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任务型教学法”强调以任务的设计、完成为中心来组织和安排课堂教学及课后练习,使语言在真实的交际中得到运用,这一特点使其在对外汉语初级教学中表现出很强的适用性,有助于解决学习者在语言学习中遇到的已有信息无法激活、缺乏交际能力、表达不流畅等实际问题。
关键词:任务型教学法;对外汉语教学;新语言材料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6-0-02
一、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社会对语言类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也越来越多,具有外语的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的人才的需求日益攀升。因此,如何有效提高学生的外语交际能力,培养大批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不仅是国内,也是国际第二语言教学界亟待解决的问题。什么样的教学法能使第二语言教学取得更好的效果,是众多专家学者都积极探索和正在研究的问题,通过笔者多年的第二语言教学经验和各种方法的对比研究,认为任务型教学法不失为对症治疗的良方。
任务型教学法中的任务其实就是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的教学活动。这种教学方法早已有之,久经实践之后人们才更加体会到它的意义。任务型教学法是在修正交际教学法的过程中衍生出来的,近年来在欧美盛行,以至于“20世纪末、21世纪初在应用语言学上可被称为‘任务时代’”(Johnson, 2001)。教育部2001年在英语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提出:“以学生‘能做某事’的描述方式设定各级目标要求。教师应该避免单纯传授语言知识的教学方法,尽量采用‘任务型’的教学途径。”任务型教学法引进中国后,学术界对其理解出现了分歧,各家都有其合理的一面,方文礼教授综合国内学者的观点对任务做了五点定义:(一)任务以意义为主;(二)任务中要有问题需通过语言交际进行解决;(三)任务与真实世界的活动有类似之处;(四)首先要完成任务;(五)根据结果评估任务。比如说在初级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不论是哪个版本的教材,都会有“买东西”和“问路”的课文与对话,教师在课堂设计的时候要模拟真实场景,让同学当售货员和购买商品的人,可以卖文具或是教师提前准备些真实物品,让同学在课堂上实际操练,课后再布置一到两个方便操作的任务练习。这样设计的教学任务真实自然,不但能让学生学习语言知识,而且做到“言”“行”一致、情景交融,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任务型教学法在对外汉语教学初级阶段的应用
从20 世纪70 年代交际法引入中国开始,对外汉语教学领域就提出了语言教学的目的是培养语言交际能力的主张。由于对外汉语教学是在汉语的环境中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与学,培养学习者的汉语交际能力不仅十分必要而且也有可能,因此培养汉语交际能力已成为对外汉语教学界的共识。交际语言教学是一种教学思想,它可以通过不同的教学途径来体现,任务型教学法就是其中之一。
一般认为“任务”指教师在课堂上布置让学生完成的语言活动,但这些活动不是以语言形式为中心的教学活动,而是按学生将来使用语言的需要而设计的交际活动。这个特点就决定了在对外汉语教学的初级阶段,学生完成任务的成就感和可操作性,因为初级阶段的学生往往是急于参与到各种现实生活的交际当中。可见,任务型教学法强调以任务的设计和完成为中心组织和安排教学,其目的在于教会学生应用语言,而不是背诵单词和句式。Harmer 认为任务型教学法和传统教学法的最大不同在于,任务型教学法能使语言在真实的交际中得到运用,其模式是把听说读写各种技能结合起来并从流畅到准确和流畅;而传统教学法只是把重点放在某一形式上,其模式是从准确到流畅。任务型语言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初级阶段包括三个阶段,即新语言材料的引入、语言的练习和新语言材料的输出 。
(一)新语言材料的引入阶段,也可称作任务前阶段
注重在输入简单语言材料的同时,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和学习经验,把该语言的使用环境及与话题有关的思维脉络、思维发散方向也同时提供给学生。这个阶段老师的引导作用起到非常大的作用,老师正确有效的引导能提高任务的完成机率。
(二)语言的练习阶段,也可称作执行任务阶段
