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提高小学生古诗词赏析能力

来源 :作文成功之路·教育新干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6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古典诗词是语言艺术的精华,是中国千年文明的重要结晶。古诗词的学习,既有助于学生加深对中国古代文化的认识,也有助于提高古文的阅读水平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虽然小学生有着浓厚的学习兴趣,但缺乏古代诗歌鉴赏能力的概念和内容,只能被动的接受、理解诗词的意境与内容,本文就提升小学生古诗词赏析能力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古诗词 赏析能力 建议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的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的全面发展。”优秀的诗歌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感情底蕴,富有音乐美和节奏感,具有深远的意境,能使学生感受到美的熏陶,从而让心智增长,视野开阔,提高文化品位。然而,由于教育制度,年龄、经历、时代等因素的影响,现代学生与古典诗文有着近似天然敌对的隔膜,难以触及学生的心灵深处,有的学生甚至在诗歌鉴赏面前无所适从。那么,怎么让学生重拾对古典诗词的乐趣?如何引导学生走上诗词鉴赏的道路呢?下面从六个方面开始阐述:
  一、留意题目,领悟情感
  精炼的古诗词的标题不但可以显现了作者的思路,还可以表现了诗词的主要内容,揭示诗人的情感、价值取向,是解开思想内容的钥匙。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中,从题目的“送”字便可见端倪了,这首诗是诗人在黄鹤楼送友人——孟浩然时,即兴而作的一首送别诗,表达了作者与友人分别时依依不舍的真挚情感。
  二、注重誦读,读出诗意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好诗不厌百回读”都强调了诵读在诗歌品味中作用。朗读诗歌也是个思维循序渐进的过程:首先,应边读边断句,通过断句把握诗词的整体内容,了解诗词大意。其次,在了解大意的基础上,带着感情阅读,跨越时空,与诗词的作者有着情感的交流,加深对诗词的理解。然后,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通过配乐朗读、个别朗读、教师范读、分角色朗读、齐声朗读等方式使学生渐臻佳境,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释疑,读中质疑,读中探究,读中升华”,在吟读诗歌的过程中寻找诗歌原有的乐趣,在乐趣中触碰诗人的情感。
  三、重视积累,读透作品
  诗歌的鉴赏是个由浅入深的过程,鉴赏过的诗歌作品越多,就越能容易的把握诗歌的情感、大意。因此,为了提高诗词的鉴赏能力,一定要注重积累和平时知识的归纳。首先,要注意积累诗词的背景知识,将诗词还原到作者创作的时代背景中,还原诗词的时代烙印,把握诗词鲜明的价值取向与感情倾向。其次,要注意积累一些具有特定含义的典故和意象,特定含义的典故和意象每每寄托着作者独特的情感。再次,还要积累一些名言佳句,一些言简意赅的名言佳句不仅可以增强诗歌鉴赏过程中的画面感,还能通过对名言佳句的鉴赏来陶冶情操。最后,还要注意累积一些诗词的赏析方法和技巧,解诗词的结构和艺术手法面对新的诗词会有切入的角度。
  四、掌控意象,悟出诗情
  《佛学大词典》云:“心之所游履攀援者,谓之境。”言中之意是说心灵攀登体验到的层次就叫作“境”。而诗是由意象构成意境,诗的意境则是诗所展现的画面,诗情则是诗所蕴含的深意。在古代诗歌中常有一些意象,如“明月”一般说来是指思乡,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再如王维《相思》中“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劝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的“红豆”用来比喻男女之间的爱情或朋友之间友谊,因此,古代诗人常常用“红豆”这个意象表达爱情或朋友情谊。诗词作者常常将情感孕育在意象当中,诗词中特殊的意象实际上就代表着作者的情感。因此,小学生在诗词鉴赏中,可以从诗词的意象出发,通过主要意象和特点确定诗词的情感基调,就不怕理解偏位了。
  五、品味修辞,体会效果
  诗歌鉴赏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对偶、衬托、对比、双关、顶真等,作者借助这些修辞手法,不仅可以使诗词的意境更美,还能更好的表达作者的情感。学生理解诗词中修辞手法,能更好地帮助体会诗词的形象,感受作者的感情。刘禹锡《望洞庭》一诗中“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巧妙地以“螺”作为比喻,将皎洁的月光下的君山比作白银盘里的青螺,淡雅的色调,浑然一体的山水风光尽收眼底。因此,鉴赏古诗词,一定要弄清楚古诗词中的修辞手法,和它所指向的具体形象,才能正确地理解和把握诗句的深刻涵义。
  六、寻找诗眼,理解意蕴
  刘铁冷在《作诗百法》中说:“诗之有眼,犹人之有目也”说明了诗眼在诗歌鉴赏中的重要作用。那么,何为“诗眼”?“诗眼”是古人评价诗词时常用的说法,往往指一句诗中最能表达诗的内涵或者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可以表现作者的写作意图或思想情感,通常是动词或形容词。如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用“绿”字而不用“到”“过”“入”“满”等字,是取“绿”字的色彩,加强诗歌的形象性。可见,要鉴赏诗词,抓住“诗眼”是关键。
  诗词鉴赏虽是个长期积累的过程,然而,在这个过程中,注意一些小方法、小技巧还是可以较快入门的。总的来说,要提升诗歌鉴赏能力,首先要学会断句,古人不用标点符号,但是可以通过诗歌的节奏、韵律来断句,通过断句把握文章主旨。其次,要精读精鉴,通过找诗眼、诗中的意象、诗词中的修辞符号等结合作者的创作背景来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及表达的思想情感。最后,经过多种形式的诵读,做到诗词的熟记,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诗词的诵读过程中也能够加深对诗词的映象,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个人生活经历的累积,会渐渐加深对诗词的理解。
  【参考文献】
  【1】姚晓南.美育的实施为何步履维艰——关于中小学美育理论和实践几个问题的思考【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0(6)
  【2】李丽.古诗与审美教育【J】.大连: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1(1)
  【3】熊国华.拓展诗歌教学的新视野【J】.广东教育,2002(3)
  【4】蔡春,邱德雄.论审美教育的感性规定性【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其他文献
石家庄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从1981年开办以来,已走过25个春秋,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艰苦创业历程,发展成为我市最大的一所成人中等专业学校。在各级党委政府和农业部门的领导
【摘 要】  作为小学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之一,语文教学对学生今后语文素养有着重要影响,因此必须对小学语文教学予以重视。为提升教学效果,增强学生综合能力,应将情境教学应用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当中,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就小学语文教学中创设情境教学法的具体应用进行探讨,旨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  创设情境教学法 小学语文 应用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一般采用传统
【摘 要】  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这一道理在很多方面都能用的到,尤其是在教学方面,教会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要比单纯的传授知识好的多,学生只有掌握了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才能根据自身的情况,制定学习方案,从而增强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日复一日不断积累,才能在学习上有事半功倍的成果。本人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深知传授给学生学习方法的重要性,所以在教学中不断进行引导,鼓励学生能够在学习上有所创新,让学生发现自身的优
1生物学特性月季喜光照充足、空气流通的干风的环境。喜排水良好、疏松、中性或微酸性富含有机质的砂壤土。耐旱不耐涝,不耐蔽荫,较耐寒。花蕾发育期忌强光照,生长发育最佳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