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终收拨当心画,余音绕梁久未绝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3377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结语是语文课堂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课堂教学的成功和完美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好的结语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成为沟通课内与课外联络的桥梁,成为巩固与创新的助力,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深化记忆,拓展思维,提高鉴赏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强化教学效果。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造性地把课结成“问号”“双引号”“省略号”“感叹号”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结语在课堂中“画龙点睛”的作用。
  关键词: 语文课堂 结尾 设计
  引言
  明朝人谢榛在《四溟诗话》中说:“凡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这句话说的是写作,同样适用于课堂教学。在当前语文教学中,一些老师注重“导语”的设计,采用多种手段,希冀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对课堂教学结束语的设计方面关注不多。通常在一节课最后三、两分钟里,教师简单罗列课文知识点,省略结课这一环节。这样的结束语显得乏味、空洞、死板,使整个课堂因为这一环节而黯然失色。如果长期使用这些结束语,那么不但让学生与语文课堂渐行渐远,还会产生“课断思断”的后果,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编筐编篓,贵在收口”。结束语就是课堂教学的“收口”。结束语作为课堂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对课堂的成功和完美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说“导语”如“炮仗”的话,那么结束语就如“撞钟”,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于耳。下面笔者根据几年来的教学实践和对同行语文课堂教学的借鉴,对语文课堂结束语的设计作一番梳理,权作抛砖。
  一、把课结成问号——设置悬念式结语
  课堂教学结尾应像文章结尾一样,讲究意在笔后、悬念迭出,回味无穷,给人一种课已结束而意未尽的感受[1]。有些内容比较复杂、篇幅较长的课文,往往需要几个课时才能讲授完毕。教师就可以利用教学内容的连续性和学生的好奇心理,在一课时结束时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议论,造成悬念,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探究知识的兴趣,真正达到“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艺术效果。
  笔者教授完《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文中的“渑池之会”,设计了这样一个结束语:“渑池之会后,蔺相如被封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在那个武将地位远高于文臣的时代,将相关系又将如何发展呢?最高军事统帅廉颇会对凭三寸不烂之舌谋得高位的蔺相如采取怎样的态度呢?位极人臣、春风得意的蔺相如又会对被誉为赵国屏障的廉颇给予什么样的回应呢?欲知详情,且听下课分解。”
  苏霍姆林斯基说:“能够把少年拴在你的思想上,引他们通过一个阶梯走向知识,这是教育技巧的一个重要特征。”这些悬念的设置,紧随课上的内容而来,在学生听得有味之时,留下一个悬念,给学生留下无限遐想空间。同时,这些悬念不但预示了下一课的教学重点,而且使前后两课巧妙过渡,自然衔接。这些悬念将萦绕在学生脑海,驻留在学生心间,学生可以带着问题去预习、去探求,培养学生积极动脑思考的习惯。这样的结束语就像古老的阿拉伯故事《天方夜谭》一样吊住国王的胃口。
  二、把课结成双引号——首尾呼应式结语
  就一堂课而言,课的开始与结尾素有“黄金环节”的美称。所谓“凤头”(开始)、“豹尾”(结尾),就是说“头”与“尾”要在新奇别致、引人入胜上下功夫。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都是一堂课的有机组成部分。结尾的设计必须在统观全文、照顾整体的前提下進行,做到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笔者在教授《伶官传序》一文时,首先设计,这样一个导语:上(唐太宗)问侍臣:“创业与守成孰难?”房玄龄曰:“草昧(开创国家)之初,与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之,创业难矣!”魏征对曰:“自古帝王,莫不得之于艰难,失之于安逸,守成难矣!”(选自《资治通鉴·唐纪》)究竟是“创业难”还是“守成难”呢?太宗的两位贤臣似乎很难达成一致看法。那么今天就让我们去找北宋史学家、文坛泰斗欧阳修问个明白。一起学习他的一篇著名史论——《伶官传序》。课堂结束,我设置的结束语为:上(唐太宗)曰:“玄龄与吾共取天下,出百死,得一生,故知创业之难;征与吾共安天下,常恐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所忽,故知守成之难。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方当与诸公慎之。”(但创业的艰难时期已过,眼下守业的难,正是诸公必须谨慎对待的)欧阳修用历史教训向我们阐明了“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