新语言材料的练习根据先后顺序可分为两个步骤练习,一是机械性的操作练习,二是有意义的场景练习。为了达到准确性的目标,这个阶段主要是基本技能的练习。重要的是如何使语言技能的训练能够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使学生通过机械性的操作练习,能准确地模仿和重复说出新学的语言,然后试着进行场景对话和练习,反复几次便可以将关键句式和词语记忆在头脑当中,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再次完成此类任务时的准确性。
(三)新语言材料的输出阶段,也可称作任务评价阶段
学生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完成一个交际性的任务,并且能够触类旁通,就是新语言材料的输出。比如说完成了买橘子的任务,理所当然的也能完成买铅笔的任务。语言材料的输出要贴近生活的语言使用环境,交谈双方要有信息差,要解决实际问题并且注意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或创造性,能够让学生在语言材料输出的阶段发现新的需要学习问题,并有意识记录下来,反馈给老师以求解决,当形成这样的良性循环之后,任务型教学法的应用才算是发挥其真正的作用了。
三、任务型教学法在初级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实践启示
任务型教学法的出现虽有历史,但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开始实践并不久远,对此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阐述以下几点看法:
(一)教师在初级对外汉语教学中实施任务型教学要贴近不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能力,既要有适当的难度系数又(下转第134页)(上接第132页)要有可操作性,最好是生活中应用性强的任务。任务型教学活动既不能太难,也不能太容易;太难了,学习者会产生焦虑;太易了,会令人索然无味。针对不同语言文化背景的汉语学习者的教学任务在设计上应有所变化。对初学者,可设计一些简单的静态任务,如描述简单事物或过程等;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应设计一些动态性或抽象性任务,如让他们用汉语打电话给旅行询问旅游价格、向老师请假、到超市购物等;或设置对话,让一方说服另一方,如使对方相信买自行车比买摩托车要好或相反等。 (二)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实施任务型教学,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在中国留学的留学生,他们有很好的语言环境,任务就是生活的一部分,因此任务设计和实施起来相对比较容易完成。第二种是在孔子学院学习汉语的学生,对他们来说由于是在本国学习汉语,缺少理想的语言环境,因此教学过程中要兼顾意义与形式。既要注意任务的真实性、生活性和趣味性,又要有意识地为某些语言结构的使用提供机会,做到有些语言结构是可选择的,有的选择是唯一的,以此促使学习者语言信息的吸收、消化,帮助他们调整认知图式,实现他们知识结构的重新建构。
(三)任务型教学应根据任务前的准备、任务实施和任务后的反思这三个环节采用不同方式进行教学。比如让学生分成两组进行水果、蔬菜进口贸易谈判,任务前要求双方都要查阅文件,大致了解有关经贸业务,包括相关价格、条款、进口许可证、到货时间和地点、付款方式等。还要充分准备语言材料,保证语言表达的有效和畅通。在任务实施中教师对出现的错误应该进行适当记录,虽不必一一当场纠正(事实上也不可能) ,但事后要进行分析反思。因为学习者在语言运用中出现的错误能反映其语言习得的进展程度,显示知识建构的过程特点,暴露其认知图式的薄弱环节,老师可以觉察个体差异,对症下药。完成任务后要进行评估,要发动学习者积极参与评估,使他们成为主体,从任务的设计、执行到结果进行正反总结;对任务中有较强语用功能的语言结构,要适当进行演绎。比如提醒学生在谈判中要学会礼貌通畅地表达不同意见。
四、结语
笔者认为任何一种教学方法的产生和流行都有其哲学和心理学的理据,更有社会需求的催生以及社会文化的成因。任务型教学法具有改革性和进步性,集中反映了多年来人们在第二语言习得理论、教育理论、心理学、社会语言学等方面所取得的成果,在对外汉语教学中采用任务型教学法可以去除传统教学模式带来的主要弊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任务型教学法能够最大可能地平衡了意义与形式二者之间的关系,在充分发挥学生主动认知性的前提下,提高了学生运用语言的综合性,能够真正兼顾到语言的流利度和准确度。
任务型教学法在语言应用和交际能力的提高方面固然有其优势,但目前国内汉语教学界尚有争论,仍在摸索。全球由于汉语热带来的学习汉语人数的剧增,使得初级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到底哪种教学法更有效果的问题凸现出来。任务型教学法在我国的语言教学界方兴未艾,尤其是在对外汉语教学界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希望在汉语走向世界的今天,积极吸取国外先进的语言教学法,使其为我所用,并结合汉语自身的特点,进而形成带有对外汉语教学特色的新的教学法,最终达到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让外国学生尽快学好汉语、使用汉语进行交际的目的。
