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和鼎鼐(下)

来源 :烹调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jg0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饮食与政治之“味”
  
  我们说饮食文化渗入传统的政治文化之中,主要是指主导传统政治生活的调和观念。中国儒家政治传统不强调斗争,尽管有时斗争不能避免,但亦以调和、直达到止息为贵。
  《古文尚书·说命》下篇有“若作和羹,惟尔盐海”的名句。意为要调好羹,关键在于掌握好咸酸,以此喻治国。古代中国人最早认识和用于烹饪的是盐(咸)、梅(酸)二味,最早需要调味的菜肴则是羹,因此,尽管《说命》是伪作,出现较迟,但这两句话所反映的烹饪意识并不晚。《诗经·商颂·烈祖》中就有“亦有和羹,既戒既平”的句子,所谓“平”就是咸酸适度。因此调和盐梅二味,把它运用于政治生活的主张最迟在西周时已产生。很明显,这种观念的产生与厨人在国家体制中所占的重要地位有关,也说明了饮食、政治确有一致之处。
  “咸”、“酸”这两个随时可以感觉到的味觉观念与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是有联系的。商周以来,一些哲人习惯于从事物两端(或称二元)出发,通过组织、调节从而得出一个合“度”的适中点,这就是社会、国家和个人的行为规范。如孔孟强调的“仁”、“义”、“礼”、“乐”,老子强调的“道”、“德”,韩非的“德”、“刑”二柄,周公的“文武之道,一张一驰”,以及充斥于《周易》中的二元思维方式。这种思维应该说是源于饮食烹饪的,因为饮食烹饪是人类最早的实践活动之一,在烹饪中所获得的感性认识也一定会较早地上升为理性认识,所以先民把烹饪经验用以认识社会和自然界便是毫不奇怪的了。
  五味调和,味道鲜美。因为厨人水火烹煮鱼肉时,用了醋、酱、盐、梅等调料,除腥去臭,以增加美味;为了使其咸酸适度,还要去其有余,补其不足,经过反复加工才能制成。正如《诗经》所言:“政治就像调和羹汤;君臣都心怀戒惧,志性平和,仔细调和,才能成其大政,而使百姓不争。”先王调和五味,调谐五声(指音乐),都采取这种态度:处心和平,治道才能有成。在儒家看来,正确的政治主张往往掌握在臣工手上,所谓和谐,不是臣工从皇帝,逢君之恶,而是皇帝要倾听和接受臣工的意见;在皇帝刚愎自用,不肯接受臣工意见时,臣下要勇于直谏,不苟取容,才是公认的忠直体国的大臣所应采取的正确态度。
  从调和的意义出发,古人称烹调时所用的调料为“和”,如《商书·说命下》:“若作和羹,惟尔盐梅”;《周礼·天宫》:“掌王之后世人膳之割烹煎和之事”。《礼记·月令》:“薄滋味,无致和”,《吕氏春秋·本味》:“‘和’之美者,阳朴之姜,招摇之桂,越骆之菌,鲔之盐”等等都在说调和。《吕氏春秋·本味》记下了伊尹关于调和的精彩言论:“凡味之本,水最为始。五味三材,九沸九变,火为之纪。时疾时徐,灰腥去臊除膻,必以其胜,无失其理。调和之事,必以甘酸苦辛咸,先后多少,其齐甚微,皆有自起,鼎中之变。精妙微纤。口弗能言,志弗能喻,若射御之微,阴阳之化,四时之数。”这样的调味高论用意已不是指陈烧煮食物之味那么简单,再加上伊尹实施了一项关键举措:将鸿鹄烹制而成的羹,盛入玉饰之鼎,以之飨汤,汤逐任之为相,借助他的谋略消灭掉对手夏桀。《楚辞·天问》云:“缘鹄饰玉,后帝是飨”。玉逸《楚辞章句》曰:“后帝,谓殷汤也,言伊君始仕,因缘烹鹄鸟之羹,修玉鼎,以事于汤,汤贤之,遂以为相也。”《史记·殷本纪》:“伊尹名阿衡,……负鼎俎,以滋味说汤,致于王道。”这就是说一个精于调味烹饪的人,不仅能满足君王的口腹之欲,还能以“味”说服君王他怀有治国经邦的雄才伟略而达成进取仕途名扬天下。