  这样的结尾是对课始的问题呼应式的强调,使课堂首尾照应,内容浑然一体,既突出了课文的重点、难点,帮助学生解决了难题又升华了主题。同时首尾照应式结尾,对学生学习课文或掌握某一知识点能起到定向作用,让学生茅塞顿开,豁然开朗,疑团消融[2]。
  三、把课结成省略号——激发延伸式结语
  教师的结束语充满激情,且以意味深长的话寄希望于学生,往往能打动学生的心弦,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也能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热血沸腾,受到教育,树立正确的情感价值观。教师的结语是课内外联系的纽带,引导学生向课外延伸、拓展,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和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课堂上教师的结语要成为抛砖引玉的“砖”,引导学生吸收课外丰富多彩的“美玉”。
  笔者在教授完《林黛玉进贾府》后设计了这样一个结束语:《大英百科》评价说,《红楼梦》的价值等于一整个欧洲。《红楼梦》是一部大书。有评论家这样说,几千年中国文学史,假如我们只有一部《红楼梦》,它的光辉也足以照亮古今中外。《林黛玉进贾府》是小说《红楼梦》的序幕,在文中,贾府第一次亮相,重要人物纷纷登场。作者借黛玉的一双眼睛,运用详略得当的环境描写、人物肖像描写,以及匠心独运的人物出场展现封建大家族的繁荣鼎盛。序幕仅仅是开始,只能算在《红楼梦》的封面上挖了一个小孔,窥视了《红楼梦》的内容,好戏还在后面。我们不能使时光倒回去,但读《红楼梦》可以使我们看到二百五十年前的封建社会,感知它,认识它,开阔眼界,了解生活,分辨真、善、美与假、恶、丑,提高思想境界。   教师要善于把课结成省略号。从教学内涵来说,课堂教学的结尾并不意味课堂教学中止和教学活动的终结,恰恰相反,它是课堂教学的继续和学习活动的延伸[3]。这样的结尾应该具有很大的感召力,不但激发学生对我国灿烂文明强烈的自豪感,而且进一步调动学生的求知欲,陶醉于“压轴戏”的艺术氛围之中,让学生真正走出课堂,走进名著。
  四、把课结成感叹号——回顾反思式结语
  著名学者黄政枢在《春觉斋论文》中说:“好的结尾,有如咀嚼干果,品尝香茗,令人回味再三。”语文课堂的结束语,根据课堂教学内容的需要,可以含蓄深沉,耐人寻味,言有尽而意无穷,也可以质疑反思,发人深省,言有穷而情不止,使学生在反复回味中受到教育,在回顾反思中深化认识,升华情感。
  笔者教授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设计了这样一个结束语:课文通过孔子与四个弟子以“言志”为中心的一番对话,表现了弟子们的志趣与性格和孔子循序善诱的大教育家风范,同时反映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以礼乐治国”的政治主张。文章运用对话成功塑造了人物形象,子路,轻率鲁莽;冉有,谦虚谨慎;公西华,谦恭有礼,娴于辞令;曾皙,洒脱高雅,卓尔不群。孔子一出场,给人以态度和蔼、思想明智、胸襟开阔的印象,可见孔子确实是一位高明的老师[4]。但从这篇文章看,你认为孔子是一位高明的老师吗?
  学生的回答让我颇受震撼,弟子们侍坐,应该是孔子了解、教育学生很好的机会,孔子除了对曾皙的志向表示由衷的赞叹外,对其他几个弟子想法根本不做任何评论,就凭这点而言,孔子做得显然不够,由于没有老师的指点,子路、冉有、公西华一定会感到遗憾、失望甚至迷茫等。这样反思、质疑的课堂结语是在回顾课本内容的基础上对学习内容的思考、辨别,不但使课堂新颖有趣,充满活力,更让学生全身心投入思考、探究,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
  结语
  清代李渔说:“终篇之际,当以媚语摄魂,使之执卷留恋,若难遽别。”强调编戏、写文章结尾要清亮美约,余音绕梁。其实结课亦然。在对教学实践的不断摸索和尝试中,笔者得出了这样的结论:语文课堂结语的任务不外乎三个方面:一是概括教学内容,突出重点,强化难点,总结规律,使学生对整堂课教学内容和知识要点获得明确清晰的印象;二是开阔学生视野,促进学生思维,引起他们对有关内容的联想和思考,最终给学生一种“教学已随时光去,思绪仍在课中游”之感;三是帮助学生积累新知,不断扩大学生知识领域,发展学生智力,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课堂结束语应力求言简意赅,做到“片言可明百意”“言有尽而意无穷”;力求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味、言之有理。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结束语的设计上要像雄辩的政治家,犀利、敏锐、深刻;要像语言的艺术家,形象、幽默、风趣;还要像科学家,精确、严谨、简洁。耐人寻味的课堂结尾有的如万马奔腾,气势如虹;有的如冬响炸雷,振聋发聩;有的如撞击洪钟,余音袅袅。
  参考文献:
  [1]黄青春.课堂结尾艺术浅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2(19).
  [2]杨立先.课堂教学开始与结尾的语言设计[J].保山师专学报,2003(22):85-87.
  [3]王德勛.语文课堂教学结尾方法初探[J].扬州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4).