关键词:任务型教学法;对外汉语教学;新语言材料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6-0-02
一、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社会对语言类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也越来越多,具有外语的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的人才的需求日益攀升。因此,如何有效提高学生的外语交际能力,培养大批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不仅是国内,也是国际第二语言教学界亟待解决的问题。什么样的教学法能使第二语言教学取得更好的效果,是众多专家学者都积极探索和正在研究的问题,通过笔者多年的第二语言教学经验和各种方法的对比研究,认为任务型教学法不失为对症治疗的良方。
任务型教学法中的任务其实就是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的教学活动。这种教学方法早已有之,久经实践之后人们才更加体会到它的意义。任务型教学法是在修正交际教学法的过程中衍生出来的,近年来在欧美盛行,以至于“20世纪末、21世纪初在应用语言学上可被称为‘任务时代’”(Johnson, 2001)。教育部2001年在英语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提出:“以学生‘能做某事’的描述方式设定各级目标要求。教师应该避免单纯传授语言知识的教学方法,尽量采用‘任务型’的教学途径。”任务型教学法引进中国后,学术界对其理解出现了分歧,各家都有其合理的一面,方文礼教授综合国内学者的观点对任务做了五点定义:(一)任务以意义为主;(二)任务中要有问题需通过语言交际进行解决;(三)任务与真实世界的活动有类似之处;(四)首先要完成任务;(五)根据结果评估任务。比如说在初级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不论是哪个版本的教材,都会有“买东西”和“问路”的课文与对话,教师在课堂设计的时候要模拟真实场景,让同学当售货员和购买商品的人,可以卖文具或是教师提前准备些真实物品,让同学在课堂上实际操练,课后再布置一到两个方便操作的任务练习。这样设计的教学任务真实自然,不但能让学生学习语言知识,而且做到“言”“行”一致、情景交融,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任务型教学法在对外汉语教学初级阶段的应用
从20 世纪70 年代交际法引入中国开始,对外汉语教学领域就提出了语言教学的目的是培养语言交际能力的主张。由于对外汉语教学是在汉语的环境中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与学,培养学习者的汉语交际能力不仅十分必要而且也有可能,因此培养汉语交际能力已成为对外汉语教学界的共识。交际语言教学是一种教学思想,它可以通过不同的教学途径来体现,任务型教学法就是其中之一。
一般认为“任务”指教师在课堂上布置让学生完成的语言活动,但这些活动不是以语言形式为中心的教学活动,而是按学生将来使用语言的需要而设计的交际活动。这个特点就决定了在对外汉语教学的初级阶段,学生完成任务的成就感和可操作性,因为初级阶段的学生往往是急于参与到各种现实生活的交际当中。可见,任务型教学法强调以任务的设计和完成为中心组织和安排教学,其目的在于教会学生应用语言,而不是背诵单词和句式。Harmer 认为任务型教学法和传统教学法的最大不同在于,任务型教学法能使语言在真实的交际中得到运用,其模式是把听说读写各种技能结合起来并从流畅到准确和流畅;而传统教学法只是把重点放在某一形式上,其模式是从准确到流畅。任务型语言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初级阶段包括三个阶段,即新语言材料的引入、语言的练习和新语言材料的输出 。
(一)新语言材料的引入阶段,也可称作任务前阶段
注重在输入简单语言材料的同时,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和学习经验,把该语言的使用环境及与话题有关的思维脉络、思维发散方向也同时提供给学生。这个阶段老师的引导作用起到非常大的作用,老师正确有效的引导能提高任务的完成机率。
(二)语言的练习阶段,也可称作执行任务阶段
新语言材料的练习根据先后顺序可分为两个步骤练习,一是机械性的操作练习,二是有意义的场景练习。为了达到准确性的目标,这个阶段主要是基本技能的练习。重要的是如何使语言技能的训练能够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使学生通过机械性的操作练习,能准确地模仿和重复说出新学的语言,然后试着进行场景对话和练习,反复几次便可以将关键句式和词语记忆在头脑当中,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再次完成此类任务时的准确性。
