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农村农机化现状及发展方向

来源 :南方农业·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od24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也逐渐向机械化发展,实现农村农机化是促进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表现。基于此,结合我国农村农机化的现状,对今后农机化的发展方向做了进一步探究。
  关键词 农机化;现状;发展方向
  中图分类号:F323.3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7.29.052
  农机化是我国重视农业生产、促进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表现,对提高劳动生产率有着积极作用。目前,虽然农业机械已形成较大的生产能力,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农机化的现状并不理想。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实现农机化对农村发展的重要意义,加强农机化的扶持力度,促进农机化现状不断改善,推动农村农机化的不断发展。
  1 农村实现农机化的重要意义
  作为农业大国,不断提高农村建设、促进农村生产力的提高,也是我国经济不断增长的重要表现。实现农村农机化,可以推进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代替农民劳动力、促进农村现代化建设,有力地保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1 推进农村生产力的发展
  农业机械的不断发展,是建设现代化农业的重要保障。实现农村农机化,可以有效减少自然因素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提高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增加农业生产力。对于农作物的播种、生长到最终的成熟、收获,农民再也不需要靠天吃饭。农作物生长的外部因素得到有效保证,产量就会增加,生产力自然也就提升了上来。
  1.2 增加农民收入
  实现农村农机化,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从而缩小贫富差距。农机化可以促进农业经济的结构调整,推进农村向现代化发展。农机化可以使农产品的加工、包装等农业化新技术得到广泛应用,从而提高农业效益。同时,农业机械的使用,可以大大缩短农民的劳动时间。农民的时间空闲下来,可以推动劳动转移,也能够增加自己的收入[1]。
  1.3 代替农民劳动力
  实现农机化最直接的作用就是可以代替農民劳动力,让农业生产实现机械化,减轻农民劳动力负担。农民可以有更多空闲的时间去做更多的事情,从而有效推进农村整体建设的提高。
  1.4 促进农村现代化建设
  实现农机化,可以更好地促进农村现代化建设。农机化不仅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使人民的生产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还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保证。农民的生活条件好了,可以推进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促进城市建设,加强城乡互动,更好更快地促进农村现代化建设。
  2 我国农村农机化的现状
  虽然我国农村农机化已经取得良好的效果,但由于我国面积辽阔、人口众多、社会和自然条件差异大,仍存在农机化发展差异过大、农机化整体水平不高、农机服务规模不大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应不断加大对农机化的扶持保护力度,作好农机化服务体系建设,调整优化农机装备结构,促进农机装备水平不断增长,保障农机化更好更快地发展。
  2.1 农机化发展差异过大
  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各地区的气候和地理条件都各不相同,农作物的种植种类也不一样,这就导致了农村机械化的发展存在一定的难度。有的地区土地资源十分匮乏,有的地区农村劳动力过剩,致使农村机械化发展在不同的地区有着明显的差别。受地理因素影响,我国西部地区的农机化发展不如东部地区。同时,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存在不同地区农产品短缺和过剩并存的现象,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机械化的平衡发展[2]。
  2.2 农机化整体水平不高
  农机化的整体水平不高,没有实现农村全面机械化的建设。我国农业机械自主制造的创新能力不强,产品技术含量较低,还不能全面适应我国各地区农机化的快速发展,导致一些农作物的生产环节作业,还没有成熟的机械设备和技术手段相适应。在我国西部地区,水资源缺乏严重,再加上环境因素的影响,使得农作物的生产效益较低,制约了农村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而农业机械化受区域影响也十分严重,从而阻碍了整体机械化水平的提升。
