度都是创新。一个人对于某一问题的解决是否有创新性,不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是否被别人提过,而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对于这个人来说是否新颖。
(二)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创设宽松的氛围, 营造创造性思维的环境。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必须克服课堂上老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数学生是观众、听众的陈旧教学模式。因为这种课堂教学往往过多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教师应以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目的,保留学生自己的空间,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到教和学当中,做学习的主人。
(三)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质疑、解疑,让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创新个性、创新能力。批判性质疑是创新思维的集中体现,科学的发明与创造正是通过批判性质疑开始的。敢于对教材上的内容质疑,敢于对教师的讲解质疑,并且勇于实践、验证,寻求解决的途径,是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所必备的素质。
二、学生的创新兴趣是培养和发展创新能力的关键
(一) 利用“学生渴求他们未知的、力所能及的问题”的心理,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兴趣产生于思维,而思维又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在教学中出示恰如其分的问题,让学生“跳一跳,就摘到桃子”,可以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引起认知冲突,引发学生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学生因兴趣而学、而思维,并提出新的质疑,就会自觉地去解决、去创新。
(二)合理满足学生好胜的心理,培养创新的兴趣。学生都有强烈的好胜心理,如果在学习中屡屡失败,就会对学习失去信心。故而,如果教师能创造合适的机会使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那么对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是很有帮助的。如:可针对不同的群体开展几何图形设计大赛、数学笑话晚会、逻辑推理故事等活动,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在活动中充分展示自我,发挥他们不同的特长,找到生活与数学的结合点,体会数学给他们带来的成功和快乐,从而培养他们创新的兴趣。
(三) 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许多新的数学理论的建立,都是在猜想后被证实的。现行的数学教材非常重视对学生猜想能力的培养,如:几何教材常在一个知识点结束后,配上一些“想一想”,只给出条件,然后提问学生可能有哪些结论。这便是从某些具体假设出发,让学生利用刚学过的知识进行合理的猜想,并且所猜想的结论常常是多元性的。这就需要老师加以引导,教给学生猜想的规律与方法,使他们能猜之有理,猜之有据,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兴趣。
三、教师是保护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监护人”
(一)分清学生的错误行为是有意的,还是思维的结晶。学生在求知的过程中属于不成熟的个体,因而在探索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是难免的。教师对发展中的个体要以辩证的观点、发展的眼光实行多元化的、发展的评价,从客观上保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促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学习中去。
(二) 多给学生一些鼓励、一些支持,对学生的正确行为或好的成绩表示赞许。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较低,常常默认教师的评价,而且常以教师的评价衡量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同时,又常从成人的表情或语言判断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因此,教师应对学生正确的行为表示明确的赞扬,使学生明白教师对他们的评价,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他们看到自己成功的希望。
(三) 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好奇是儿童与生俱来的天性,是思维的源泉,创新的动力。因为好奇,学生有了创新的愿望,并努力去揭开事物的神秘面纱。这种欲望就是求知行为在孩子心灵中点燃的思维的火花,是最可贵的创新性心理品质之一。虽然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好奇程度呈递减趋势,但创造性人才的特点却是永驻的,他们用好奇的眼光和心理去审视整个世界。因此,教师对教学中学生好奇的表现应给予肯定,从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