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小班幼儿的自理能力贯穿于一日活动方法浅述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ngxing1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社会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孩子们的物质条件也可以说是空前的优越,随之而来的“溺爱”、“娇生惯养”也比比皆是,“包办代替”现象越来越严重,孩子们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现象也司空见惯。很多家长认为,吃饭、穿脱衣服等生活技能是不用训练的,因为小孩长大自然就会了,不用刻意地去培养。其实这种观念是不正确的。常言道:“三岁之魂,百岁之才。”这说明3岁左右的儿童身心两个方面都在进一步地成熟与充实,此时不但是培养有个性人生的起点,而且是人格陶冶最重要的时期,同时也是可塑性最强的一个时期。所以从小就要培养幼儿的生活处理能力和生活技能,引导幼儿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幼儿园和社会的集体公益劳动,让他们逐步学会一些简单的技能、技巧,逐步养成自己动手自理的好习惯。我们班不定期地对家长朋友发放一些家园问卷,对幼儿生活自理能力进行全面的调查,大家一起共同讨论、深入分析,认识到过分溺爱孩子和生活上包办代替的危害,懂得从小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重要性,从而提高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培养其独立性,增强起自信心。
  小班的幼儿犹如一张白纸,他们所接受的教育是“先入为主”,所以我们把幼儿自理能力的培养贯穿于一日活动中,讲解、操作尝试、评价的方法,把难点讲解清楚,并做好示范,然后让幼儿反复地去尝试、操作,持之以恒,形成习惯。
  在形成习惯时首先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转变观念,认识培养幼儿自理能力的重要性
  
  根据小班幼儿的身心特点,我们特拟定了会自己吃饭、喝水,会自己穿脱衣裤、鞋袜,会自己收拾玩具和图书等生活自理。这些活动都需要我们有目的、有意识地对幼儿进行教育。
  1.对幼儿进行正面教育,增强幼儿对生活自理的意识。可通过过谈话“我是乖宝宝”、“我长大了”、“我会做……”等活动,利用提问、讨论、行为练习等形式,让幼儿意识到自己有能力干好一些事情,为自己会干力所能及的事情感到高兴。
  2.通过分辨不同行为(能自理的与不能自理的),巩固幼儿的生活自理意识。我们可以为幼儿准备不同行为表现的各种图片等,让幼儿在比较中提高对自理行为的认识。教师适当地讲解图片,然后问幼儿哪个图片上的宝宝最棒,我们要向他学习这种好的行为,还可以举例用班上的小朋友作比较,来激发幼儿上进的意识。
  3.要想让幼儿做到生活自理,必须还要明确正确的生活自理方法。
  
  二、自理能力的培养贵在坚持、重在鼓励
  
  技能的形成是一个反复的过程,还要注意以后的巩固练习。经常督促、检查、提醒幼儿,才能使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得到不断的强化,逐步形成自觉的行为。在日常生活中应训练幼儿的自理能力,例如小便、洗手、喝水等各个方面,都尽可能地让幼儿自己动手,来提高这方面的能力。幼儿小便后提不上裤子,我们就教他用两手向上提前边和后边,他渐渐地就掌握了这一技巧。还有洗手的正确方法,如何洗,怎样打香皂,幼儿都已学会,在每日生活中很好地锻炼了每一名幼儿。除此之外在其他方面上都尽量锻炼幼儿的自立能力。自理技能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获得,我们千万不能操之过急,平时对孩子应耐心。再一方面孩子由于缺乏生活经验,在操作过程中难免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别担心孩子干不好,或添麻烦、帮倒忙。我们都应多鼓励、表扬,(如:你真棒,都能帮老师干活啦!你真能干!等等)少指责埋怨(你这是怎么做的?乱七八糟的!)。一定要确保孩子做事的积极性。我们还要善于捕捉孩子的闪光点,赏识孩子的点滴进步。获得成功的愉快感是推动幼儿生活自理的动力。当幼儿取得点滴进步时,我们可用表扬的口吻,“你真棒”、“你真能干”……都会使幼儿对自己的能力充满信心,成为激励幼儿自觉掌握自理能力的强大推动力。所以说我们应放手让他们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让其享受到成功的乐趣。
  
  三、通过谈话的方式让幼儿学会自我评价
  
  在每次活动后组织幼儿进行谈话。比如:这次活动谁表现得最好?好在哪里?要充分地激发幼儿的好胜心,在竞争之中促进他们自理能力的培养。孩子活泼好动,往往有时一句不经意的话就可以激起他们的好胜心,跃跃欲试。我们抓住幼儿这一心理特点,特设计了一些有趣的比赛活动,以竞争促发展,促进幼儿自理能力的提高。如举行穿、叠衣服比赛等等,为幼儿发放奖品等方法来督促幼儿。
  