  2.3 农机服务规模不大
  我国农业机械使用水平较低,农机合作服务组织刚刚起步,还没有形成合理的运行机制,导致农机组织化程度低,农机服务规模不大。一些地区经济条件差,导致农民没有能力购买农业机械。或者购买后不能合理使用,导致机械处于无用的状态,不能发挥出其作用,大大降低了农民购买和使用农业机械的积极性。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新型农机产品的推广与使用,难以发挥机械的利用效率,制约农村生产力的提高[3]。
  3 我国农村农机化的发展方向
  虽然农业机械在我国农村的全面发展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困难,但应不断努力与实践,更加重视农业机械的发展,不断增加高科技的投入与应用,不断向着智能化与机电一体化发展。结合我国农业自身的特点,应不断提高农业机械的质量,增强机械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与可操作性。对于未来的发展方向,应该不断应用计算机技术、传感器技术、机器人技术以及建立农业生产体系,促进自动化与智能化在我国农业机械的发展,从而更加有效地提高我国的农业生产力。
  3.1 应用计算机技术
  计算机技术已经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将其应用于农业机械技术上,也是不断发展的方向。将小型化的芯片与农机化技术完美融合,可以让机械装备实现自动化,更加减少人力劳动,减轻农民劳动负担。同时,将电子监控设备应用于农业机械,农民也就可以随时随地掌握机械的工作状态,出现问题后也能及时发现、和处理。这样,更加方便了人们的生活,推动农村现代化建设[4]。
  3.2 应用传感器技术
  应用传感器技术,可以更好地实现农业机械的自动化控制。通过对农作物湿度或温度的感应,更加准确地确定农作物的生长和储存状况,从而做到有针对性的工作,保障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和储存。在发现故障时,也能做到及时有效的处理。针对农作物生长的全过程,机械都能够自动进行判断,从而更好地提高农业生产力。
  3.3 应用机器人技术
  机器人技术是科技不断进步的表现,如果能够融入农业机械中,那么农作物从播种、生长,到最后的收获,都可以完全的代替人力劳动,从而实现真正的全自动。而且应对各地区的环境因素,也能得到很好地解决。当然,对于目前的技术来说,这些应用的实现还存在很大的困难,但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相信这些也能变成现实。
  3.4 建立农业生产体系
  建立农业生产体系,实现对农产品产生全过程的把控,对影响其生长的因素及时调整,保证其健康稳定的生长。随着我国科技的不断进步,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农业机械会获得重大改善,更加有利于农作物的生产和人民的生活,从而更好地为人民服务[5]。
  4 结语
  农村机械化的推广,推进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代替农民劳动力、促进农村现代化建设都有着积极作用。目前,农业机械化仍存在发展差异过大、整体水平不高、服务规模不大等问题,这就要求对农机化的建设更加重视,制定好未来发展方向,应用计算机技术、传感器技术、机器人技术以及建立农业生产体系,从而不断推进农村生产力的进步。
  参考文献
  [1]闫威.浅谈我国农业化现状及农业机械技术的发展趋势[J].科技与创新,2016(24):43.
  [2]张铁民,闫国琦,温利利,等.我国电动力农业机械发展现状与趋势[J].农机化研究,2012,34(4):236-240.
  [3]兰永连.新时期基层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初探[J].新农村(黑龙江),2012(7):248-249.
  [4]谢桦.浅谈中国农机化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山东农机化,2016(6):10-11.
  [5]张荣光,丁涛,牛海波,等.应用先进科技引领农机化发展新潮流[J].吉林农业,2016(8):53.
  (责任编辑:刘昀)
其他文献
基于沥青公路路面设计问题,需要根据沥青材料控制与养护方法等方面进行综合性分析,由此可以提高沥青路面的使用寿命。文章对实现其使用寿命的方法进行了分析,希望能够为公路
职业规划课程是高校组织设定为学生的必学课程,高校在大学一年级开设该课程,能够使大一新生在入学不久可以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认识自我、认识职业、认识社会,从而对自己明天要
项目组织管理是一种新型的组织和管理形式,与通常情况下的组织管理有所不同.基于项目的管理逐渐成为新一代的通用管理模式,使得项目组织也越来越普遍.项目涉及到多方的参与,
对玉米种植过程中的相关技术进行分析,分别总结并阐述玉米种子的选择、种子的处理、地块的选择、肥料的施用及病害防治等。另外,在玉米生长过程中,还要进行适当的田间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