  早期的历史中“味”与政治并不是风马牛不相及。《淮南子》曾记述孔子与白公的一段对话,对话内容涉及春秋时一个叫易牙的人,这个人辨味能力令人瞠目,居然能辨出两河混而为一的河水味道。由于易牙在辨味和烹调上的本领超人,齐桓公委其重任,易牙却利用手中的权利做了对不起齐桓公的事,《左传·僖公十七年》载:“雍巫(雍巫即易牙。雍通饔,即饔人,烹调菜肴的人。巫,易牙之名)有宠于卫共姬,因寺人貂以荐羞于公,亦有宠,公许之立武孟。管仲卒,五公子皆求立。冬十月乙亥,齐桓公卒,易牙入与寺人貂因内宠以杀群吏,而立公子无亏”。像这类有辨味特长的厨师发动政变的史事也决非特例,比如《左传·庄公十九年》就记载了周惠王旗下一个名叫石速的厨师,因惠王收了他的官禄便伙同他人发起宫变的事。这些人出身厨师,后来到达政治中心,说明精通辨味的膳夫之爵在当时有直接参政的便利。因此《周礼·天官冢宰》中将“膳夫”、“庖人”、“亨人”、“内饔”、“外饔”、“笾人”、“醢人”、“醯人”等等负责王族成员日常饮食生活的官员统统归入掌理国务政务、辅佐天子握重权的“天官冢宰”的编制之中。
  做宰相如做宰夫,治理天下如调和羹汤的说法,被后世视为固定观念接受下来,“调和鼎鼐”便成为主持国政的代称。历数各朝忠臣如诸葛亮、魏征、狄仁杰、范仲淹、赵鼎等,无不采取这种态度。至于一味说好话、说奉迎话,则被认为是“同”,是“妾妇之道”。
  味政中这一种现象在中国存在了很长时间,究其原因可能是由于当权者考虑到经调味大师烹制的饮食对于政治的重要影响,《国语·周语》载:“味以行气,气以立志,志以定言,言以出令”,“味入不精则气佚,气佚则不和。于是乎在狂悖之言,有眩惑之明,有转易之名,有过慝之度。”大概意思是说君主吃得好喝得好才会气力充沛,气力充沛了自然精神焕发感觉明锐,从而心志稳定神思通畅,那么就能明智地决定颁布政令达到令公行禁止、天下太平的政治目的。《礼记·内则》中的“八珍”,《梦辞》中《大招》、《招魂》两篇描写的各类美味,它们的产生与政治乃至宗教有复杂的关系;《墨子·辞过》中描述的“大国累百器,小国累十器,前方丈,目不能偏视,手不能偏操,口不能偏味”,让我们无法想象“味”如何改写了政治历史。
  不仅善于调味鉴味的人参与了实际的政治生活,而且“味”的调制鉴别的意义也直接引申融合进政治理论,以“味”寓政屡见不鲜。上文提到的伊尹对汤宣讲调味真知的时候已包含政治见解的寓意,当时的朝臣、客卿、说客总喜欢抓住调味饮食、烹饪工艺原理借题发挥,劝诫天子诸侯修正治世理念或者阐明某个政治道理。如《左传·昭公二十年》载晏子向齐景公陈述先王之道时说:“先王之济五味,和无声,以平其心,和其政也”;《国语·郑伯》记录史伯对桓公讲的一段话:“是以和五味以调口,……于是乎先王聘后与异性,求财于有方,择辰取谏工而讲以多物,务和同也。声一无听,味一无果,物一无讲……”;老子干脆一锅端说:“治大国如烹小鲜”(六十章),这些关系到政治理论、权利得失的言论方式不是抽象演绎出来的,而是来自于调味的观察和体悟,政治家和非政治家都习惯以“味”寓政,“味”的土壤里自然而然的增加了外界的元素。(连载完)
其他文献
当年轻的时候,可以选择为理想而崇高地死;当年长的时候,可以为理想而卑微地活。  有一位美國作家,人生中出版的唯一一部长篇小说被认为是20世纪美国文坛最经典作品之一。在将“英雄主义”作为社会文化象征的美国社会,他所塑造的美国当代文学中最早的“反英雄形象”,一经问世便风靡全球。这就是杰罗姆·大卫·塞林格与他的《麦田守望者》。他们是一个时代的记忆,联结起无数人共鸣的思绪。  作者:杰罗姆·大卫·塞林格 
孩子渐渐长大离家,故乡的炊烟依旧袅袅盘绕。无论离家多远,看到炊烟的方向,就是家的方向。  我对炊烟有一种无师自通的辨识能力。  灶里烧的是生柴,房顶上的炊烟便色黄而浓稠,如果烧的是干柴,炊烟则是稀薄的淡蓝。  刚生的火,冒出的烟是厚密的。火愈烈,则烟愈淡。火燃得最旺的时候,炊烟渐淡至无。  我甚至可以从炊烟的形状和颜色来判断,锅里是要煮米了还是要炒菜了。煮米的时候,火不需太大,灶里的柴也不需要时时
