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日,阿里巴巴成功上市,马云有史以来首次跻身中国富豪榜的第一名。
可以说,马云一直是中国互联网领域的奇葩。但是,从一个老师到中国电商的教父,马云之路并不一直是坦途。
我们先来看一个关于马云的一个段子:他,20年前大学毕业,应聘过30份工作,全部被拒绝;他,想当警察,和同学一起去,只有他没有被录取;他,杭州第一个五星级宾馆开业的时候去应聘服务员,也没有被录取;他,和别人一起应聘杭州肯德基,没有被录取的那个还是他。他是马云。
这是网上流传很广的一条微博,虽然其真实性有待考证,但凭着马云瘦小的身板去应聘警察,自嘲的长相去应聘五星级宾馆服务员,再加上在那个年代ET在中国还没有流行,肯德基还得照顾小朋友的情绪,被肯德基拒绝也情有可原。
不过,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马云曾经的潦倒与不堪。
大时代诞生了个“马教主”
这个十几年前根本不懂电脑不懂管理的穷小子,如今许多随口而出的率性之语都被青年们奉为至理名言,成为指导他们创业的“红宝书”。《读者》里的那些励志小故事,在他吐莲花般的口中,可以立刻变成属于他丰富思想的创业人生哲理。
2003年,马云在接受上海电视台一档栏目《财富人生》采访,谈到自己成功的秘诀时说:第一没有钱,第二不懂技术,第三永远不作计划。话语一完,坐在台下无数的心怀创业梦想的青年们一片掌声。马云的这三个没有,恰恰是这些青年们的自身写照。
当时任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和时任广东省委书记汪洋都不约而同反思上海和广州这两个城市“为什么不能出马云”时,马云的光环一下子提高到了一个政治可以达到的高度。
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观察他曾经苦逼的过去。
有幸接触互联网的幸运儿
在阿里巴巴没有成立之前,不得不说两段关于马云的往事,这曾经是马云口中一直引以为傲的两段人生经历。但在关键细节上他却一直讳莫如深。这是马云的起点,也是他后来成为神话的原点。厘清这段貌似神话的往事,有助于我们对马云有一个全面的认识。马云后来一切行为的高论,或许我们从这里可以找到注解。
马云在2007年接受美国《INC》采访时说:1995年,那时还在大学教英语的他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跟随国内一个贸易代表团去美国西雅图参加一个会议。
在美国,对电脑一窍不通的马云,在朋友的推荐下接触了互联网。在之前的一年里,来自台湾的26岁的美国斯坦福大学休学青年杨致远和美国小青年大卫一道创建了雅虎。一年后,雅虎在华尔街上市。在美国期间,朋友给马云说了许多关于杨致远创业的故事,于是,他叫朋友在雅虎页面上输入“啤酒”这个单词,结果却没有发现任何关于中国的企业资料。这个颇具商业意识的小个子立刻意识到这将会是一个巨大的商机。
回国后,马云立刻准备效仿杨致远,创建一家属于自己的互联网公司。这就是后来被马云无数次提及的“中国黄页”。
许多年后,当有记者问及这个一向自诩为“拿着望远镜也找不到对手的”互联网霸主心中的偶像时,他坦承:是美国的杨致远。
可以想象的是,如果没有美国接触雅虎的经历,那么属于马云的一段传奇也将无法续写。但现实又是极其残酷的:据当年一直跟随马云创业的一位资深元老在接受央视《人物》栏目采访时说,当马云从美国回来后,找了24个以前夜校的学生,开始向他们推销互联网这个概念,可是那时他们也只是知道这个新名词,至于具体到底是个什么玩意儿,却一无所知,也听不懂马云到底在说什么。最后大家都听糊涂了,只有一个人表示愿意掏钱支持。
无奈,马云借了2000美元,在1995年的4月正式创业。主营业务范围是给企业做主页,一张主页2000字,一张彩照,收费2万元。
就这样,马云每天出门对人讲互联网的神奇,请他们同意付钱并把企业的资料放到网上去。人们不相信他,“互联网是什么东西呀?”