(三)新语言材料的输出阶段,也可称作任务评价阶段
学生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完成一个交际性的任务,并且能够触类旁通,就是新语言材料的输出。比如说完成了买橘子的任务,理所当然的也能完成买铅笔的任务。语言材料的输出要贴近生活的语言使用环境,交谈双方要有信息差,要解决实际问题并且注意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或创造性,能够让学生在语言材料输出的阶段发现新的需要学习问题,并有意识记录下来,反馈给老师以求解决,当形成这样的良性循环之后,任务型教学法的应用才算是发挥其真正的作用了。
三、任务型教学法在初级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实践启示
任务型教学法的出现虽有历史,但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开始实践并不久远,对此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阐述以下几点看法:
(一)教师在初级对外汉语教学中实施任务型教学要贴近不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能力,既要有适当的难度系数又(下转第134页)(上接第132页)要有可操作性,最好是生活中应用性强的任务。任务型教学活动既不能太难,也不能太容易;太难了,学习者会产生焦虑;太易了,会令人索然无味。针对不同语言文化背景的汉语学习者的教学任务在设计上应有所变化。对初学者,可设计一些简单的静态任务,如描述简单事物或过程等;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应设计一些动态性或抽象性任务,如让他们用汉语打电话给旅行询问旅游价格、向老师请假、到超市购物等;或设置对话,让一方说服另一方,如使对方相信买自行车比买摩托车要好或相反等。 (二)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实施任务型教学,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在中国留学的留学生,他们有很好的语言环境,任务就是生活的一部分,因此任务设计和实施起来相对比较容易完成。第二种是在孔子学院学习汉语的学生,对他们来说由于是在本国学习汉语,缺少理想的语言环境,因此教学过程中要兼顾意义与形式。既要注意任务的真实性、生活性和趣味性,又要有意识地为某些语言结构的使用提供机会,做到有些语言结构是可选择的,有的选择是唯一的,以此促使学习者语言信息的吸收、消化,帮助他们调整认知图式,实现他们知识结构的重新建构。
(三)任务型教学应根据任务前的准备、任务实施和任务后的反思这三个环节采用不同方式进行教学。比如让学生分成两组进行水果、蔬菜进口贸易谈判,任务前要求双方都要查阅文件,大致了解有关经贸业务,包括相关价格、条款、进口许可证、到货时间和地点、付款方式等。还要充分准备语言材料,保证语言表达的有效和畅通。在任务实施中教师对出现的错误应该进行适当记录,虽不必一一当场纠正(事实上也不可能) ,但事后要进行分析反思。因为学习者在语言运用中出现的错误能反映其语言习得的进展程度,显示知识建构的过程特点,暴露其认知图式的薄弱环节,老师可以觉察个体差异,对症下药。完成任务后要进行评估,要发动学习者积极参与评估,使他们成为主体,从任务的设计、执行到结果进行正反总结;对任务中有较强语用功能的语言结构,要适当进行演绎。比如提醒学生在谈判中要学会礼貌通畅地表达不同意见。
四、结语
笔者认为任何一种教学方法的产生和流行都有其哲学和心理学的理据,更有社会需求的催生以及社会文化的成因。任务型教学法具有改革性和进步性,集中反映了多年来人们在第二语言习得理论、教育理论、心理学、社会语言学等方面所取得的成果,在对外汉语教学中采用任务型教学法可以去除传统教学模式带来的主要弊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任务型教学法能够最大可能地平衡了意义与形式二者之间的关系,在充分发挥学生主动认知性的前提下,提高了学生运用语言的综合性,能够真正兼顾到语言的流利度和准确度。
任务型教学法在语言应用和交际能力的提高方面固然有其优势,但目前国内汉语教学界尚有争论,仍在摸索。全球由于汉语热带来的学习汉语人数的剧增,使得初级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到底哪种教学法更有效果的问题凸现出来。任务型教学法在我国的语言教学界方兴未艾,尤其是在对外汉语教学界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希望在汉语走向世界的今天,积极吸取国外先进的语言教学法,使其为我所用,并结合汉语自身的特点,进而形成带有对外汉语教学特色的新的教学法,最终达到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让外国学生尽快学好汉语、使用汉语进行交际的目的。