妈妈也是第一次当妈妈。  全世界的心理学家,都在夜以继日地治疗由家庭造成的伤员。  关于家庭,我们已经说过很多。有一位妈妈问我:我要怎样做,才能让我的孩子心灵没有一点儿伤痕地长大?我说:没有任何法子。  你敢跟一棵树说,我有办法保证你在开花结果中不长一只虫子?  你敢跟一滴雨说,我有办法保证你在飘落的过程中始终是直线?  我猜任何一个园丁和气象学家都不敢讲这个话,这也超出了他们的能力。所以,天下的
教我太极拳的老师批评我打拳没力量。我攒上劲儿再打,他说那不是力量,是架子,让我放下架子。我放下架子,身上如糖稀一般没了力量。老师说,做单杠引体向上、支双杠、摔跤,用的都是蛮劲而不是力量。  我問老师力量是什么?他说力量是从心里抽出来的丝,永远不断头,绵绵无尽。世上最有力量的不是老虎、狮子,而是蚕和蜘蛛。蜘蛛的丝比同等粗细的钢丝还结实。  他还说,每个人身上都有这种力量,但要练出体外不容易。你的心像
敬慕|ADMIRATION  我敬慕过许多人。我一向自认为是一棵弯曲的树,所以尊敬那些笔直的树木。的确,我们应该记得圣诞节前出门去买圣诞树的经验。那一排排可爱的树远远望去无不妙极,可就近一看,又没有一棵正合我心。这棵太弱,那棵又弯了,另一棵又太矮,等等。看人亦如此。毫无疑问,某些人之所以给我留下高大的印象,是因为我对他们了解有限,而我对自己的缺陷又过于一清二楚。  不仅对我自己的缺陷,而且对我生活
聒噪的蝉鸣、炽热的阳光、满目苍翠的大树、空气中草木的清香混杂着被曝晒的柏油路的味道——那是夏天的味道。我闭上眼睛仔细寻觅着这味道,像拿着一块失落的拼图,试图完成整个版图。那块版图上熠熠闪光的,正是我的青春。一生只有一次的青春啊,我堵上从心口喷薄而出的意难平,拿着那块失落的拼图,一次一次叩响回忆的大门。  听见了吗?我的青春。听见了,就请回答吧!  一  第一个开门的就是你,你是我最好的朋友。你还是
年少时,人不能够懂得如何去爱,不知幸福是何物,更无从担当。  爱的本质也许是一种考验。考验彼此的明暗人性,考验时间中人的意志与自控。欢愉幻觉,不过是表象的水花。深邃河流底下涌動的黑暗潮水,才需要身心潜伏,与之对抗突破。人年少时是不得要领的,对人性与时间未曾深入理解,于是也就没有宽悯、原谅、珍惜。需要更长远的路途,迂回转折、来回求索,才能获得对自己与他人的释然。  回头观望来时路,看到荆棘残余、血肉
清初沈谦《填词杂说》云:“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是为“词中二李”。而“当行本色”则指“内行并且是本来面貌”。  词本是唐代一种新兴流行歌曲的唱词,为供宴饮娱乐时用。晚唐五代的欧阳炯《<花间集>序》有云“不无清绝之词,用助娇娆之态”,“庶使西园英哲,用姿羽盖之欢”;故而以《花间集》为代表,最初词的题材多为美女与爱情,少数涉及自然风光,具备“要眇宜修”,即精巧、幽深、婉约的美感特质。
南京犀浦道,四月熟黄梅。  ——杜甫《梅雨》  预拂青山一片石,与君连日醉壶觞。  ——李白《早春寄王汉阳》  四月南风大麦黄,枣花未落桐阴长。  ——李颀《送陈章甫》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翁卷《乡村四月》  四月江南暑尚微,虚堂初换葛衣时。  ——陆游《四月》  春风春雨花经眼,江北江南水拍天。  ——黄庭坚《次元明韵寄子由》  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當户转分明。  ——司马
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的彭昱畅,学的是木偶戏表演,这个专业很微妙,你首先要理解你自己演的东西,才能去赋予你操作的东西以灵魂。  他进入演艺圈纯属偶然,本来打算当个木偶戏教师,一不小心接了个小成本网剧,在里面演了个男N号“强公公”出道。不同于新生代演员上阵就开始挑大梁,他开始参演的自制剧、网剧都是配角,在这些小角色里,一步步打磨着自己。  因为专业学习的关系,学校并没有系统的教授话剧影视剧等表演。而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