马云只好“兔子先吃窝边草”,去说服周围的朋友和曾经合作共事的同事们把公司资料免费放到网上。那段时间里,马云过的是一种被人视为骗子的生活。
中国黄页败绩
1996年,随着互联网渐渐普及,全国各地.COM公司群雄并起,竞争对手步步紧逼。马云将过去的“空中轰炸”策略改为“地面跟进”。同时他意识到另一个生存法则:背靠大树好乘凉。遂“投靠”杭州电信。
但是,这是一段极不成功的合作。1997年,马云结束了中国黄页。他将自己所持的21%中国黄页的股份以每股二三毛钱的价格贱卖给了公司,拿回10多万元现金——马云的这一次创业以失败告终。
马云后来这样总结这一段刻苦铭心的经历:这些事太多太多。每次打击,只要你扛过来了,就会变得更加坚强。我又想,通常期望越高,结果失望越大,所以我总是想明天肯定会倒霉,一定会有更倒霉的事情发生,那么明天真的有打击来了,我就不会害怕了。你除了重重地打击我,又能怎样?来吧,我都扛得住。抗击打能力强了,真正的信心也就有了。
1997年底,马云带领自己的5个忠实部下远走北京,其中一个便是后来下课的淘宝网总裁孙彤宇,加盟了中国外经贸部下属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一年内,马云和他的团队为政府建立了一系列网站。对此,无数媒体曾这样报道:这一年网站净利润做到了287万元。
事实并非如此。据马云的好友樊馨蔓在接受中央电视台记者采访时说:其实那时候马云在北京的这一段经历,混得比较惨,可以说是很不成功。在樊馨蔓看来,马云的失败,是因为观念太超前了,别人根本听不懂,气候不对。
樊馨蔓是著名导演张纪中的夫人,也是马云当年创业的最早见证者之一,为此,她还用摄像镜头拍摄下了马云早期创业的青涩经历。 但在北京的这段经历对马云弥足珍贵。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在这之前,我只是杭州的小商人。在外经贸部工作的经历,我知道了国家未来的走向,学会了从宏观上思考问题。我不再是井底之蛙。”
与此相对应的一个背景是,这时候的互联网正越来越热,借助外经贸部的这个平台,马云认识了自己的偶像——大名鼎鼎的杨致远。这一次的认识,彻底地改变了马云未来人生的航向。
1998年底,34岁的马云带领自己的团队登上长城后,再次宣告创业失败,他不得不带着他当初带来的5个部下,再次回到了他人生的起点——杭州。
风雨之后是彩虹
1999年2月21日,马云正式辞掉公职,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准备开始新一轮创业的征程。他在杭州湖畔公寓自己的家中召开了第一次全体会议。这就是后来一再被提及的18罗汉创业史。
在这一次会议上,马云试图建立一个不同于新浪、搜狐等已经很热门门户网站的网站,在马云的意识里,门户网站将无可避免地涉及到不同国家的政策风险,不容易走向大一统的江湖,而商业是没有区域限制的,挣钱是所有人的内心驱动本能。
在考察了所有的互联网模式后,他决定把触角伸向电子商务领域。但这个根本不懂互联网技术的小个子根本无法说清电子商务到底是个什么样的概念。
争吵归争吵,但最后大家还是砸锅卖铁地凑足了50万元。这在当时可以算是笔巨款。
为了见证这一伟大时刻,马云颇有遇见地把这一次的会议进行了全程摄像。这也使我们在时隔多年后仍可以一睹马云当时创业的激情:一边口若悬河的演讲,一边辅助于不同的手势。这后来构成了马云无数次留给新闻媒体眼中的经典画面。
1999年3月10日,阿里巴巴中文网站正式上线。18罗汉沉浸在初涉互联网的喜悦中,然而,好景不长,互联网是个烧钱的行业,50万元很快捉襟见肘。作为当家人的马云不得不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来回穿梭于杭州和香港,他要为这个新生的婴儿寻找新的乳汁——风投。