  四、家园配合,共同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
  
  孩子自理能力的培养需要在家长和我们教师共同努力下完成,必须杜绝包办代替,导致孩子在幼儿园里什么都不会。所以,我们除了在幼儿园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也很重视与家长的沟通。首先,我们把家长请到幼儿园,让他们亲眼看到自己孩子自理能力的差距,认识到问题的重要性。另外,我们让幼儿回到家后也严格按照在幼儿园的表现去做,让家长看到孩子的点滴进步。在我们的正确引导下,并通过家长的配合,共同努力,经过在小班半年的训练,孩子的自理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请相信我们的宝贝,只要放开我们关爱的双手,给孩子一个锻炼的机会,经过磨练、努力锻炼,他们一定会像一只只雄鹰展翅翱翔,搏击长空。
其他文献
有效教学是我们每一个教师的追求,是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发展的需要,是和《纲要》精神一脉相承的,它也是提高幼儿园保教质量的必然选择。因此,实施有效的教学活动,成为我们幼儿园教师共同研究的课题。笔者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认识到:必须在备课时确立好教学目标,设计好教学语言,提出恰当的学习要求,才能使我们的教学更有效。    1.确立有效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在教学中起到灵魂作用。
皮亚杰曾经说过“知识来源于动作,而非来源于物体”。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探索,我认为在幼儿科学教育活动中,让幼儿亲自动手操作非常重要。幼儿亲自动手操作既可以培养幼儿学科学的兴趣,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发展幼儿的自信心、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又可以提高幼儿在科学教育活动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在操作活动中,培养幼儿学科学的兴趣,激发幼儿的好奇心。    在进行科学教育活动时,运用实物
摘要: 班图拉认为:“人和环境并不是两个独立的实体,他们都仅仅是一种潜在的性能。环境的性能只有在特定的行为使之实现之后才能起作用。同样的,人的潜能在未被激发以前,也并不发生作用。”因此,主题环境和幼儿都不应该是被动的,而应该是通过彼此的作用来形成有意义的情境,从而产生互动的效应。主题环境的创设在幼儿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如何创设主题环境,笔者在本文中提出了创设主题环境的一些新尝试。  关键词: 主题
幼儿的思维具有具体形象性特点,而操作材料则是幼儿思维的基石,脱离了操作材料的探索将是一纸空谈。在教师设计组织的科学教育活动中,教师为幼儿提供了适宜的丰富的材料;运用多种感官感知认识事物,提供不断地动手操作、动脑思考的时间与空间,是幼儿获取丰富的科学知识经验的必要前提和关键。在幼儿园科学活动的组织中,教师要选择适合年龄特点的物质材料,并适宜投放、科学合理地使用材料,才能有效支持幼儿的操作活动,维持幼
在科学技术发展突飞猛进的今天,随着人们科技意识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科技对国家财富的增长和社会的繁荣起的巨大作用。因此,对幼儿进行科学启蒙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尤其是科学活动,对幼儿智力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所以,在科学活动中,应该从说教的模式中解脱出来,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使幼儿在独立动手操作过程中,亲身体验、交往合作,在做中学,在活动中学,激发幼儿学科学的兴趣,培养幼儿的好奇心,使他们的自
21世纪是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我们这一代的孩子以后面临的竞争更激烈。幼儿园要适应社会的发展,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    一、竞争的必要性    当前,学生中独生子女较多,倍受父母宠爱的小皇帝、小公主们已习惯于以自我为中心、“众星捧月式”的生活,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单靠教育与引导是不够的,还应辅之于适度的强制。所以现在的幼儿园也要适应社会的发展,从小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但由于竞争者
常言说:幼儿的智慧在手指尖上。“听会忘记,看会记住,做才学会”。好动是幼儿的天性,心理学研究证明,手的动作和思维活动有直接关系,人在动手时有关信息从手到大脑,又有大脑传到手,动手是动脑的外观,动手又能支持脑的积极活动,手巧心灵,心灵手巧,在玩玩做做中幼儿智力得到了开发。在当今幼儿的科学活动中,强调幼儿动手做,做中学,整合发挥资源的优势,引导幼儿亲身经历的实证研究为基础的探究过程,在探究中学科学已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