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严重程度尿源性脓毒血症患者炎性指标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来源 :中华创伤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ywhywhy_wh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尿源性脓毒血症不同阶段炎性指标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0年1月— 2018年4月解放军勤联保障部队第940医院收治的71例尿源性脓毒血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4例,女37例;年龄39~96岁[(63.1±18.3)岁]。根据2014版中国泌尿外科疾病诊断治疗指南的脓毒性休克和脓毒血症的临床诊断标准分为三组:脓毒血症组21例[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评分为3.0(2.0,3.0)分],严重脓毒血症组21例[SOFA评分为9.0(6.0,11.0)分],脓毒性休克组29例[SOFA评分为15.0(14.0,16.0)分]。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分析炎性指标(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降钙素原、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血小板)与SOFA的相关性;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及逐步回归加权分析分析炎性指标与脓毒血症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统计并比较各组炎性指标的水平。结果:(1)Spearman相关性分析:中性粒细胞百分比、D-二聚体、白细胞介素-6、降钙素原与SOFA呈显著正相关,其n rn s值分别为0.738,0.712,0.314,0.795(n P<0.01);血小板与SOFA评分呈显著负相关,n rn s值为-0.661(n P<0.01)。(2)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中性粒细胞百分比、血小板、D-二聚体、降钙素原与SOFA评分显著相关(n P<0.01);逐步回归加权分析提示模型具有较好的线性关系及拟合度。(3)炎性指标比较:中性粒细胞占比在脓毒血症组、严重脓毒血症组、脓毒性休克组的中位数分别为82.30(76.25,88.45),90.50(86.55,93.85),95.10(92.05,97.95);血小板中位数分别为183.01(144.50,246.50)×10n 9/L、149.11(81.04,207.00)×10n 9/L、81.26(50.01,93.50)×10n 9/L;D-二聚体中位数分别为0.98(0.71,1.74)mg/L、3.45(1.79,5.56)mg/L、7.19(4.26,11.63)mg/L;降钙素原中位数分别为0.55(0.21,1.09)ng/ml、5.45(3.74,11.80)ng/ml、17.68(13.97,26.75)ng/ml,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n P<0.05)。n 结论:降钙素原、中性粒细胞百分比、D-二聚体、血小板血清水平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尿脓毒血症的严重程度;多指标联合检测更能准确预测尿脓毒血症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
其他文献
印刷术是中国古代的伟大发明之一,许多学者对中国古代印刷史的研究倾注了大量心血,但对西方近代印刷术通过澳门传入远东的这段历史的研究仍然稍显薄弱。   这篇论文是中葡科
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是创伤骨科治疗中的难题,复发率高、疗程长、治疗费用高。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临床上对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的治疗方法也有较大发展,改良的Ilizarov法、Papine
骨盆骨折多为高能量损伤,常合并其他损伤,如血管、神经、尿道损伤,容易漏诊。对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骨盆骨折患者,急救过程中大量液体复苏往往会引起腹腔内压增高,甚至引发腹腔高
1956年,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制定了《1956-1967国家最重要科学技术任务说明书第41项计算技术的建立》并将其列入《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这是我国第一个关于计
目的:探讨Bcl-2腺病E1B 19kD蛋白相互作用蛋白3类似物(也称NIX)介导PC12细胞线粒体自噬的可能机制。方法:PC12细胞(大鼠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细胞)放置于含体积分数1%On 2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