这一年的10月,马云接受了美国高盛集团500万美元的救命钱。阿里巴巴开始走出了湖畔公寓,搬到了华星,开始了走向世界的漫漫长征路。
马云用这笔钱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引进高学历的人才,在12人的高管队伍中,除马云外11人都是来自海外。接下来几年,阿里巴巴聘用了更多MBA,但是后来这些MBA中的绝大部分都被马云开除了。
后来已经声名鹊起的马云无法忘却这一段难忘的人生经历。以至于他干脆把湖畔这里当做阿里人的传统教育基地,在这里建立了一个类似于今天中国共产党创建的“井冈山学院”的“湖畔学院”,按照马云的一个公开说法,湖畔学院将担当起培养阿里巴巴集团干部的摇篮。
1999年,不仅仅是对阿里巴巴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对于中国互联网而言也具有不同一般的指标意义,活跃在中国当今的几大互联网巨头都在这一年诞生。
这一年,陈天桥辞去上海陆家嘴集团的秘书职业,以50万元启动资金和20名员工为基础,创立了盛大网络有限责任公司。
而在南方深圳,生性腼腆的马化腾于这年的2月10日,正式推出了即时通信服务QQ,开始改变着国人的沟通方式。
而这年年底,身在美国硅谷的李彦宏看到了中国互联网及中文搜索引擎服务的巨大发展潜力,抱着技术改变世界的梦想,他毅然辞掉硅谷的高薪工作,携搜索引擎专利技术,与徐勇一同回国,并迅速成立了百度。
即便是在1994年在美国已经出生的雅虎,也选择了这一年来到了中国。6年后,这家在美国创造奇迹的外来和尚并没有续写神话,以10亿美元的现金和雅虎中国的全部资产陪嫁到阿里巴巴。
2002年,马云在接受刘韧采访时坦言:如果我早生10年,或是晚生10年,那么我都不会有互联网这个机会,是时代给了我这个机会。
但是,这样的机会,没有准备的人,是绝对抓不住的——马云的一些苦逼经历都是为了抓住这个机会是准备的。
他成功了。
可以说,马云一直是中国互联网领域的奇葩。但是,从一个老师到中国电商的教父,马云之路并不一直是坦途。
我们先来看一个关于马云的一个段子:他,20年前大学毕业,应聘过30份工作,全部被拒绝;他,想当警察,和同学一起去,只有他没有被录取;他,杭州第一个五星级宾馆开业的时候去应聘服务员,也没有被录取;他,和别人一起应聘杭州肯德基,没有被录取的那个还是他。他是马云。
这是网上流传很广的一条微博,虽然其真实性有待考证,但凭着马云瘦小的身板去应聘警察,自嘲的长相去应聘五星级宾馆服务员,再加上在那个年代ET在中国还没有流行,肯德基还得照顾小朋友的情绪,被肯德基拒绝也情有可原。
不过,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马云曾经的潦倒与不堪。
大时代诞生了个“马教主”
这个十几年前根本不懂电脑不懂管理的穷小子,如今许多随口而出的率性之语都被青年们奉为至理名言,成为指导他们创业的“红宝书”。《读者》里的那些励志小故事,在他吐莲花般的口中,可以立刻变成属于他丰富思想的创业人生哲理。
2003年,马云在接受上海电视台一档栏目《财富人生》采访,谈到自己成功的秘诀时说:第一没有钱,第二不懂技术,第三永远不作计划。话语一完,坐在台下无数的心怀创业梦想的青年们一片掌声。马云的这三个没有,恰恰是这些青年们的自身写照。

当时任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和时任广东省委书记汪洋都不约而同反思上海和广州这两个城市“为什么不能出马云”时,马云的光环一下子提高到了一个政治可以达到的高度。
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观察他曾经苦逼的过去。
有幸接触互联网的幸运儿