  [4]倪文锦,于黔勋.语文(基础模块)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其他文献
摘 要: 本文从文化学的仪式研究角度分析库尔特·马提的《望见那不勒斯》中人与工作的关系和工作对人的异化。尽管工作与人的本质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性,但是由于工作的社会功用和仪式化工作的建构功能,工作自然而然地被人内化,将人与生活的其他因素剥离,成为人唯一的精神支柱,让人因工作而生、因工作而死。  关键词: 《望见那不勒斯》 异化 仪式  《望见那不勒斯》通过一位工作了四十年的计件工人生病前后的经历展现
摘 要: 《追风筝的人》是美籍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赛尼的第一部小说,以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叙写了阿米尔的背叛与救赎的故事,在结构上采用倒叙手法,并设置悬念,加深爱与救赎的主题内涵。在悬念设置上,有四种不同的类型,这些悬念共同指向小说的内涵,为主题服务。  关键词: 《追风筝的人》 悬念 爱 救赎  一、《追风筝的人》作品简介  作者卡勒德·胡赛尼,1965年生于阿富汗喀布尔,后随父亲迁美国。《追风
摘 要: 大学生社团活动如“百花齐放”般相继涌现,但是对于大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并没有起到很好的实践引导作用,随着大学生人数越来越多,面临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本文以小林同学的故事为例,分析如何更加有效地引导当代大学生在积极参与社团活动发掘兴趣的同时,为将来就业做好充分的准备。  关键词: 校园文化 专业梦想秀 就业  一、 案例简介  小林(化名),女,2016级物流工程专业学生。入学以来,該生无论
摘 要: 2018年江苏高考语文试卷严格以《考试标准》为依据,以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为重点考查目标,总体上与2017年保持一致,延续了其结构与题型,以浓郁的文化气息贴近学生生活,同时彰显了富有时代性和民族性的语文核心素养。本文从语文核心素养的语言、思维、审美、文化四个维度出发,对江苏卷语文高考试题加以評析,以期促进语文教学。  关键词: 高考 试卷评析 语文核心素养  高考是具有科学选拔人
摘 要: 当前一些高校共青团的工作方式和教育管理的办法存在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使得基层团组织活力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基层团组织在团组织活力方面还有较大改进和提升的空间。如何按照党中央群团改革的要求以切实提升高校基层团组织活力,是高校共青团工作与时俱进的重点改进方向之一。围绕团组织运行活力、工作开展活力和团员参与活力三方面,从理顺班团关系、完善工作制度、打造活动品牌三个维度入手通盘考虑提升高校基
摘 要: 近年来,我国日语研究不断取得创新成果。本文以多本核心学术期刊中近三年的日语语言学相关文章为基础,运用citespace软件对其进行分析计算,总结出日语语言学的研究热点和动态方向并进行综述。  关键词: 复合动词 同形词 认知语言学 二语习得  伴随着我国日语教育事业的发展,日语教育、日语语言文学等领域的科学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笔者在阅读多本学术期刊文献的基础上,借助citespace这一
摘 要: 《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是香港女作家西西的一篇短篇小说。本文通过对文中从事入殓师工作的“我”的形象分析及对小说结局深意的探讨,揭露现代女性对于自身情感及命运抉择的矛盾,并阐释这种矛盾产生的原因。  关键词: 《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 西西 女性命运  《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是香港女作家西西的一篇短篇小说。目前,学界对这篇小说的研究不多,其中多数研究是针对人物形象及死亡、爱情、命运三大主题的研
摘 要: 迟子建笔下的世界是一个充盈着灵性的世界,万物有灵,到处都是自然的精灵。她虽表现人性丑恶的一面,但更注重对人性善的挖掘。寂静隔绝的时空,扑面而来的是莫名的空虚与彻骨的悲凉,《群山之巅》已不再是一个天真的世界,它是一个魅性的世界,神性与魔性搏斗,进行一场罪与罚的灵魂对白。本文以神话原型理论解读《群山之巅》,探求迟子建在文本中对神话的建构与解构。  关键词: 迟子建 《群山之巅》 神话原型  
摘 要: 了解所学专业,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认可所学专业,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提高本专业学生的专业认知度和认可度不仅有利于学校的招生和发展,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与发展。以榆林职业技术学院为例,2017级小学教育专业新生的专业认知度较差,但是经过近一年的学习与了解后,部分学生对学院的专业建设情况比较满意,对本专业的认可程度较高。基于调研中发现的问题,学院要通过调整专业课程设置、增加实践教学比重、多方提
摘 要: 本文以体育舞蹈课程为例对我校体育舞蹈现状进行分析,针对出现的问题提出基于微视频下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通过实验对比进行效果分析,探究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教学质量的效度,并提出在教学中注意监督把控细节。  关键词: 微视频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体育舞蹈  随着应用型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校体育教育定位更为准确,即为培养超越身体教育范畴臻至全面发展的人,基于此,我们借助学生智能手机应用普及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