在阿里巴巴没有成立之前,不得不说两段关于马云的往事,这曾经是马云口中一直引以为傲的两段人生经历。但在关键细节上他却一直讳莫如深。这是马云的起点,也是他后来成为神话的原点。厘清这段貌似神话的往事,有助于我们对马云有一个全面的认识。马云后来一切行为的高论,或许我们从这里可以找到注解。
马云在2007年接受美国《INC》采访时说:1995年,那时还在大学教英语的他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跟随国内一个贸易代表团去美国西雅图参加一个会议。
在美国,对电脑一窍不通的马云,在朋友的推荐下接触了互联网。在之前的一年里,来自台湾的26岁的美国斯坦福大学休学青年杨致远和美国小青年大卫一道创建了雅虎。一年后,雅虎在华尔街上市。在美国期间,朋友给马云说了许多关于杨致远创业的故事,于是,他叫朋友在雅虎页面上输入“啤酒”这个单词,结果却没有发现任何关于中国的企业资料。这个颇具商业意识的小个子立刻意识到这将会是一个巨大的商机。
回国后,马云立刻准备效仿杨致远,创建一家属于自己的互联网公司。这就是后来被马云无数次提及的“中国黄页”。
许多年后,当有记者问及这个一向自诩为“拿着望远镜也找不到对手的”互联网霸主心中的偶像时,他坦承:是美国的杨致远。
可以想象的是,如果没有美国接触雅虎的经历,那么属于马云的一段传奇也将无法续写。但现实又是极其残酷的:据当年一直跟随马云创业的一位资深元老在接受央视《人物》栏目采访时说,当马云从美国回来后,找了24个以前夜校的学生,开始向他们推销互联网这个概念,可是那时他们也只是知道这个新名词,至于具体到底是个什么玩意儿,却一无所知,也听不懂马云到底在说什么。最后大家都听糊涂了,只有一个人表示愿意掏钱支持。
无奈,马云借了2000美元,在1995年的4月正式创业。主营业务范围是给企业做主页,一张主页2000字,一张彩照,收费2万元。
就这样,马云每天出门对人讲互联网的神奇,请他们同意付钱并把企业的资料放到网上去。人们不相信他,“互联网是什么东西呀?”
马云只好“兔子先吃窝边草”,去说服周围的朋友和曾经合作共事的同事们把公司资料免费放到网上。那段时间里,马云过的是一种被人视为骗子的生活。
中国黄页败绩
1996年,随着互联网渐渐普及,全国各地.COM公司群雄并起,竞争对手步步紧逼。马云将过去的“空中轰炸”策略改为“地面跟进”。同时他意识到另一个生存法则:背靠大树好乘凉。遂“投靠”杭州电信。
但是,这是一段极不成功的合作。1997年,马云结束了中国黄页。他将自己所持的21%中国黄页的股份以每股二三毛钱的价格贱卖给了公司,拿回10多万元现金——马云的这一次创业以失败告终。
马云后来这样总结这一段刻苦铭心的经历:这些事太多太多。每次打击,只要你扛过来了,就会变得更加坚强。我又想,通常期望越高,结果失望越大,所以我总是想明天肯定会倒霉,一定会有更倒霉的事情发生,那么明天真的有打击来了,我就不会害怕了。你除了重重地打击我,又能怎样?来吧,我都扛得住。抗击打能力强了,真正的信心也就有了。
1997年底,马云带领自己的5个忠实部下远走北京,其中一个便是后来下课的淘宝网总裁孙彤宇,加盟了中国外经贸部下属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一年内,马云和他的团队为政府建立了一系列网站。对此,无数媒体曾这样报道:这一年网站净利润做到了287万元。
事实并非如此。据马云的好友樊馨蔓在接受中央电视台记者采访时说:其实那时候马云在北京的这一段经历,混得比较惨,可以说是很不成功。在樊馨蔓看来,马云的失败,是因为观念太超前了,别人根本听不懂,气候不对。
樊馨蔓是著名导演张纪中的夫人,也是马云当年创业的最早见证者之一,为此,她还用摄像镜头拍摄下了马云早期创业的青涩经历。 但在北京的这段经历对马云弥足珍贵。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在这之前,我只是杭州的小商人。在外经贸部工作的经历,我知道了国家未来的走向,学会了从宏观上思考问题。我不再是井底之蛙。”
与此相对应的一个背景是,这时候的互联网正越来越热,借助外经贸部的这个平台,马云认识了自己的偶像——大名鼎鼎的杨致远。这一次的认识,彻底地改变了马云未来人生的航向。
1998年底,34岁的马云带领自己的团队登上长城后,再次宣告创业失败,他不得不带着他当初带来的5个部下,再次回到了他人生的起点——杭州。
风雨之后是彩虹
1999年2月21日,马云正式辞掉公职,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准备开始新一轮创业的征程。他在杭州湖畔公寓自己的家中召开了第一次全体会议。这就是后来一再被提及的18罗汉创业史。
在这一次会议上,马云试图建立一个不同于新浪、搜狐等已经很热门门户网站的网站,在马云的意识里,门户网站将无可避免地涉及到不同国家的政策风险,不容易走向大一统的江湖,而商业是没有区域限制的,挣钱是所有人的内心驱动本能。
在考察了所有的互联网模式后,他决定把触角伸向电子商务领域。但这个根本不懂互联网技术的小个子根本无法说清电子商务到底是个什么样的概念。
争吵归争吵,但最后大家还是砸锅卖铁地凑足了50万元。这在当时可以算是笔巨款。
为了见证这一伟大时刻,马云颇有遇见地把这一次的会议进行了全程摄像。这也使我们在时隔多年后仍可以一睹马云当时创业的激情:一边口若悬河的演讲,一边辅助于不同的手势。这后来构成了马云无数次留给新闻媒体眼中的经典画面。
1999年3月10日,阿里巴巴中文网站正式上线。18罗汉沉浸在初涉互联网的喜悦中,然而,好景不长,互联网是个烧钱的行业,50万元很快捉襟见肘。作为当家人的马云不得不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来回穿梭于杭州和香港,他要为这个新生的婴儿寻找新的乳汁——风投。
这一年的10月,马云接受了美国高盛集团500万美元的救命钱。阿里巴巴开始走出了湖畔公寓,搬到了华星,开始了走向世界的漫漫长征路。
马云用这笔钱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引进高学历的人才,在12人的高管队伍中,除马云外11人都是来自海外。接下来几年,阿里巴巴聘用了更多MBA,但是后来这些MBA中的绝大部分都被马云开除了。
后来已经声名鹊起的马云无法忘却这一段难忘的人生经历。以至于他干脆把湖畔这里当做阿里人的传统教育基地,在这里建立了一个类似于今天中国共产党创建的“井冈山学院”的“湖畔学院”,按照马云的一个公开说法,湖畔学院将担当起培养阿里巴巴集团干部的摇篮。
1999年,不仅仅是对阿里巴巴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对于中国互联网而言也具有不同一般的指标意义,活跃在中国当今的几大互联网巨头都在这一年诞生。
这一年,陈天桥辞去上海陆家嘴集团的秘书职业,以50万元启动资金和20名员工为基础,创立了盛大网络有限责任公司。
而在南方深圳,生性腼腆的马化腾于这年的2月10日,正式推出了即时通信服务QQ,开始改变着国人的沟通方式。
而这年年底,身在美国硅谷的李彦宏看到了中国互联网及中文搜索引擎服务的巨大发展潜力,抱着技术改变世界的梦想,他毅然辞掉硅谷的高薪工作,携搜索引擎专利技术,与徐勇一同回国,并迅速成立了百度。
即便是在1994年在美国已经出生的雅虎,也选择了这一年来到了中国。6年后,这家在美国创造奇迹的外来和尚并没有续写神话,以10亿美元的现金和雅虎中国的全部资产陪嫁到阿里巴巴。
2002年,马云在接受刘韧采访时坦言:如果我早生10年,或是晚生10年,那么我都不会有互联网这个机会,是时代给了我这个机会。
但是,这样的机会,没有准备的人,是绝对抓不住的——马云的一些苦逼经历都是为了抓住这个机会是准备的。
他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